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某机械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工人职业性听力损伤发生情况与年龄、接噪工龄、噪声强度的相关性,为职业性听力损伤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某机械制造企业 2017年进行职业体检的在岗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对不同年龄、接噪工龄、噪声强度的噪声作业人员职业性听力损伤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段、不同接噪工龄、不同接触噪声强度的噪声作业人员职业性听力损伤、高频平均听阈≥ 40dB以及高频平均听阈≥ 40dB且单耳听阈加权值> 25dB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从业人员的年龄、接噪工龄、接触的噪音强度的增加,职业性听力损伤、高频平均听阈≥ 40dB以及高频平均听阈≥ 40dB且单耳听阈加权值> 25dB的发生率逐渐增大。结论 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损伤发生率与年龄和接噪工龄有关。随着年龄、接噪工龄、噪音强度的增加,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发生率逐渐增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某机械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工人职业性听力损伤发生情况与年龄、接噪工龄、噪声强度的相关性,为职业性听力损伤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某机械制造企业2017年进行职业体检的在岗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对不同年龄、接噪工龄、噪声强度的噪声作业人员职业性听力损伤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段、不同接噪工龄、不同接触噪声强度的噪声作业人员职业性听力损伤、高频平均听阈≥40dB以及高频平均听阈≥40dB且单耳听阈加权值>25dB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从业人员的年龄、接噪工龄、接触的噪音强度的增加,职业性听力损伤、高频平均听阈≥40dB以及高频平均听阈≥40dB且单耳听阈加权值>25dB的发生率逐渐增大。结论噪声作业人员的听力损伤发生率与年龄和接噪工龄有关。随着年龄、接噪工龄、噪音强度的增加,职业性听力损伤的发生率逐渐增大。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将创新型护理流程应用于 ICU 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分析。 方法: 选取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创新型护理流程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ICU收入的机械通气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抽签法分成研究组、参照组,每组30例。为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流程;为研究组患者实施创新型护理流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创新型护理流程获得的护理效果极其显著,不仅能够有效增强治疗效果,还能对并发症的出现进行有效的控制,促使患者能够快速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的ICU机械通气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给予对照组常规流程护理,观察组采用创新型护理流程,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113.02±6.2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通气时间(5.78±3.51)d、入住ICU时间(13.44±2.40)d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63%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其应用效果较好,护理质量明显提高,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静脉转流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及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的11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采用V-V ECMO联合CRRT及机械通气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精心护理并规范维护各大型治疗仪器,积极观察分析并提前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护理效果及患者结局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1例患者在机械通气后行ECMO联合CRRT治疗,动脉血氧分压显著提升,二氧化碳潴留情况显著改善并伴有高碳酸血症的恢复。白细胞水平下降且伴有淋巴细胞水平的恢复,炎症指标如白细胞介素-6和C 反应蛋白等水平显著降低。其中,8例患者治疗康复出院,3例患者死亡。结论:ECMO联合CRRT及机械通气治疗是COVID-19危重症患者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专业且精心的护理对于提高危重型COVID-19患者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后获得的并发症以及护理质量改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2月~2018年01月收治的6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应用的机械通气护理模式;对照组(31例)应用基础常规护理模式进行配合;观察组(31例)应用基础常规护理模式+创新型护理流程预防模式进行配合;观察对比组间护理质量评分、入住ICU时长、机械通气时长、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长、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CU机械通气患者特级护理评分、基础护理评分、重点环节管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急救药品管理评分、文书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长为(12.39±3.31)d;机械通气时长为(4.65±1.66)d;护理满意度为(93.25±5.33)%;住院时长为(18.65±5.02)d;对照组入住ICU时长为(16.65±4.11)d;机械通气时长为(8.03±1.71)d;护理满意度为(81.53±5.03)%;住院时长为(22.53±5.03)d;观察组ICU机械通气患者入住ICU时长、机械通气时长短于对照组明显,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明显,住院时长短于对照组明显(P<0.05);对两组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并发症类型进行观察,主要集中于声门水肿、气道糜烂、溃疡、声带受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气管坏死几方面,最终发现,观察组ICU机械通气患者上述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临床针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在进行护理模式研究与应用期间,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的顺利创建,利于患者特级护理评分、基础护理评分、重点环节管理评分、病房管理评分、急救药品管理评分、文书管理评分的显著提升,入住ICU时长、机械通气时长的有效缩短,护理满意度提升、住院时长缩短,并且可确保患者于声门水肿、气道糜烂、溃疡、声带受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气管坏死等方面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最终使得ICU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显著提升,进一步说明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给予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干预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