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早期发现学校核病患者和潜伏感染者,了解该地区学校结核病患病及潜伏感染现况,为下一步釆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学校结核病的发病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县学校开展暴露人群相关信息收集汇总,运用excel、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类别学生接种记录有显著区别(χ =1.485E3,P<0.0001),幼托儿童接种记录高于其他类别学生;结核感染率最高的是高中生(28.42%);学校肺结核患病率为617.28/10万;学生女性群体的患病率高于男性(χ =15.388,P<0.001);学生中15-24岁组患病率最高。结论 结核病筛选过程中需进一步提升病情筛查质量,且应进一步提升卡介苗接种比例,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结核病筛查质量,规范开展新生入学体检,若在体检过程中发现潜伏感染者,应针对其开展预防性治疗,以免学生高风险暴露,学校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病情检测工作质量,避免学校中出现聚集性事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γ释放试验(IGRA)在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诊断中的价值,与结核菌素皮试(TST)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某医院接受结核病筛查的60例患者,根据胸部X线片和痰涂片结果分为结核病组(20例)、LTBI组(20例)和非结核组(20例)。对所有患者同时进行IGRA和TST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在各组中的阳性率。结果:IGRA在结核病组、LTBI组和非结核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0%、80.0%和10.0%,TST在各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0%、65.0%和25.0%。结论:IGRA在LTBI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TST,且不受卡介苗接种的影响。IGRA可作为LTBI诊断的有效方法,有助于结核病的防治。
简介:[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潜伏期不同时机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并对其相关临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为潜伏期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介入时机选择提供临床参考数据。方法:选取2022年1月~ 2023年10月我院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共126例。按照产妇是否自愿接受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为63例,选择从临产后,宫口扩张1-3 cm按需开始实施分娩镇痛,对照组为63例,选择从临产后,宫口扩张4-5 cm按需实施分娩镇痛。记录两组产妇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前、镇痛后10分钟、镇痛后60分钟和宫口开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两组产妇的各个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阴道流血量、中转剖宫产、会阴侧切、缩宫素使用、阴道助产、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5分钟、10分钟的阿普加评分(Apgar Score)和新生儿窒息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间的年龄、孕周、BMI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间的VAS评分均较分娩镇痛前明显降低;实验组第一产程时间和总产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第一产程时间和总产程时间,两组产妇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无明显差异;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5分钟、10分钟的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间的产后2小时阴道流血量、产时发热率、缩宫素使用率、会阴侧切率、阴道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潜伏期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可明显降低产妇的VAS评分,有效缓解产妇产痛。宫口扩张1-3 cm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较宫口扩张4-5 cm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相比,不会增加产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推荐临床可按需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討胎膜早破潜伏期对足月产妇分娩结局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产科收治的胎膜早破患者3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潜伏期长短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分别为潜伏期<12h组、12~24h组及>24h组,每组各112例。观察并记录三组产妇的分娩结局指标,包括剖宫产率、产道分娩率、产后出血率;比较三组围生儿结局指标的发生情况,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肺炎及围生儿死亡;分析胎膜早破不同潜伏期对产妇分娩结局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结果潜伏期<12h组产妇的产道分娩率高于12~24h组及>24h组;而潜伏期>24h组产妇的剖宫产率高于<12h组及12~24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24h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12h组和12~24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24h组围生儿的窒息、呼吸窘迫、肺炎发生率均高于<12h组和12~24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围生儿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潜伏期的长短对足月产妇分娩结局及围生儿结局有一定影响,尽量缩短胎膜早破潜伏期可有效降低产妇剖宫产率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同时也可有效减少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足月产妇及围生儿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产程时间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间接收的产妇共98例,将其随机分组,于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者设定为观察组,于活跃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49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均比较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比较低,(P<0.05)。此外,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P>0.05)。结论临床于潜伏期对产妇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可有效达到镇痛的效果,并且对缩短产程,改善不良分娩结局均有积极的影响,方案推广意义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梅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于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的50例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梅毒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25,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普通组(n=25,单一苄星青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8个月后的血清(Trust)转阴率和Apgar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血清转阴率、转归明显比普通组效果好,尤其是第9月和12月份(P<0.05),但是在3、6、18月份效果不明显(P>0.05);研究组相比普通组新生儿Apgar评分1分钟评分数据更高(P<0.05)。结论:对晚期妊娠合并潜伏梅毒患者使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效果显著,血清转阴率比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的速度更快,可以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入我院的14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产妇在潜伏期给予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照组产妇在第一产程活跃期给予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分娩疼痛情况、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结果研究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较比对照组产妇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分娩时的疼痛情况较比对照组产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窘迫率远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窘迫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在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具有良好导向,临床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中结核潜伏性感染的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1至2012年300例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用结核纯蛋白衍化物(PPD)皮肤试验和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在结核潜伏性感染阳性患者中,按照预防性用药方法分为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6~9个月单药异烟肼(INH)、C组为3~4个月单药利福平(RIF)、D组为3~4个月异烟肼联合利福平或利福喷丁(RPT),追踪观察4年后患者的活动性肺结核法发生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患者的肺结核发病率均高于其余三组;6~9个月单药异烟肼(INH)与3~4个月异烟肼联合利福平或利福喷丁(RPT)肺结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低于3~4个月单药利福平(RIF)肺结核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RA检测的检出阳性率高于PPD检测方法,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RA在HIV感染患者中检测结核潜伏性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PPD较优,6~9个月单药异烟肼(INH)有助于降低HIV感染者的结核感染率,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家庭中密切接触者中,潜伏结核感染精准化预防性治疗。方法:收集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一起生活、居住半年以上的家庭成员368名,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N=184),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检测;观察组检测之后采取精准化预防性治疗,对比两组的预防结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筛查结果,观察组的筛查率比较高,避免了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发生情况(P<0.05),较之对照组,发现观察组在预防性治疗下,发病率明显降低,研究对象的发病症状也有所减少(
简介:摘要 目的:了解本院HIV感染者结核潜伏性感染情况,同时对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和两种皮肤试验(PPD和EC)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抽取本院符合入选标准的HIV感染者进行常规体格检查,DR胸片检查,采集静脉血,以QFT法进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并进行卡介苗纯蛋白衍生物皮内注射(PPD皮试)和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皮内注射(EC皮试),对2种皮试方法和QFT法结果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和一致性分析。 结果:QFT法检测、PPD皮试(以硬结平均直径≥10mm为阳性评价标准)、EC皮试(以硬结平均直径≥10mm为阳性评价标准)阳性率分别为24.9%、16.1%、16.9%。随着年龄增长, QFT法检测、PPD皮试、EC皮试阳性率均是随着年龄增长先升后降,40~49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以PPD皮试硬结平均直径≥10mm为阳性评价标准时,QFT法和PPD检测方法一致率为81.1%,Kappa值(95%CI)为0.43(0.40,0.46);以ET皮试硬结平均直径≥10mm为阳性评价标准时,QFT法和ET检测方法一致率为85.9%,Kappa值(95%CI)为0.57(0.54,0.60)。随着年龄增长, QFT法和PPD皮试方法结果一致率是先降后升, 40~49岁年龄组(75%)最低, 20~29 岁组最高(86%),Kappa值越来越小,20~、30~、40~年龄组0.5>Kappa值≥0.4,50~59岁年龄组Kappa值<0.4;QFT法和EC皮试方法结果一致率是先降后升, 40~49岁年龄组(81.4%)最低, 50~59 岁组最高(88.2%),均是0.6>Kappa值≥0.5。 结论:QFT法和PPD皮试检测方法20~、30~、40~年龄组一致性较好,50~59岁年龄组一致性均较差;QFT法和EC皮试检测方法各年龄组一致性均较好。其中QFT法和EC皮试检测方法一致性比QFT法和PPD皮试检测方法一致性略好些。对于HIV感染者这一特殊人群,PPD皮试检测方法干扰因素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