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作时心电图在心绞痛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收治65例心绞痛患者,将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和)发作时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发作时心电图在心绞痛诊断中应用价值。结果其中3例发作时心电图有一过性ST段抬高、9例出现T波倒置或平时T波持续倒置发作时变为直立或低平、45例有ST段压低(≥0.1mV)、5例难以捕捉心电图异常的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发现心绞痛发作时ST段变化,T波变化。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在心绞痛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59例脑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分析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引流管位于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5d、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3次、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引流管位置、引流管放置时间、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脑出血患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评估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性,及时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的复合显微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的患者共21例,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以及疗效。结果21例患者采用弹簧圈致密栓塞结合下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的复合手术进行治疗,术后DSA显示有3例动脉瘤颈残留复发。术后GOS评价,有11例患者恢复良好,5例患者轻度残疾,3例患者重度残疾,2例患者死亡。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在临床上应及时通过DSA确诊,采用弹簧圈致密栓塞结合下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的复合手术对于未发生脑疝的患者是可行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颅内压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颅内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颅内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颅内压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颅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续监测颅内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超声内镜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效果并评价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中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间收入的所有早期胃癌患者43例,分别应用超声内镜和CT诊断方案对患者的病症进行诊断,评价两种诊断方案的准确性。在明确患者病症后,采用内镜下微创手术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病情均完全康复,未见复发患者;并且实验结果中,超声内镜诊断方案较CT诊断方案明显更优,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超声内镜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中,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单纯应用CT诊断方案的效果更好。而内镜下微创手术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是一种微创手术,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面部整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临床上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时间短等特点,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率,可在临床上广泛性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结合CD10评价白光内镜、染色内镜、NBI内镜筛查早期胃癌阳性率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入的60例胃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黏蛋白、NBI-ME、术后病理共3种方法进行评估。结果黏蛋白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6%(53/56)、94.12%(16/17)、95.0%(38/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5.0%(2/40)、6.3%(1/16);CD10诊断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1%(51/56)、87.5%(14/16)、92.5%(37/40),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7.5%(3/40)、12.5%(2/16)。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三种内镜检测方法前瞻性研究胃肿瘤性病变粘膜表面及微血管结构,以黏蛋白(MUC2、MUC5AC、MUC6)结合CD10阳性率为参考指标,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106例应用动静脉内瘘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均来自我院,选取范围为2014年2月~2017年2月,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3)两组。对照组给予动静脉内瘘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67%)明显低于对照组(18.86%)(P<0.05)。研究组的满意度(96.23%)明显高于对照组(81.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同时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并发脑动脉硬化性狭窄部位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资料1200例施行分析,根据病人是否存在脑动脉硬化性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病人800例,无狭窄组病人400例,询问病人的病史情况,为病人开展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狭窄组病人一共存在1630处狭窄血管,其中颅内段血管狭窄一共500条,MCA狭窄几率最高,根据研究显示,吸烟、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年龄大于50岁、低HDL-C等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动脉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中产生颅外段血管狭窄的几率十分高,脑动脉硬化性狭窄和高血压、糖尿病、饮酒史以及LDL-C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颅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颅内压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颅内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颅内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颅内压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颅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续监测颅内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时胎心监护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我院妇产科产妇35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175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产妇常规胎心率监测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观察组进行产时胎心监护和临床护理,以此比较两组产妇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发生宫内窘迫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情况,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时进行胎心监护临床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几率,同时进行临床护理有助于提高对胎儿的监护治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