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肢肌内效贴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记录比较治疗前、后的两组患者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估、起立和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最快步行速度(10mMWS)测试以及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治疗周期为1个月。结果在接受治疗周后,两组组患者的PCI、TUGT、10mMWS以及FMA—L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PCI、TUGT、10mMWS以及FMA—L评分分别为(0.45±0.10)、(16.47±3.26)s、(0.87±0.12)m/s、(28.34±2.7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0.56±0.11)(20.43±5.23)s、(0.68±0.14)m/s(24.87±2.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肌内效贴对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效果显著,康复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偏瘫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的相关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52例)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对象,并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随机分设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其中,两组全部患者均给予物理因子及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25例)在此基础上给予A1-下肢智能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27)则给予老式普通站立床进行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治疗2周及4周后的效果分析。结果两组治疗2周、4周后的下肢运功功能、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存在,且P<0.05,有统计学差异存在;研究组下肢运功功能、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与对照组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A1-下肢智能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的功能、步行的能力,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康复护理对偏瘫后遗症期患者语言、肢体运动、生活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我社区中心采用问卷的方式对社区64例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知识讲座、肢体训练指导、个体针对性治疗、康复、功能锻炼、并发症的防治等康复干预,并对康复干预后的患者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社区康复护理前后的变化。结果康复护理2年运动功能部分恢复48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增强76人,降低了致残率和复发率,减少了后遗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结论经过规范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通过护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制定训练计划和康复目标,最大可能的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使患者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最终回归社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以汉中市南郑区人民医院骨科近一年来收治的46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与综合护理组,每组23例;结果常规护理组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共发生6例,综合护理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共发生1例,两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三天凝血四项指标来看,综合护理组在各项指标中,其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凝血酶时间(TT)缩短,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SET(SlingExerciseTherapy,悬吊训练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48例,均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SET,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FMA评分、BB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BBS评分,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患者Ba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疗效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SET可改善平衡功能,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对下肢静脉溃疡治疗护理知识的认知现状,以期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取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下肢静脉溃疡知识调查表对 168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近 80%( 78.12%)的患者不了解下肢静脉溃疡对身体的危害, 68.75%的患者不知道溃疡愈合后下肢局部的护理方法,虽然有部分患者使用弹力袜,但是仅有不到五分之一( 18.75%)的患者表示了解压力疗法的注意事项。患者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多为他人传播( 71.87%)。结论 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需开展多元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增强其采取正确治疗、护理方法的意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选择44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运动量表情况都比对照组患者高,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理能够有效提高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增加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分阶段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我院于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进行治疗,两组各36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取分阶段康复护理的是观察组,择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治疗的是对照组。对比评定护理3个月时间之后,两组日常生存能力(ADL)。结果经采取不同护理方式,发现入院前对照及观察两组患者的ADL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经护理治疗,较对照组MBI评分为(62.87±8.79)分,观察组(78.61±5.69)分更加优异,康复质量显著较高,因此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分阶段康复护理治疗措施,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采用针灸治疗效果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n=40)与加用中医针灸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展开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增高,观察组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水平无差异(P<0.05),疗后均有下降,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67.5%,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方案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促使运动功能恢复,全面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对其肢体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6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偏瘫患者护理方法的研究;对照组(51例)选择基础护理方法展开疾病护理;观察组(51例)选择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展开疾病护理;最终就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总有效率、FMA评分以及BI指数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总有效率(70.59%)对比,观察组(98.04%)提升程度明显(P<0.05);同对照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MA评分以及BI指数对比,观察组提升程度明显(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选择早期康复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对于患者护理总有效率的提升、FMA评分以及BI指数的提升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对其肢体功能恢复加以显著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