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癌放疗患者应用CBCT图像引导技术对摆位误差及其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5例本院自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肺癌放疗患者,所有患者于放疗治疗前,均实施千伏级CBCT扫描,同时与计划CT图像相对比,获取前后、左右、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分析放疗治疗计划对摆位误差与未移床时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前后、左右、头脚误差分别为(-0.04±0.05)cm、(0.12±0.05)cm、(0.13±0.10)cm,通过旋转轴进行分析发现误差分别为(-0.01±0.32)0、(0.56±0.18)0、(0.04±0.30)0。其对于头脚方向来讲,其摆位误差明显大于前后与左右误差。未移床时的大体肿瘤体积剂量为原计划的89.5%、计划靶体积剂量94.7%。当治疗剂量在35-40Gy时,通过重新定位,发现肿瘤体积明显减少。结论千伏级CBCT扫描图像引导技术可有效减少肺癌放疗患者的摆位误差,有效减少计划靶区体积外的位移剂量、同时还可提高计划靶区体积剂量适形度的精准率,从而减少肿瘤计划靶区的外放范围,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简介:目的探究在宫颈癌治疗中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4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摆位误差、照射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靶区的平均剂量、最小剂量、最大剂量、摆位误差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靶区的适形度、均匀性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照射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在宫颈癌治疗中应用图像引导下容积旋转调强技术、图像引导下固定野静态调强放疗技术治疗均能有效满足剂量要求,且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适形度、均匀性更佳、时间缩短,更有助于保证放疗效果;图像引导(CBCT)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宫颈癌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准度。
简介:目的:分别采用MRI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ingleshortechoplanarimaging,ss-EP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序列和快速自旋回波(turbospinecho,TSE)DWI序列,对受检者行头颅MRI检查,比较2种序列的图像质量及对脑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测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因头痛或头晕接受头颅MRI检查的患者,除常规检查序列外,分别采集ss-EPIDWI和TSEDWI图像,并对2组序列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估。主观评估,主要评判图像的磁敏感伪影;而客观评估,则包括测量脑组织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和脑灰白质ADC值。将2组所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采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2组间的SNR及ADC差异。结果:主观评估方面,TSEDWI序列的图像磁敏感伪影明显少于ss-EPIDWI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在客观评估方面,TSEDWI序列的脑白质SNR(15.25±1.49)有略低于ss-EPIDWI序列SNR(15.53±1.44)的趋势,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331)。TSEDWI序列的脑灰质SNR(28.14±4.13)低于ss-EPIDWI序列SNR(30.43±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83);TSEDWI序列的脑白质ADC[(0.795±0.056)×10~(-3)mm~2/s]低于ss-EPIDWI序列[(0.820±0.058)×10~(-3)mm~2/s],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TSEDWI序列的脑灰质ADC值[(0.939±0.103)×10-3mm~2/s]高于ss-EPIDWI序列[(0.885±0.053)×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TSEDWI序列检查有助于减少磁敏感伪影,改善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摄影条件下,乳腺数字化X线摄影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变化,探讨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摄影方法。方法:采用全视野乳腺数字化X线机,在不同摄影条件下[手动曝光模式(manualexposurecontrol,MEC)、自动曝光模式(automaticexposurecontrol,AEC)]对标准乳腺模体进行重复曝光测试,记录每种摄影条件下的体表入射剂量(entrancesurfacedose,ESD)和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glandulardose,AGD)。由3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按照美国放射学院乳腺模体影像评价标准对影像进行评分,并对ESD、AGD及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固定管电压(28kV)时,ESD和乳腺AGD随着管电流的上升而上升;固定管电流(56mAs)时,ESD和乳腺AGD随着管电压的上升而上升,固定管电压和固定管电流这2组摄影参数改变的图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34,P均〉0.05)。结论:在乳腺数字化X射线摄影检查中,MEC模式更适合个体化诊断,能够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达到剂量最优化。
简介:摘要目的对数字X线摄影技术在放射科中的应用情况予以探究并剖析。方法此次研究中,选取84例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放射科自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期间所接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原则,将其按照不同检查方法,均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就常规X线检查(对照组,n=42)与数字X线摄影技术检查(观察组,n=42)两种不同摄影技术的检查结果展开探讨。结果从三级图像方面分析,观察组的检查方法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比这两种不同影像技术了解到数字X线摄影技术,以空间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广、信息量大等特征,为放射科提供了更有效、更科学的检查诊断方法,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科应用DR摄影技术成像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放射科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患者100例,随机分组,就采用普通X线摄影检查(对照组,n=50)与采用DR摄影技术检查(观察组,n=50)成像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所收治的患者在采用DR摄影技术检测后,优质片率为98%,对照组所收治的患者在采用普通X线摄影技术检查后,优质片率为84%,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所收治患者照射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放射科应用DR摄影技术对患者开展检查,可明显提高获取的优质片率,减少照射量,对改善患者遵医依从,为临床诊疗提供精准参考依据意义重大。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各个行业中都透露着智能化足迹,这些智能化的设备给相应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长远的方向来看,未来是智能化的世界,所有的活动发展都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目前的医院发展现状来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布医院中的各个部门,大规模的医学图像数据采集装置在医院中也有了初步的应用。先进的图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医学图像的表达加强,对一些疾病的早期检查有了明显的效果,比如说从CT中观察到肝囊肿病人的异常等等。所以在医院中建立超大规模医学图像数据集及新型智能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医院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分析一些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对数字化X线影像后处理技术在牙周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42例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牙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摄取数字化曲面断层X光片,与此同时,对患者经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后的图像和未经处理的图像进行比较,观察不同图像对患者牙槽骨改变的判断的组间一致性,以此评价数字化X线影像后处理技术在牙周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相较于未经处理的图像,经影像后处理技术处理之后的图像清晰度更高,更能帮助临床诊断发现患牙的病变细节,诊断一致性明显更高(100.00%vs78.57%,P<0.05)。结论数字化X线数字化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牙周病的诊断之中,可进一步提升诊断一致性,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规范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临床价值。方法取我院14个输血护理单元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样本,于2015年7月在所有护理单元中推广应用全新的临床输血信息系统(CBTIS),并将CBTIS子系统植入护士工作站中,联合使用护理移动工作站,采用PDA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实现血液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并收集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研究科室的申请输血次数、安全输血合格率、血标本采集合格率、输血前评估率、护理记录合格率以及血袋返回率,并将所有数据与2014年同期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5年7至12月,我院14个护理单元累计输血申请患者1702例,其中安全输血合格率、血标本采集合格率、输血前评估率、护理记录合格率以及血袋返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临床14个输血护理单元中推广应用CBTIS子系统联合使用PDA,可以明显优化输血护理流程,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提高各项输血安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