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化生性癌(MB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MBC45例患者作为MBC组,选择2015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52例作为IDC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边界、边缘、形态、周围高回声晕以及病灶最大径等超声声像图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内部回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C组患者的病灶最大直径为(3.75±0.42)cm,明显高于IDC组患者的(2.61±0.3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C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MBC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萎缩性胃炎(Atrophicgastritis,AG)与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IM)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AG和IM的发病率因国家而异,即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结果也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AG是IM的前期病变,但是AG和IM的病因并不总是相同。AG和IM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是不同的。而且,AG和IM的治疗策略还没有建立。现在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AG和IM的主要原因。因此,根除HP可以预防胃癌的进展,而胃癌在癌症中占据着很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因此,加深对AG和IM的理解以及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一些胃癌高发的地区。
简介:摘要目的牙体大面积缺损桩核冠修复的临床分析,评价桩修复大面积牙体缺损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牙科进行治疗的87例牙体大面积缺损患者桩核冠修复病例进行分析。分别在修复后1个月、6个月、2年进行复查。结果87例牙体大面积缺损的患者应用桩核冠修复后有3例出现牙龈炎,2例出现冠脱落,1例出现桩核脱落,1例出现牙根折裂。其余80例患牙修复体未出现脱落,冠边缘密合,牙周正常,均未出现基牙松动。结论应用桩核冠修复牙体严重缺损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修复效果。须尽量多保留健康牙体组织,合理选择桩核,注意桩核的固位形、抗力形,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使用玻璃纤维桩和金属桩核进行牙体缺损的修复,对比两种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存在牙体缺损需要进行桩核修复的患者100例(包括患牙132颗)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式,根据患者使用的桩核类型分成玻璃纤维桩组(58例,共76颗)和金属桩核组(42例,共56颗),两组患者在进行完善根管治疗后,玻璃纤维桩组使用玻璃纤维桩联合纳米树脂堆塑进行桩核修复,金属桩核组使用铸造金属桩核进行修复,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玻璃纤维桩组治疗总有效率高出金属桩核组14.75%,P<0.05,优势明显;统计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评分,玻璃纤维桩组明显高于金属桩核组,P<0.05。结论对存在牙体缺损需要进行桩核修复的病例,采用玻璃纤维桩修复的临床效果更好,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患者对修复后效果满意度更高,临床应用前景巨大,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治疗白内障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眼科2017年6月~2018年1收治的55例(58眼)白内障患者,根据接受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组,A组28例患者选择小切口劈核术进行治疗,B组27例患者选择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治疗1周后视力平均为(0.59±0.21),B组患者术后1周后裸眼视力平均为(0.58±0.19),在术后裸眼视力比较上两组差异较小P>0.05;A组患者术后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B组4例出现并发症,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能有效治疗白内障提升患者视力,但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几率更高,建议选用小切口劈核术进行治疗。
简介:目的:评估细胞核因子κB配体活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κBligand,RANKL)在肺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方法:本研究涉及临床和动物实验两部分。临床实验以48例PH患者和50例无肺高压(non-PH)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血清RANKL水平,并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其心功能。对于PH组中8例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观察2年随访期内其RANKL的变化。动物实验采用低氧(10%O2)诱导的PH小鼠模型,检测其右心室收缩压、右心室肥大情况,以评估其疾病严重程度,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等方法检测小鼠血清、肺组织中RANKL水平。结果:临床研究结果示,PH患者的血清RANK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者[(4.00±0.30)pmol/L比(2.23±0.14)pmol/L],且RANKL水平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H患者治疗后测得的血清RANK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动物实验中,低氧诱导的PH模型小鼠的血清、肺组织及肺动脉中的RANK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结论:RANKL在PH中升高,不仅可作为提示PH诊断的指标,且在随访及疗效评估中也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能否感染HBV并进行复制。方法选取140例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对本组患者的血液进行采集,在血液样本中分离提取PBMC,用固定甩片法固定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QPCR)联合滚环扩增结合原位跨缺口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HBVDNA进行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BVDNA和cccDNA的表达。结果在140例标本中,有95例标本中检测出了HBVDNA的表达,有116例标本中滚环扩增(PCR)结合原位杂交后检测出了HBVcccDNA的阳性信号,血清HBVDNA的浓度在106copies/ml以上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cccDNA的阳性率为103例(73.57%),而血清HBVDNA浓度低于106copies/ml的阳性率为37例(26.43%)。结论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受到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高浓度外周血HBVDNA和cccDNA,采用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出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和cccDNA的表达。
简介:摘要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复杂、症状表现多样,传统治疗如保守治疗、局部注射以及开放手术等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在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脊柱微创手术由于其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应用中得到认可。其中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作为脊柱微创手术的典型代表,由于其治疗适应症窄以及疗效不确定等原因并未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基于此,本文对近些年关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使用玻璃纤维桩和金属桩核进行牙体缺损的修复,对比两种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存在牙体缺损需要进行桩核修复的患者100例(包括患牙132颗)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式,根据患者使用的桩核类型分成玻璃纤维桩组(58例,共76颗)和金属桩核组(42例,共56颗),两组患者在进行完善根管治疗后,玻璃纤维桩组使用玻璃纤维桩联合纳米树脂堆塑进行桩核修复,金属桩核组使用铸造金属桩核进行修复,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玻璃纤维桩组治疗总有效率高出金属桩核组14.75%,P<0.05,优势明显;统计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评分,玻璃纤维桩组明显高于金属桩核组,P<0.05。结论对存在牙体缺损需要进行桩核修复的病例,采用玻璃纤维桩修复的临床效果更好,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患者对修复后效果满意度更高,临床应用前景巨大,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玻璃纤维桩与金属桩修复牙体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牙体缺损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146颗患牙),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双色球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首先给予根管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玻璃纤维桩修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金属桩核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成功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患者随访1年,两组患者在修复完整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颜色匹配度和边缘适合性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牙体缺损通常采用玻璃纤维桩和金属桩核修复牙体,前者具有色泽自然、操作简单、修复成功率及满意度高的优点,较传统金属桩核修复牙体更具优势,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采用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患者98例,均为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内科保守方案治疗(对照组,n=49)与加用早期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治疗(观察组,n=49)效果展开对比。结果两组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患者脑水肿、脑血肿体积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14d均有程度不等改善,观察组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14d分值均有程度不等降低,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生活能力总有效率为75.5%,明显高于对照组44.9%,经对比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中小量基底核脑出血患者,在早期行微创穿刺碎吸引流术可显著缩小脑水肿、脑血肿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建立实时定量RT—PCR检测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的方法,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中TGF-β1mRNA进行定量检测。方法:在TGF-β1基因的外显子1和2之间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MGB探针;构建TGF-β1质粒克隆,以T7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合成带有目的片断的cRNA作为标准品,根据10倍系列稀释cRNA标准浓度对数和其循环域值(Cyclethreshold,Ct)制作标准曲线,检测PBMC中TGF—β1mRNA含量;并对本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重组质粒测序显示插入的片断为TGF—β1mRNA特异性片断,成功的建立了实时定量RT—PCR检测TGF-β1mRNA方法,灵敏度达6.81拷贝,线性范围为6.81~6.81×10^8拷贝,且重复性好,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28%-2.27%和2.56%-2.61%,临床应用显示,27例肝纤维化病人PBMC中TGF-β1表达量为1.20×10^8(1.80×10^7~9.80×10^7)拷贝数/10^5细胞,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30×10^7(7.24×10^6~5.00×10^7)拷贝数/10^5细胞(P<0.05)。结论:实时定量RT-PCR检测TGF-β1mRNA具有敏感、特异、快速、高效等特点,为TGF—β1mRNA作为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提供方法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