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口腔医学优质护理预防交叉感染的效果,找出护理方法和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50例口腔医学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5例)。A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B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交叉感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A组4例患者交叉感染,经及时治疗后恢复正常。B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无交叉感染。B组患者交叉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B组患者总体满意率为96.00%,显着高于A组患者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内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良好,可以很好的预防和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因此可以临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交叉感染控制及预防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我院麻醉恢复室接收的5000例手术麻醉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麻醉恢复室护理期间交叉感染的发生情况,提出预防和控制对策。结果5000例患者中共25例患者出现了交叉感染,所占比例为0.5%,其中,呼吸道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2%、24%;年龄与交叉感染率的关系呈现为“U”型分布,年龄越高和年龄越低的患者,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越高。停留时间与交叉感染率的关系呈现为线性分布,停留时间越长,交叉感染发生率越高。因无菌操作执行不到位、消毒隔离不严格所致感染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6%、32%。结论麻醉恢复室交叉感染的发生主要与无菌操作执行不到位、消毒隔离不严格有关,因此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MRI诊断及临床诊断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患者的准确率,为MRI诊断在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中的运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5年8月来本院就诊的7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检查、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关节镜手术检查的检查结果,并加以对比分析,比较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MRI诊断与临床诊断情况。结果MRI诊断假阴性率(5.56%)较临床诊断(27.78%)更低,假阳性率(1.38%)较临床诊断(5.56%)低,真阳性率(65.28%)较临床诊断(36.11%)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技术具有无创伤性、准确率及敏感度高等特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门诊静脉采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采血过程中出现交叉感染的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例门诊需静脉采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专业静脉采血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采血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静脉采血后,观察组患者中淤青1例,静脉炎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对照组患者中皮下渗血4例,静脉炎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静脉采血护理干预可以大大的降低采血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并且在采血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方式预防交叉感染,可以防止给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身体带来伤害,在临床上具有极大的意义,值得展开广泛的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膝关节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磁共振成像表现以及其伴随征象。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22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的130个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膝关节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以三位具有一定具有丰富经验的主治医师职称的影像医师分别对检查结果独立判断分析,并对成像表现与伴随征象做出记录。结果全部130例膝关节中,经过磁共振检查,其中114个膝关节表现为交叉韧带黏液变性(88%),16个膝关节表现为前后交叉韧带受累(12%);另有26个膝关节合并腱鞘囊肿(20%),20个膝关节合并骨内腱鞘囊肿(15%);其中92个膝关节诊断为Ⅳ期骨性关节病(71%)。结论采用磁共振成像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利于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与CT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CT诊治重建,观察组予以MR诊治重建,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ACL(前交叉韧带)测量值以及PCL(后交叉韧带)测量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ACL(前交叉韧带)测量值以及PCL(后交叉韧带)测量值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ACL以及PCL的测量值稍高于对照组。结论MR与CT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MR的应用效果略高于CT,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自体组和异体组各35例,两组均进行膝交叉韧带重建术,自体组使用自体肌腱作为移植材料,异体组使用同种异体肌腱作为移植材料,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HSS评分标准及VAS评分法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HS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提升,但两组提高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但两组提高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体或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可获得基本相当的临床效果,在自体肌腱不能满足移植需要的情况下,同种异体肌腱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应用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训练,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的Lysholm评分(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半年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应用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膝关节恢复程度,提高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简介:目的探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磷后对肌酐检测的交叉污染。方法将30份低值血清肌酐(〈44μmol/L)、30份中值血清肌酐(44~133μmol/L)和30份高值血清肌酐(〉133μmol/L)分别以方式1(独立测定肌酐)、方式2(同时测定两者但在仪器上把磷试剂设置在紧靠肌酐的前面)、方式3(同时测定两者但在两者试剂之间放置3个其他项目)和方式4(按照方式2不过把磷的试剂换成罗氏原装),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方式2测定的肌酐的值比其他方式测定的值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磷后对血清肌酐检测有严重的交叉污染,可以通过合理编排测定顺序或者改变磷的试剂(测定方法)来消除。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2017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依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两组患者均采用ACL重建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则在ACL重建术上增加PRP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评分相比对照组较好(P<0.05)。结论在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对患者进行ACL重建术并在同时应用PRP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腱骨愈合,患者的膝关节评分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取手法复位固定和交叉克氏针固定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45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采取手法复位固定治疗,观察组23例采取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分析对比两组合㡯固定效果以及恢复表现。结果对比两组合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优良率为100%(23/23),对照组优良率为77.2%(17/22)。观察组恢复效果更优,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采取交叉克氏针固定的效果更佳可靠,且操作简便,对患者的创伤刺激较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儿童肱骨踝上骨折患儿4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用交叉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44例患儿中,优24例,占54.55%,良10例,占22.73%,可8例,占18.18%,差2例,占4.55%;优良率为77.27%(34/44)。结论交叉克氏针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踝上骨折患儿的稳定性强,免除了再次手术对患儿造成的创伤,有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内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在社区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自愿参与急救培训的居民中抽取90名作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急救知识和技能培,并就其培训前、培训后的急救知识掌握率以及技能实践能力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①本组社区居民培训前的急救知识掌握率是28.89%,与培训后的急救知识掌握率97.78%相比较低(P<0.05);②本组社区居民培训前的急救知识掌握率是13.33%,与培训后的急救知识掌握率92.22%相比较低(P<0.05)。结论社区内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效果肯定,可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对于急救知识的掌握率,并增强其急救技能实践能力,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急救技术,在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以100名河北大学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授课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期间利用多媒体技术、示教和反示教、案例和模拟的综合训练模式。通过问卷和实地考核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考核,利用百分制,80分及格,80-90分合格,90分以上优秀,分别计算百分率,进行分析。结果100名学生中,1人因为特殊原因未参加考,参与考核的99名同学,考核成绩85-100分的同学40人,占40%,75-84分的同学57人,占57%,65-74分的同学2人,占2%。结论在大学生中推广急救知识有利于学生自救互助能力的提高。
简介: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愈发看重,加之国家医疗政策普及化,人人都养成了定期体检、了解自身状况的习惯。而当大家到医院体检时,医生会推荐你做各种各样的检查,其中很多检查属于常规性、基础性,比如血常规、尿常规、CT检查等等,以便医生更了解患者情况。特别是做CT检查,但是绝大多数人一听说需要做CT,会下意识的抗拒,这是因为他们觉得CT会产生大量的辐射,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还有一部分人听说CT检查会致癌,因此会闻之色变。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做CT呢?做CT对身体有哪些危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