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静息状态下偏头痛风火候患者脑功能情况,分析静息状态下偏头痛风火候患者fMRI局部一致性(ReHo)与生存质量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校大学生60例,其中偏头痛风火候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年龄、性别匹配,均在静息态下行fMRI.将扫描图像预处理后行ReHo分析,记录患者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生理、心理、社会、环境4个领域得分情况,将ReHo改变脑区与生存质量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偏头痛风火候患者生存质量计分低于对照组.各活跃脑区ReHo值与WHOQOL-BREF量表总分及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活跃脑区中仅左侧边缘叶ReHo值与WHOQOL-BREF生理领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偏头痛风火候患者普遍生存质量偏低,偏头痛引起患者生理领域生存质量下降可能与边缘系统相关.

  • 标签: 偏头痛 风火候 静息态 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生活质量
  • 简介:张发初教授(1905-1982),浙江嵊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192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29年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前往北京求学,1934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从事药理研究和内科医师工作,1937年后一直从事X线诊断和教学工作,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放射科、放射学教研组主任、教授,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等职,同时还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顾问,是我国著名放射学家.张发初教授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放射学领域中西医结合研究,被誉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奠基人[1].张发初教授生前曾发表大量有关影像学中西医结合学术论文,内容涉及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多个方面.研究其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对于当今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工作仍有着积极指导意义.

  • 标签: 张发初 中西医结合 学术
  • 简介:肩关节疼痛常见于肩部创伤、炎症、退行性变、血管性病变或者头颈部疾病[1]。由于肩关节结构复杂,常规X线检查仅能较好地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2];CT虽能较好地显示肩关节骨性结构及肌肉脂肪等,但无法清晰显示关节囊、盂唇及韧带等软组织结构[3];MRI较高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成像等优势成为肩关节病变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肩关节病变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肩关节 磁共振成像 扫描技术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尝试在医学影像学示范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弥补传统示教课固有的缺陷,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选取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四学生171人,分为研究组(91例)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采用翻转课堂示范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于试验结束后2周进行阅片考评,8周后进行该门课程期末考试,并以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结果研究组学生测试成绩及期末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学生更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尤其是微视频。结论在医学影像学示范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较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可改善学生对知识重难点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检索工具进行自主学习能力。

  • 标签: 诊断显像 教育 医学 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 微视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如何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以防范医疗风险。方法:通过提高医务人员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在诊疗服务过程中需要遵守各种管理制度,提高技术水平,在服务过程中时刻患者为中心。结果与结论:通过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能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过程中服务质量,防范医疗风险。

  • 标签: 基层医院 医疗质量 医疗风险 服务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小动物SPECT/CT日常质量控制。方法对影响和衡量小动物SPECT/CT显像质量近场均匀性(NFF)模型、Jaszczak模型、SPECT定量模型、CT几何校正和Hounsfield模型进行测量及校正。结果NFF性能指数(FOM)均<20,4个探头分别为13.38、15.46、16.06和13.08。Jaszczak模型给出分辨率为1.1mm。当孔板为ATP102,核素为99mTc和125I时,SPECT定量因子分别为0.00229和0.00643;而当孔板换成ATP108时,定量因子分别为0.00195和0.00401。CT几何偏差在±0.5mm内,Hounsfield值在各种条件下均达到要求。结论系统整体性能稳定,各项测试均达到要求。

  • 标签: 小动物SPECT/CT 质量控制 日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因素及相应对策探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医学检验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采用常规质量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在质量控制,比较两组检验产生差错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检验结果差错率和患者满意度分别为4.3%、93.6%,对照组分别为19.1%、78.7%,观察组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提高因素主要有检验设备、沟通缺乏、素质不足等,针对存在影响因素,加强质量控制,有利于减少检验差错事件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医学检验 影响因素 质量控制 对策
  • 简介: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Radiography,CR)具有操作简单、数字影像清晰度高、曝光宽容度大、后处理功能强等优点,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院自2002年引进美国柯达CR-900系统以来,开展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工作.如针对IP对CR影像质量影响、CR伪影认识和处理、激光打印机对CR影像质量影响等问题开展工作,积累了一些直接认识和体会,现小结归纳如下.

  • 标签: 计算机X线摄影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医学检验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诊断和治疗是医学检验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医学检验中,要确保技术质量,必须要保证提供检验数据精确,解决需要从医学检验人员自身做起,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加强医学检验中沟通,加强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从多个方面着手该问题。

  • 标签: 医学检验 技术 质量管理 现状与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药剂科服务质量改进及其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方法盲选方式划分本院药剂科接诊对象280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服务及服务质量改进;比较两组对服务满足度、对药师满意度、取药时间、医患纠纷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服务质量改进后观察组患者对服务满足度总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 标签: 药剂科服务 质量改进 医患关系
  • 简介: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采用固定管电流和固定噪声指数(NI)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对下肢血管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方法:将60例行下肢血管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组(固定管电流250mA)、B组(ATCM技术,50~380mA,NI12)各30例.其余扫描参数均一致.检查结束后分别对2组相同横断层面图像股主动脉、腘动脉和胫后动脉图像噪声(SD)进行测量,并对重组后三维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同时记录机器自动生成CT剂量指数(CTDIvol)、相应剂量长度乘积(DLP),对比2组数据之间差异.结果:2组血管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组后三维图像均能完整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各级主要分支,满足诊断需要.B组辐射剂量与A组比较,CTDIvol降低了51.72%(P=0.000,P<0.05)、DLP降低了47.87%(P=0.000,P<0.05)、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了43.90%.结论:下肢血管CTA采用ATCM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自动调节管电流技术 图像噪声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细胞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中控制质量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该院实施血常规检验健康体检者 80例,均予正规血液细胞检验,通过分析血液细胞检验结果,观察不同检验流程对实际结果产生影响。结果 1∶5000血液稀释比例血液标本在 RBC、 WBC、 Hb、 PLT检验结果,均低于 1∶10000血液稀释比例血液标本;室温状态下,血液标本放置 48小时后 RBC、 WBC、 Hb、 PLT水平均高于放置 24小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低温状态下,血液标本放置 48小时后 WBC、 PLT、 Hb、 RBC水平与放置 24小时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液细胞检验各项环节(标本放置时长、稀释比例、存放温度等)均会对检验质量形成一定影响,应在采取血液细胞检验过程中对不同环节进行严格把控,最大化确保检验结果准备性。

  • 标签: 医学检验 血液细胞检验 质量控制 临床探讨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比剂剂量优化与成像质量相关性。方法:将80例头颈部CTA随机分为A、B2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65~90m1)与优化剂量(46~50m1)行16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利用原始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从而对cT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A、B2组全程血管内浓度曲线波动甚微、形态基本一致,主观判断无明显差异,优化方案组能有效消除头臂静脉高密度伪影干扰,显著提高颈部动脉起始段及颅内动脉显示能力,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远侧段图像质量,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颅内静脉显影淡、动脉显示质量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16层螺旋CTA对比剂剂量优化方案,能够明显减少上腔静脉、颅内静脉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完全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 标签: 头颈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造影剂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也许或者已经造成了社会群众身体健康问题传染性疾病、疫情、大范围食物中毒、突发不明原因疾病和其他对社会中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损害生命安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对人民群众生活产生威胁或者人民群众健康带来影响,稍有不慎,会引发社会恐慌,导致社会不能稳定运行。所以,如何快速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原因就十分重要。

  • 标签: 理化检验 质量控制 公共卫生
  • 简介:目的:根据肾癌CT表现,探讨CT对肾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和/或活检病理证实肾癌病人CT资料,观察其CT征象.结果:典型肾癌CT表现为大小不等肾脏肿块,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占多数,为32例,占91.66%;略高密度4例,占8.34%.增强后肿瘤有不同程度强化,但其CT值均明显低于正常肾实质,诊断正确率为94.44%.结论:CT可为肾癌早期诊断、制定手术等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肾癌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肾盂癌患者超声诊断结果,并与CT结果比较。方法:对45例经超声、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盂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超声与CT诊断准确率。结果:45例病例中,超声正确诊断肾盂癌25例,准确率为55.56%(25/45);CT正确诊断肾盂癌34例,结核病1例,肾癌1例,准确率为80.00%(36/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作为肾盂癌重要、初筛手段。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其检出率有所限制。超声与CT联合检测可提高肾盂癌早期诊断检出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肾盂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析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在急性阑尾炎患者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2 年 10 月至 2013 年 6 月收治 122 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 CT 诊断准确率为 98.36% ,与手术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图像质量分析结果显示,多层螺旋 CT 优质率为 89.34% 。结论:多层螺旋 CT 具有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可进行连续扫描,准确率高,图像质量清晰度高等特点,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 CT 阑尾炎 手术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下咽癌是指原发于喉以外喉咽或下咽区域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较低。其发病部位隐蔽,临床发现时多属中晚期。随着影像学普及,CT已经成为下咽癌常用检查方法。笔者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或局部活检证实下咽癌CT表现,增强对该病认识。

  • 标签: 下咽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分析MSCT增强扫描对Crohn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Crohn病患者MSCT表现。结果:22例中病变多发13例,单发9例。CT上均有肠壁增厚,其中8例呈分层强化。13例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0例出现肠系膜改变,可见“木梳征”。并发症:不全性肠梗阻3例,消化道穿孔2例,腹腔脓肿1例,肠间内瘘1例。结论:Crohn病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并发症,对Crohn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标签: CROHN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