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位置对导管留置的影响。方法对83例危重新生儿、早产儿实施PICC置管术,观察导管终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与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的留置时间分别为(25.32±17.98)d和(5.60±3.10)d,差异有显著性(P〈0.01);导管终端位于上腔静脉时,1.37%的患儿发生导管终端周围皮肤肿胀发红,而终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时,发生率为70.00%,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导管终端位于上述2位置时,患儿在静脉炎、堵塞、败血症方面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新生儿PICC导管终端的理想位置是上腔静脉,置管时应尽量使导管终端置入上腔静脉。
简介:目的:利用筛检试验的方法评价心电图P波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性及临床应用潜力。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应用筛检试验的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将心电图定位的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X线片进行比较,计算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实用性指标,并计算P波高度和P/R比值的平均数及95%的置信区间,从而对导管尖端位置作出较准确地判断。结果:利用心电图技术定位三向瓣膜PICC导管尖端位置,灵敏度98.95%,特异度71.43%,约登指数0.70,假阴性率1.05%,假阳性率28.57%,粗符合率为97.06%,阳性似然比3.46,阴性似然比0.01,阳性预测值为97.92%,阴性预测值为83.33%,心电图定位技术前后两次结果的Kappa指数值为0.90,P波高度为(0.92±0.37)cm,95%置信区间为0.84~0.99,P/R比值为(0.78±0.45)cm,95%置信区间为0.69~0.87,通过对指标的量化为P波的判断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客观依据。结论:心电图技术可以较精确的定位三向瓣膜导管尖端位置,可靠性和实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置管体位在PICC导管尖端中对尖端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妇瘤外科肿瘤患者100例,依据不同置管体位干预方式随机分为进行抱头法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传统外展平卧位置管患者为对照组,各50例。比较分析两组间的置管导管异位率、生理应激反应、留置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实施PICC置管后,导管的异位率0例(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例(20.00%),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的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感染等发生率1例(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例(18.00%),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的PICC导管留置时间稍高于对照组,但是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妇瘤外科肿瘤患者,经在临床上给予患者抱头法干预的方式,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明显提升导管复位成功率,改善患者生理应激反应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耳石复位法在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期间的护理要点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在耳石复位法治疗期间,采取综合护理,可改善其眩晕,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抽选50例,依照护理方法的差异性进行分组,25例行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分为对照组,25例行系统护理干预的患者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眩晕残障程度及情绪状态。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眩晕残障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情绪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开展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眩晕程度,消除其负性情绪,值得予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并探讨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定期变换对减少气道黏膜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及对症治疗、护理,其中对照组患者气管插管套囊位置不进行定期变换,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均进行定期变换。观察并评估气管插管后第5d、第10d气管插管套囊位置周边气道黏膜红肿、破溃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中相关标准评价并统计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插管后第5d、10d的气道粘膜红肿、破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系统护理干预对于促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康复的价值。方法:纳入2023年1月—2023年11月的53例BPPV患者,遵循随机数表法分组,即:对照组(纳入27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纳入26例,给予系统护理干预),评价组间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VSI)。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HI、VSI更低,P<0.05。结论:对BPPV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以尽快减轻眩晕程度、残余症状,有临床借鉴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手法复位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5月--2022年5月内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手法复位患者为入组样本,共计人数80例,以奇偶数字分组方法,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以及综合护理(研究组)观察效果成效。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97.50%)相比另一组(80.00%)显优势,焦虑(32.49±3.28)、抑郁(35.58±3.47)负性情绪低于另一组(50.19±4.48)(53.09±3.99),且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实施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患者中,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护理质量,患者、家属表示较为满意,应用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助产护理对胎头位置异常产妇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某医院产科接受治疗的20名胎头位置异常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人。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观察组接受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助产护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自我效能感量表(SES)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自我效能感评分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穴位按摩联合自由体位助产护理能够显著减轻胎头位置异常产妇的疼痛感,提高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控制感和自信心,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性护理在 SRM-IV 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 74 例接受 SRM-IV 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常规组辅以常规护理,研究组辅以针对性护理,每个小组分别 37 例 。 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更高, 与常规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结论:加强针对性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大范围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门诊患者行个体化整体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25例,行个体化整体护理)和对照组(25例,行常规护理)。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UCLA、HADS评分,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UCLA、HADS评分更低,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门诊患者行个体化整体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使患者能获得较好的诊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