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公共卫生服务要求逐步提高,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病员满意度正在成为医疗服务机构首要目标,而影响产科门诊孕妇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等待时间过长,程序繁多,缺少人性关怀。本文通过对产科门诊1820人次的门诊各项检查时间的追踪记录,查找限速步骤,分析效率制约因素,进而优化服务流程,增加人文关照,提高产科门诊运转效率。
简介:目的:分析胃癌患者组织和血液中胃蛋白酶原含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术前空腹血以及癌组织标本,应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血清和组织中胃蛋白酶原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胃癌患者中2例(6.7%)肿瘤组织胃蛋白酶原C(PGC)表达阳性,PGC在癌组织表达水平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和不同淋巴转移情况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PGC在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实验测得的胃蛋白酶原在血中的含量与这些特征无关联(P>0.05)。结论:胃癌肿瘤组织中PGC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但患者血中胃蛋白酶原的量不能反应癌组织中表达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行为研究法的快速康复护理在剖宫产术后产妇中对产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泌乳始动时间的影响展开分析。方法:选择2022年2月-2022年9月期间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手术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实施行为研究法的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各项临床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产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产妇术后护理中应用行为研究法的快速康复护理,可有效缩短产妇产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泌乳始动时间,促进产妇快速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期间保温措施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9月-2008年8月在普外科施行腹部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一系列体温保护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体温、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活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定量的变化及术中出血量。进行t检验及X^2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无显著变化,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患者腹部手术期间发生的轻度低体温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出血量,积极的保温措施可有效维持患者体温恒定。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时2种预冲管路和透析器的方法对透析器凝血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将120例患者先进行10次肝素盐水预冲血液透析管路和透析器,然后进行10次单纯生理盐水预冲,监测每次透析后透析器的凝血状况(透析器凝血程度、透析器残血量、透析器血室容量下降率),同时测定每次透析后回血用水量及压迫止血时间。结果2种预冲方法对透析器凝血状况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血用水量及压迫止血时间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肝素盐水预冲方法相比.血液透析时使用单纯生理盐水预冲管路和透析器,可以减少肝素用量,且不会增加凝血现象发生,可考虑在有出血倾向需慎用抗凝剂的患者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但在CRRT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体外循环凝血情况,一旦发生体外凝血则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并增加了工作量。探讨其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护理患者。方法:本文选取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康复及凝血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接受剖宫产的患者中随机选择70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时间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之间,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采用优质护理的实验组,每组均为35人。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平均恶露排尽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 48 h 治疗后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均趋向相对低凝状态。实验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将优质护理运功用与剖宫产产妇术后护理中,对产妇术后尽快康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凝血功能也得到有效的改善,避免下肢出现静脉血栓的情况。
简介:摘要:本研究针对透析患者凝血异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凝血异常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病人的年龄、性别、疾病历程、并发症以及蛋白质摄入等。针对以上风险因素,提出了系统的临床护理干预策略以期降低凝血异常的发生率,这些策略包括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合理配备透析物品、适当调整患者饮食,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等。此外,通过开展防护性设施的设立,改进护理流程,加强患者康复训练等具体操作,也可有效降低透析患者的凝血异常风险。这项研究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警醒性,以及改善透析患者的护理质量,从而减少透析患者凝血异常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透析器凝血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为提高透析疗效和患者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7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4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预防透析器凝血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器凝血发生率、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器凝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透析充分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的透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血液透析过程中透析器凝血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透析器凝血发生率,提高透析疗效,减少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生物学机制和外部因素。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强调基于最佳科学证据来指导护理实践,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预后。本文将讨论如何将循证护理原则融入日常护理工作中,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