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100例足月新生儿,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实验组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上给予母婴早期皮肤接触。比较两组婴儿在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哭闹频率、哭闹持续时间、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和吸吮持续时间。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34.21±0.12)与常规组(34.19±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2小时体温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后1 h体温为(35.18±0.31)度,2 h体温为(35.19±0.26)度;实验组新生儿出生1 h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2 h体温为(36.51±0.29)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结论新生儿护理中早期皮肤接触能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新生儿哭闹频率,缩短新生儿哭闹持续时间,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和吸吮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照护中的作用。方法:本项目拟以早期母婴皮肤接触为出发点,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5月间出生的120例足月儿,用计算机进行随机分配,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对照组实行产科常规护理,实验组除常规产程护理外,再加上产妇与新生儿的早期皮肤接触,对两组新生儿的体温,啼哭的次数和时间,开始哺乳时间,吮吸时间等进行了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1、2、4小时的体温变化,得出对照组的体温均比实验组要高。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生儿的哭闹频率较低,哭闹时长较短,吸吮时间较长,各项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
简介:【摘要】研究新生儿早期皮肤接触对母婴护理结果的作用。方法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从我院收入中抽取足月新生儿200名,按护理方式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100例组。是的。以常规产科护理为常规组,实验组在常规妇科喂养的基础上,进行母婴早期皮肤接触。比较两组新生儿在不同时间点开始母乳喂养和哺乳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35.42±0.23)摄氏度与常规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35.33±0.43摄氏度)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体温为(36.23±0.41)摄氏度,出生后2小时体温为(36.34±0.15)摄氏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体温为(35.32±0.29)摄氏度,新生儿2 h体温(35.32-0.17)℃,对照组1 h、2 h的温度明显升高(P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足月新生儿,均来源于本院2019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入,按护理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和试验组,组内分别有50例。常规组采取产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情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吸吮持续时间。结果 试验组新生儿出生时体温为(34.21±0.12)摄氏度和常规组新生儿出生时(34.19±0.11)摄氏度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6.47±0.5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6.51±0.29)度、常规组新生儿出生后一小时体温为(35.18±0.31)度、出生后两小时为(35.19±0.26)度、试验组出生后一小时、两小时体温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啼哭次数比常规组少,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比常规组短,吸吮持续时间比常规组长(P<0.05)。 结论 新生儿护理中采取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够有效维持新生儿体温,减少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持续时间和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延长吸吮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婴皮肤接触持续 1h对出暖箱早产儿体温、首次进食时间和再入暖箱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将 120例出暖箱早产儿过随机抛硬币法分为干预组 (n=60)和对照组 (n=60),干预组早产儿在出暖箱后给予母婴皮肤接 1h, 对照组给予常规包被包裹,分别监测出暖箱时体温,出暖箱后1h、 2h的体温、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和再入暖箱率。结果 两组患儿出暖箱前体温无差异( P>0.05),干预组皮肤接触 1h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均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 2020年 1月 -2020年 3月我院产科分娩新生儿 56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新生儿分娩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将编号为单数的新生儿分为对照组,编号为双数的新生儿分为观察组,两组新生儿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护理后,对比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体温变化情况。结果 护理后,两组新生儿在 T0时间段体温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新生儿在 T1、 T2、 T3时间段上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在 T1、 T2、 T3时间段上体温,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具有重要影响意义,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护理相对于常规护理其临床效果更加显著,能有效的保持新生儿正常体温,促进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人群进行观察,分期其出现肺结核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市疾控中心收录的367例肺结核患者列为研究基础,将患者密切接触者列为研究对象,依照我国的规章制度对不满14周岁的接触者行PDD(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实验);对超过14周岁者行X射线扫描胸部检查,对存在风险者进行下一步的痰培养及痰涂片检查。结果:经筛查,与涂阳疾控中心收录的367例肺结核患者存在密切接触的对象共计1089例。结论:在肺结核密接人群中,年龄偏大、高痰菌更容易出现肺结核,故应当加大对该类人群的筛查,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完成防控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分娩的10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比较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变化情况、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吮吸持续时间、啼哭次数和啼哭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时的体温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h、2h和4h的体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和啼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吮吸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啼哭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有效控制新生儿的体温,缩短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和啼哭持续时间,延长吮吸时间,减少啼哭次数。
简介:摘要:目的:接触性皮炎患者的护理需求越来越多,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质量的全面改进。因此,本次研究将专门探讨综合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经研究,可准确评估综合护理模式的推广价值。方法:在常规化护理模式下,对照组应有效实行常规护理。在综合护理模式下,实验组的护理服务必须实现面面俱到。结果:实验组病患的护理效果更理想,且护理服务满意度更高,均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结论:成功构建综合护理模式,以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方式,整体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效果,极有利于接触性皮炎患者的快速康复。推广综合护理模式期间,护理人员应深入研究有效策略,不断总结有效措施,继续围绕患者的实际病情,发挥最大的护理效用,贯彻落实护理计划后,使护理工作真正受到全部患者的一致认可。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12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60例)和对照组(n=6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结果:在产妇以及新生儿的情况对比方面,观察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泌乳量评分、啼哭次数以及啼哭持续时间分别为(93.33%)、(2.66±1.01)、(6.59±1.48)、(14.49±2.60),对照组母乳喂养成功率、泌乳量评分、啼哭次数以及啼哭持续时间分别为(78.33%)、(1.21±0.20)、(13.82±2.74)、(35.67±3.1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指导在新生儿护理中,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效果,同时能够对各种不良行为进行规范,为新生儿提供更加安全的护理环境,值得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用零接触宣教的实施效果。方法:纳入我院疼痛科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间收治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就诊的顺序分为对照组(使用优质护理健康教育)49例和观察组(使用优质护理健康教育加用零接触宣教)49例,对比两组护理后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结果:对比两组实施优质护理健康教育后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显示,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健康教育时,采用零接触宣教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从而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日常疾病的了解。
简介:[目的]为培养高层次、高技能护理人才,以尽快适应临床并满足临床需求,本研究进行了基于《康复护理学》课程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1级3年制护理学专业高职8班、10班护生为对象,随机将两个班分为早期接触临床教学组(8班)61人和传统式教学组(10班)60人.对两组护生学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学习兴趣、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觉收获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早期接触临床教学组理论考核成绩高于传统式教学组,早期接触临床组护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更有兴趣,认为对将来的应用有所启发及沟通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同时有利于提高自身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与技巧,并感觉收获很大(P〈0.05).[结论]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实现了理论教学、临床思维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于一体,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护生主动获取临床知识的技能,提高了教学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及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2007年6月-2009年8月,对265例青光眼患者采用NCT进行眼压测量,其中男92例,女173例,年龄6~81岁,平均52.3岁。结果本组265例(345眼)中有71例(86眼)测量结果中出现不准确提示,测量失败率为24.9%。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为情绪紧张焦虑、眼睑睫毛遮挡、上眼睑皮松弛、眼压计啧头部不清洁、角膜表面干燥、水肿不平和视力不良、固视不好、操作者对测量者情绪的影响等。经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安抚患者情绪,纠正患者错误检查姿势,维护及清洁机器等,达到纠正了不准确结果的目的。结论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可受多种临床因素的影响,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测量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