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到早产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指标,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早产儿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早产儿早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共计40例作为研究组,剩余一组早产儿接受择晚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共计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情况。结果 研究组早产儿临床整体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中对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早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疾病的临床效果,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期间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在我医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病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和观察两组,每组患儿均为40例,所有患儿均实施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治疗期间两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研究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治疗后与对照组指标比较显示,观察组患儿获得的护理治疗效果较好,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所用时间较短,患儿的血气指标得到显著改善,机械通气、氧疗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护理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在气管内滴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期间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较好,使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及时改善,减少疾病对患儿的危害性。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6月所收治的 128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例数均为 64例。两组患儿均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治疗后,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以及 48小时内的血气变化情况。 结果 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 89.06%,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的 96.88%,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后 48小时内的 PO2、 PaCO2、 pH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快速改善患儿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综合护理措施的正确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大大保证了患儿的生命安全,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体位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8年 5月至 2020年 5月我院收治的 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 50例。甲组将药物分为 3等份,在左侧、右侧以及仰卧位将药物注入肺内,乙组将药物在单一仰卧位将药物注入肺内。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甲组和乙组的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的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发育不良、气胸的发生情况没有明显差异,但甲组的颅内出血、脱管情况的发生率要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相较于不同体位注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单一体位临床效果更好,操作简便,不会对患儿造成过多干扰,能够减少颅内出血和脱管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使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遗传内分泌呼吸科护理中断事件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观察工作日18名白班临床护士护理中断事件,并分析各个时段发生频率与来源、主体角色与时间分布、类型及结局等。结果 护理中断事件发生,以中断 2~3次较多,占57.87%,11:00~12:00发生 频 率 最 高,占51.97%,为 主要来源于患者及其家属25.00%、护士同事22.19%和环 境。结局分为积极型13.20% 以消极型86.80%为主。结论 内分泌科给药执行护理中断事件发生频率高。重点管控中断事件的主要时段、主要来源、主体角色以及分时段区别管理中断事件,对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双向情感障碍,或称躁郁症,是一种影响情绪、能量及活动水平的常见精神健康障碍。它以极端的情绪波动为特征,从极度兴奋(躁狂)到深度抑郁。这种病状不仅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严重干扰他们的社会功能,因此对它的成因和病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遗传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为我们理解双向情感障碍提供了新视角。最新研究显示,多个基因可能参与调节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与疾病风险有关。此外,环境因素如压力、生活方式选择也可能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一个人是否发展出此病。了解这些复杂的交互作用有助于开发更精确的疾病预测工具和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血管活性药物静疗管理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提高其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268例实施血管活性药物静疗的患者为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以2019年8月为分界线,此前时间里收治的134例患者(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实施静疗管理,此后的时间里收治的134例患者(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实施静疗管理。观察对比患者在实施管理前后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以此总结管理存在的问题。结果 实施静疗管理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医疗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静疗管理前,数据统计对比(P<0.05)。结论 血管活性药物静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未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对相应的医疗人员管理松散等,必须要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奖惩条例来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定期安排培训和考核,使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丰富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