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西安市老年公寓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的社会性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评量表以问卷和个别面谈的方式对西安市城区20所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老年人(n-462)的SWB的社会性因素(人口特征、社会支持)进行测量。主观幸福感用MUNSH的正性因子、负性因子、幸福度总分的平均值来描述。结果影响因素中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以及经济收入、文化层次老年人的SWB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个性、抑郁情绪、社会支持的老年人SWB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公寓老年人的SWB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性、抑郁情绪和社会支持。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体验,使生活在公寓的老年人不失去家庭感、生活的私密性,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是老年公寓的立足之本。
简介:【摘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中国还处在逐步设立试点和加大推广的起步阶段,相关立法、社会实践、保险机制、相配套的长期护理体系以及市场建设仍然有待发展和不断完善,现阶段成果对河北省的实际指导有限。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长寿之国和最适宜养老国家美誉的背后,日本在2000年启动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共同支撑发挥着社会养老体系顶梁柱的作用。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同属儒家文化圈,在传统文化上有极强的相似性,借鉴其老龄化进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中国以及对河北省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无疑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日间照料是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过程中,各个政府部门对于社区的养老服务工作重视水平在逐渐的提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有效的解决社区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点。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则是社区养老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及运营策略的探讨意义重大。 本文就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和发展对策进行探讨,为健康中国建设,提高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借鉴之路。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能力状况的差异性及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为合理管理养老资源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选取7所养老机构、8个社区、378户居家养老的918名老年人对其养老方式选择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居家养老老年人在综合能力及4个维度上与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机构养老组相比,80岁以下、有配偶、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有3个及以上子女、主要经济来源于自己或配偶、未患慢性病、综合能力完好和轻度失能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P〈0.05);80岁以上、有配偶、文盲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P〈0.01)。结论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能力存在差异,根据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和能力等级,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提供养老服务资源,对满足老年人需求并合理利用养老资源有参考意义。
简介:目的:对养老护理员岗位进行工作分析,为养老护理人员合理配备、甄选录用、培训开发、绩效评估等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杭州市3所养老机构102名养老护理员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对养老护理员岗位薪酬、目标、职责、内容和任职资格等方面进行工作分析,并提出目前该岗位存在的问题。结果得出岗位分析报告,并形成养老护理员岗位职位说明书,基本职位要求为: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获得初级养老护理员证书、最佳年龄在35~54岁、最好是护理相关专业人员;具备基本的老年护理培训知识;承担老年人最基本生活照护和必要的心理、社会服务等。目前养老护理员岗位上的人员配备、人员素质、工作要求均与被调查者的期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结论通过工作分析形成的养老护理员岗位职位说明书,符合实际养老护理需求,养老机构可根据工作分析结果进行以岗定人和人员管理。
简介:摘要:当下,人口正在朝着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加剧,随着互联网信息的蓬勃兴起,掀起了一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空间重塑运动,因此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也被提上了实践的议程。然而,现阶段的智能居家养老体系的建设仍存在较大问题,许多居家养老的低智慧和服务局限性情况普遍存在,导致许多老人的体验感较差。究其根本,是因为人与技术之间的隔阂导致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没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合一,因此,本文将针对居家智慧养老服务的需求展开深入调查,从人、技术、社会等方面来分析器其内部结构的二重性,从居家智慧养老的现实环境出发,进一步探讨模式构建的创新路径,分析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和框架。
简介:摘要:目的:对社区养老护理员工作进行系统分析,为岗位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3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47名护理员进行问卷调查,对社区养老护理员一般资料及工作的4个方面、15个指标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年龄组调查对象的评分差异。结果:工作分析因素总体得分37.17±4.50分;得分最高的因素为工作时间特殊性,得分最低的因素为最低学历要求;不同年龄组有最低学历要求等3项指标评分有差异。结论:应从吸引年轻和外省护理员从业、明确入职要求、加强实践培训、认可工作强度、改善工作条件、强化思维意识、传承沟通经验等方面采取措施,稳定和提升社区养老护理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