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通常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漏斗型、窗型、管型和囊袋型(部瘤型)。从病理上室间隔膜部瘤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室间隔膜部瘤是心脏部间隔向右侧心腔囊袋状突起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而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是室间隔缺损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由于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膜部瘤 堵闭 封堵器 介入 多孔膜
  • 简介:慢性硬下血肿多发于老年人,临床上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并不少见,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对收治的70例高山区合并慢性硬下血肿,现对其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进行如下报道:汉

  • 标签: 高血压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资料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硬脊动静脉瘘(SDAVF)脊髓病变的MRI特点,探讨脊髓病变与畸形血管和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经DSA证实的SDAVF患者32例,应用场强3.0T超导型MRI扫描仪于术前行常规脊髓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按照脊髓病变的范围,分为局限(1~4个椎体)、中度(5~7个椎体)和广泛(8~10个椎体)病变三组。按照改良的Aminoff和Logue步态与排尿障碍法,于术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6分为轻症者,≥6分为重症者。结果①30例病变中心位于下胸段(94%,30/32)。32例中病变局限组8例(25%),临床轻症者6例,重症者2例;中度组19例(59%),临床轻症者5例,重症者14例;广泛组5例(16%),轻症者1例,重症者4例。②32例患者髓内均可见T2WI高信号,31例高信号位于脊髓中心,呈"铅笔样"改变,1例呈弥散状分布;2例髓内可见T1WI低信号。增强扫描后,31例脊髓强化,1例未见强化。③瘘口位于脊髓病变范围内12例,位于脊髓病变范围外20例。④31例引流静脉范围≥相应脊髓病变范围,且引流静脉与脊髓病变部位一致;1例脊髓病变>引流静脉范围,引流静脉与脊髓病变部位部分一致。结论①SDAVF脊髓病变范围...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脊髓疾病 硬脊膜动静脉瘘
  • 简介: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对射频消融室上速的指导作用.方法118例室上速患者分为CARTO组(69例)和常规组(49例),比较两组标测与消融过程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8例均完成射频治疗,2例常规射频失败患者转为CARTO指导下成功完成治疗,两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RTO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无差异[(118±36)min比(119±52)min,P>0.05],但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9±3)min比(17±6)min,P<0.05],放电次数显著减少[(4±2)次比(9±3)次,P<0.05],放电时间显著缩短[(196±73)s比(402±84)s,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室上速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放电次数和时间,缩短X线曝光时间.

  • 标签: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术 CARTO系统 电解剖标测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厚度(IMT)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评价通过观察颈动脉IMT来推测血压变异大小的作用。方法共125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IMT、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有关参数、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测量,根据IMT≤1.0mm与〉1.0mm分两组对比分析。结果在测动态血压的病例中,两组年龄、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24小时平均舒张压、脉压指数(脉压占收缩压比率)相仿,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和白昼收缩压变异性IMT〉1.0mm组大于IMT≤1.0mm组(P值分别为〈0.01和〈0.05),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所有舒张压变异性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测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的病例中,IMT〉1.0mm组收缩压增高率大于IMT≤1.0mm组(P〈0.05)。结诊颈动脉IMT大者收缩压蛮异增大.活动可能是血压变异增大的促发因素。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压变异性 动态血压监测 卧位-立位动作前后血压测量
  • 简介:血栓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及PTCA术后再狭窄等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血小板栓塞形成的机制研究表明:血浆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GPIb的相互作用在止血过程和血栓形成的早期阶段起着关键作用.vWF主要来源内皮和巨核细胞,作为分子桥介导血小板和内皮下胶原的粘附反应,与GIb结合位点位于vWF分子509~695残基之间A1重复区的二硫环上.

  • 标签: 蛇毒 血小板膜糖蛋白Ib结合蛋白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需静脉使用利尿药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住院期间电解质紊乱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选择使用袢利尿药的心功能Ⅱ~Ⅳ级CHF住院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一定时间后低钠、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及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治疗护理后,实验组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对饮食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HF患者在使用利尿药过程中,给予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能降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有助于患者康复,该方法有效且安全。

  • 标签: 心力衰竭 利尿药 电解质紊乱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患者男,36岁,以头痛、吞咽困难14d,伴左侧肢体麻木12d,于2004年7月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吞咽反射减弱,左侧头、面部及躯体浅感觉减退,右侧肢体共济失调.影像学检查:MRI显示双侧脑白质多发梗死灶,右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图1).DSA及三维成像显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扩张,约17mm×7mm,近端动脉轻度狭窄(图2,3);右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未显影,其供血区由右侧小脑前下动脉(AICA)代偿;左侧椎动脉于颈段闭塞.术前诊断: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决定行动脉瘤覆支架隔绝术.

  • 标签: 椎动脉 夹层动脉瘤 治疗 覆膜支架 颅内段 左侧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对成年小鼠室管下区(SVZ)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梗死组(各24只),建立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7、14、21及28d时,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及BrdU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双染细胞数的变化。结果:MCAO术后7d,脑梗死组损伤侧SVZ区、纹状体、皮质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假手术组与脑梗死组分别为45.0±5.6和245.0±26.1、0和201.9±21.3、0和159.3±16.4,14d后开始下降(P〈0.05)。脑梗死组MCAO术后7和14d,可在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观察到BrdU和DCX阳性细胞;术后28d,损伤侧纹状体可见BrdU和NeuN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5),BrdU和GFAP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可促进成年小鼠损伤侧SVZ区、纹状体及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增多,并诱导SVZ区干细胞向纹状体迁移且分化为神经细胞,从而促进SVZ区的神经发生。

  • 标签: 脑梗塞 室管膜 神经发生
  • 简介:目的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是超声确定不同组织成分的一个重要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是否可运用此技术通过判断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来预测冠心病患者危险程度分级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手段。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者20例,合并糖尿病者20例,20例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结果各组C-IBS值的测定显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者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无明显区别,而这俩组与冠心病同时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者相差显著(P<0.05)。结论运用IBS技术通过判断脂质病变的多少,可以区分没有明显斑块形成时的单危险因素、双危险因素在冠心病患者中危险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

  • 标签: 冠心病患者 高血压 背向散射积分 合并糖尿病 评价 技术
  • 简介:目的总结评价国产覆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DebaKeyⅢ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对所有患者行CT随访,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与真假腔的变化。结果37例患者全麻下均成功进行了覆支架血管腔内隔绝术,共使用40个血管支架,术中造影显示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或内漏明显减少。3例术中出现明显的内漏,再置入1枚短支架后内漏消失;1例因置入支架后血压下降,急诊行开胸手术人工血管置换术,15d痊愈出院。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术后3~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复查螺旋CT或64排CT,假腔内血栓形成,真腔增大,未发现内漏、瘤体扩大及支架移位。结论应用覆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术后恢复较好,尤为适用于老年高危患者及亚急性或慢性期的患者。

  • 标签: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腔内隔绝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的变化,为临床正确选择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确诊为ACS的患者50例,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23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21例和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患者5例,于入院当时或治疗前抽肘静脉血测定GPⅡb/Ⅲa.同时取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三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GPⅡb/Ⅲa分子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各组之间的血小板GPⅡb/Ⅲa分子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PⅡb/Ⅲa受体阻断剂是抗血小板聚集的理想药物.

  • 标签: 不稳定心绞痛 心肌梗死 血小板 膜糖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颅内脉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Ach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设计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在导航指导下,避开重要的脑功能区,精确定位病变,显微手术切除AchA3例。结果导航机器显示系统误差为1.2~2.7mm(即导航系统显示病灶位置与病灶实际位置的距离),平均1.83mm。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术中采用显微及微侵袭技术,成功暴露并夹闭动脉瘤。术后经脑血管造影证实,3例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无手术相关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复查无病灶残留。随访3个月以上,3例患者均能够生活自理,1例患者左侧上、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术前Ⅲ级),另外2例患者四肢肌力均为Ⅴ级(同术前)。结论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脑深部的AchA,避免术后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是微侵袭处理AchA的有效辅助手段。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神经导航 显微外科手术 脉络膜前动脉远段动脉瘤
  • 简介:目的验证国内研发的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应用中的非劣效性。方法试验为前瞻性、多中心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案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选择Hunt-Hess0~Ⅲ级的非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134例,其中使用Jasper弹簧圈(试验组)64例,使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和Sapphire弹簧圈(对照组)70例。评估手术操作过程中,弹簧圈的临床性能(输送系统推送、定位、释放和回撤等操作的方便性与可靠性)及置入的成功率;术后1、6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对术后即刻和6个月的造影结果进行评定;观察不良事件发生、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的发生率。结果①试验组共使用345枚Jasper弹簧圈,置入成功率为99.3%(344/345)。对照组为100%(304/304),两组弹簧圈的置入成功率和临床性能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弹簧圈脱落、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血管穿孔等并发症。②改良Rankin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和卒中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试验组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率为(95.4±6.4)%,不完全闭塞6例(9.4%),完全闭塞58例(90.6%);对照组术后动脉瘤闭塞率为(94.8±5.5)%,不完全闭塞5例(7.1%),完全闭塞65例(92.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术后6个月获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闭塞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Jasper颅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与目前国外同类成熟产品相同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临床试验 弹簧圈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临床特征及实施脑硬颞浅动脉融通术(EDAS)的预后。方法根据患者第1次手术时的年龄,将2004年1月-2010年12月317例接受EDAS的儿童烟雾病患者分为3组:幼儿组(年龄〈3岁,16例),学龄前组(年龄36岁,42例),青少年组(〉617岁,25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3组患者中,手术干预前脑梗死发生率幼儿组(81.2%,13/16)和学龄前组(69.0%,29/42)显著高于青少年组(48.3%,125/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1,P〈0.01);(2)手术干预前原脑梗死体积增大或在不同部位脑梗死再发率幼儿组(62.5%,10/16)高于学龄前组(31.0%,13/42)和青少年组(3.9%,10/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37,P〈0.01);(3)总体预后优良率为86.4%(274/31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6,P〈0.02)。结论烟雾病幼儿患者病情进展迅速,临床预后差;对儿童烟雾病患者及早实施EDAS安全有效。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儿童 脑梗死 预后 脑硬膜颞浅动脉融通术
  • 简介:慢性硬下血肿(CSDH)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起病隐袭的独立性疾病,起病前多有头部外伤,高血压等病史。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钻孔冲洗引流术,但仍有3%~37%的复发率[1,2]。本文CSDH106例均运用微创钻孔血肿清除技术治疗。其中对照组56例,观察组50例,对比其术后的复发率并评价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微创钻孔血肿清除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去甲肾上腺素
  • 简介: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与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老年T2DM(T2DM组)、IGT(IGT组)、IFG(IFG组)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20例,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TG、TC、HDL-C、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小板糖蛋白CD61和CD62P。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彩色超声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NTG)。结朵T2DM组、IGT组、IFG组FMD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T2DM组NTG较IGT组、1FG组、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多因素线性相关分析,FMD与FPG、TG、TC、LDL-C呈负相关。T2DM组、IGT组、IFG组CD61和CD62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D61与FPG、TC、HbA1c、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CD62P与FPG、TG、TC、HbA1c、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FMD与CD61、CD62P呈负相关。结论内皮功能损害和血小板活化在T2DM前期就已经存在,两者互相促进。

  • 标签: 糖尿病 2型 葡糖耐量试验 血糖 内皮 血管 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 简介: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介入治疗的102例室间隔缺损(VSD)伴部瘤病例,68例小腰大边封堵器组为治疗组,34例对称型室间封堵器对昭组。统计二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64例成功(94%),对照组32例成功(91%)(P>0.05)。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治疗组1例少量残余分流,对照组5例少量残余分流(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

  • 标签: 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并发症 室间隔膜部瘤 介入治疗 堵闭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瘤覆支架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0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对其实施覆支架介入治疗,手术前做好患者降压、防感染准备工作,手术过程中行静吸复合麻醉以及采用硝普钠降低血压,在患者体内植入覆支架治疗,手术后采取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及镇痛。观察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变化。结果40例患者覆支架植入手术均顺利完成,干预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主动脉夹层瘤覆支架介入治疗患者,实施静吸复合麻醉以及相应控制血压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治疗安全性,实施方便,镇痛效果明显,且易控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主动脉夹层瘤 覆膜支架术 麻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