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但如果稿变发生在负责心肌灌注的小血管,上述方法是无能为力的。近年,血管新生疗法的出现,其作用机制不是解决血管的阻塞.而是利用血管生长因子刺激微小血管的新生,从而解决小血管病变的问题。目前用于治疗目的的血管生长因子主要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直接或用其他载体间接将基因注入缺血的局部。动物和临床实验已经显示血管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微血管的增生.改善组织供血和改善器官的功能。

  • 标签: 血管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探讨抚触护理及新生儿游泳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法从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母乳性黄疸新生儿中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新生儿。两组新生儿均给予静脉滴注酶诱导剂、注射胆红素拮抗剂、蓝光照射等临床治疗。在此期间,观察组新生儿由产科护理人员给予抚触护理和新生儿游泳干预。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黄疸持续治疗时间、光疗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胎粪排尽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新生儿短,各项治疗指标之间的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第1d两组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不具有显著性P〉0.05;但从治疗第3d开始,到治疗第7d时,观察组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母乳性黄疸新生儿在常规临床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抚触护理和新生儿游泳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新生儿的各项临床治疗指标,促使血清胆红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显著下降。

  • 标签: 抚触护理 新生儿游泳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 简介:新生儿心血管监护系统的加强,新生儿心律失常的报道日益增多。它有自身特点,与年长儿不同。现将我院2002年1月~2005年7月收治,经体检及心电图检查确诊的36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不包括窦速和窦律不齐)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心律失常 新生儿 临床分析 心电图检查 监护系统 总结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应用0.0625%的胰蛋白酶重复消化出生第2d乳鼠的心肌组织多次,收集的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和,用差速贴壁分离法分离.在以溴脱氧尿嘧啶(Brdu)纯化心肌细胞后置CO2培养箱孵育7d。结果:分离1只乳鼠获得的心肌细胞产量约为140万个,且有活力心肌细胞占90%以上;培养4~6h的乳鼠心肌细胞开始贴壁生长,12~24h明显增殖,3~4d后细胞融合成片;心肌细胞由圆形变为梭形、星形、多角形。并出现自发性节律性搏动。结论:本研究应用的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可获得高产量、高活力的心肌细胞,是一种可靠的心肌细胞培养方法。

  • 标签: 心肌 细胞培养技术 大鼠
  • 简介:新生儿心肌炎近年有增多趋势。病情轻重不一,变化多端,病死率较高。现对我科200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心肌炎 新生儿 临床特点 临床资料 病死率
  • 简介:动态心电图(DCG)是现代临床心电图学的重要发展和分支,是美国理学博士Hoher于1957年首创,1961年由Gilson等用于临床。常规心电图(ECG)仅描记数十秒钟,所获信息仅能显示当前状态下安静时的心电变化,对一些短暂的、有时是严重的心律失常不能显示,诊断价值也就受到限制。DCG24h监测弥补了ECG的不足,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本文对2006年以来本院收治的50例新生儿的ECG与DCG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在新生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

  • 标签: 心律失常诊断 动态心电图 诊断价值 新生儿 常规心电图 心电图学
  • 简介:目的总结2例新生儿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完善术前检查,用药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尽早采取介入手术方法.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尿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温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结果病例1术后2个月院外死亡,考虑死亡原因为动脉导管支架再狭窄后的低氧血症.病例2半年后顺利进行2期外科手术.结论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新生儿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护理的关键.

  • 标签: 动脉导管 新生儿 支架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经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过程中正确的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两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均采用高频震荡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接受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时提供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相应护理干预措施。记录两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住院时间、脱机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所得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后给予相应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经常规护理联合护理干预后,其脱机时间、出院时间均显著少于仅提供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研究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经本次相应治疗及护理后发生不良反应几率(2.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数据对比P〈0.05。结论经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基础上,对患儿提供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服务后,有利于提高其病情康复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生命安全。

  • 标签: 高频振荡通气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和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提高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收集新生儿和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55例的急诊手术资料,男性35例,女性20例。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心衰史或持续缺氧发作,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PH)3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34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8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4例、严重肺动脉狭窄(PS)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法洛四联症(TOF)2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并发气胸3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拔管后再插管3例、低心排2例、术后早期严重心功能不全合并有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3例,常规治疗下仍少尿或无尿,持续3-5h,肺内渗出增多,中心静脉压进行性上升,均行腹膜透析治疗。全组病例51例痊愈出院,死亡4例。结论新生儿和小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效果较好。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急诊手术 婴幼儿
  • 简介: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筛查和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8月492例新生儿CDFI检查的结果,统计出现的先心病类型及各类型先心病的发病构成比。结果本组资料共检出先心病患者215例,先心病总检出率为43.7%(215/492),占出生总数的11.0‰(215/19480),构成比位居前三位的先心病类型分别为房间隔缺损71例(33.0%),室间隔缺损67例(31.2%),动脉导管未闭54例(25.1%)。结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先心病病种,CDFI仍是基层医院首选的先心病筛查方法。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干预的效果。方法以某高校社区高血压为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结果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及血压控制率均明显提高。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病知晓率,减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应在社区广泛开展。

  • 标签: 高校 社区 高血压 健康教育
  • 简介: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动员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促进梗死心肌血管新生,减小梗死面积的效果。方法①成年Wistar大鼠左前降支结扎造模,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假手术组(B组)、AMI组(C组)和氟伐他汀治疗AMI组(D组)。②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段大鼠外周静脉血EPC动态变化。③4周末处死大鼠,心肌切片Masson染色,左室心肌正中线弧长方法计算梗死面积。④CD3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标记心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各组梗死、梗死周边及非梗死区新生血管数。结果①造模后第7天D组EPCs(37.13±3.44/2×10^5MNCs)显著高于A组(19.88±4.91/2×10^5MNCs)、B组(22.33±5.43/2×10^5MNCs)和C组(26.56±3.17/2×10^5MNC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较A组无明显升高(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天D组EPCs(45.5-±4.99/2×10^5MNCs)同样显著高于A组(17.25±7.17/2×10^5MNCs)、B组(22.78±2.91/2×10^5MNCs)和C组(26.88±3.76/2×10^5MNCs)(P〈0.05);B组和C组较A组有少量增加(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和第14天各组变化比较,A、B、C三组EPC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则明显增加(P〈0.05)。②D组梗死区新生血管计数(10.75±1.61/mm。)明显多于C组(5.09±2.33/mm。)(P〈0.01),梗死周边区新生血管计数D组(17.53±2.35/mm^2)同样明显多于C组(8.55±2.40/mm^2)(P〈0.01)。③D组梗死面积[(31.41±2.59)%]小于C组[(35.67±5.22)%](P〈0.01)。结论①氟伐他汀能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使其数量增加并促进梗死周边区血管新生。②心肌梗死后大鼠应�

  • 标签: 祖细胞 心肌梗塞 新生血管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对缺血半暗带区血管新生及微小RNA(miR-328)、CD44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调节miR-328促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5只。Longa法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D34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28、CD44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技术检测CD4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与正常组大鼠在神经功能缺损、CD34为标记的血管新生、miR-328和CD44表达无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血管新生、miR-328、CD44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2.6±0.6)分vs(3.4±0.6)分,P〈0.01],血管新生增加显著[(80.40±3.85)vs(67.60±2.79)分,P〈0.01],miR-3281.22±0.37vs2.02±0.22和CD44mRNA4.35±1.33vs7.16±1.83,CD44蛋白0.42±0.04vs0.55±0.06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水沟穴可通过调节miR-328及靶基因CD44表达水平,促进缺血半暗带区的血管新生

  • 标签: 脑缺血 电针 微RNAS 水沟
  • 简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产期、新生儿期由于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引起的脑损伤性疾病,轻者可治愈,重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和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将CT和MRI技术应用于HIE的研究是儿科神经影像学诊断的重要分支。随着MRI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影像学诊断 MRI技术 弥散加权成像 损伤性疾病 新生儿窒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抗生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及其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2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四组,青霉素组、头孢霉素组、头孢他啶组以及联合用药组,比较四组患儿治疗一周后的临床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分析和探讨不同抗生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及其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治疗1周后,各组之间临床治疗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儿治疗后肠道微生态菌群与健康儿童相比,肠球菌、肠杆菌以及消化链球菌数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杆菌的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青霉素、头孢霉素、头孢他啶以及联合用药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在临床疗效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临床上切记勿滥用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会严重破坏患儿肠道微生态菌群的平衡。

  • 标签: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头孢霉素 青霉素 头孢他啶 肠道微生态
  • 简介:目的总结新生儿和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监护及并发症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病情危重,或解剖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婴幼儿行外科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手术年龄,手术方法,术后各种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7例出现较严重并发症,占23.3%(7/30);术中16例行超声心动图监测,其中12例行食道超声监测(体质量>5kg),4例行剑突下超声监测;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7例出现较严重并发症.结论强调新生儿、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的重要性,积极监测,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围手术期 新生儿 婴儿 超声心动图
  • 简介:目的探讨、制定和完善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icscanning,CT)成像时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840例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及婴儿行256层螺旋CT检查的护理要点:抢救物品的配备及正确使用,检查前患儿得到有效镇静,保持正确的扫描体位及对比剂有效正确的注射等。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所取得的图像质量好,诊断准确率高。结论认真做好护理工作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多层螺旋CT检查成功和取得优质影像的关键环节之一。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婴儿 护理
  • 简介:目的:了解高校中青年教职员工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情况及其预警意义。方法:整群选择40~69岁高校教职员工共78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所有对象的颈动脉内膜斑块分布情况。分三个年龄阶段40~49岁(233例),50~59岁(420例)和60~69岁(130例)分别统计各年龄段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结果:60~69岁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50~59岁组,40-49岁组(70.8%比56.0%比27.9%),且50-59岁组检出率明显高于40-49岁组,P〈0.05或〈0.01。结论:随年龄增长中青年人群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逐渐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有重要临床预警意义,建议在中青年人群定期开展该项检测。

  • 标签: 中年人 颈动脉 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破裂微泡介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52只随机均分为4组:超声组(US组):采用超声波经兔胸壁辐照;微泡组(MB组):经静脉输注微泡造影剂;超声微泡联合组(US±MB组):经静脉输注微泡造影剂后采用超声辐照破裂微泡;空白对照组:不予超声及微泡处理。各组取骨髓体外培养BM-MSCs。结扎兔左冠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分别于再灌注1h后对各组动物采取超声或微泡处理后(对照组不予处理),经梗死相关动脉注射BM-MSCs悬液。术后24h和4周,测量各组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T)。术后4周,处死动物检测各组兔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兔新生血管数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结果:术后4周,与US组、MB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US±MB组LVEDd[(12.77±0.65)mm、(12.97±1.00)mm、(12.78±0.71)mm比(11.71±0.54)mm]、LVESdI(9.63±0.57)mm、(9.92±0.90)mm、(9.69±0.51)mm比(8.39±0.32)mm]、IVST[(2.69±0.11)mm、(2.65±0.14)mm、(2.63±0.10)mm比(2.48±0.07)mm]和LVPWT[(2.74±0.19)mm、(2.66±0.12)mm、(2.68±0.16)mm比(2.51±0.11)mm]明显减小(P〈0.05或〈0.01),LVMr(5931.76±120.61)mg、(6022.35±116.87)mg、(6076.28±122.73)mg比(4930.66±172.30)mg]及LVMIr(2.17±0.19)mg/g、(2.24±0.07)mg/g、(2.33±0.25)mg/g比(1.83±0.01)mg/g3明显降低(P%0.01),新生血管数目[(4.0±1.61)个、(4.20±1.23)个、(4.18±1.72)个比(8.82±2.52)个]明显增多(P〈0.01),VEGF浓度[(0.

  • 标签: 心肌梗塞 间质干细胞移植 冠状血管 心室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对改善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新生儿结局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6月确诊为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将行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确定为治疗组,未及时能行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为对照组。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所有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出生评分、新生儿窒息及其他并发症(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黄疸等)发生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为4.8%,治疗组新生儿无1分钟Apgar评分<7分情况,对照组新生儿其他并发症包括新生儿硬肿症2例、新生儿黄疸3例,治疗组新生儿出现黄疸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的结合治疗能改善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新生儿结局,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糖皮质激素 未足月胎膜早破 新生儿结局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