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整体的性观念状况及其对性知识的需求,并对大学新生及非新生的性观念进行对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某高校817名本科生进行性知识、性观念及对性教育的需求调查。结果:新生对于某些性观念的接受程度不如非新生;新生中承认性是人的基本需求的比例显著低于非新生,新生倾向于把自慰看成自制力差的表现,而非新生更多的认为自慰是正常需要;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阅读相关的书本杂志以及与朋辈群体的交流,非新生相比于新生,更多的靠书本杂志获取性知识;新生相比于非新生,更希望获得"异性交往"、"性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性知识,而非新生最希望获得的是"性健康"方面的知识。

  • 标签: 大学新生与非新生 性观念 对比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男,52天。生后20天右足底出现一黄豆大小红斑,10余天后左上肢也出现一类似红斑。患儿系头胎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2700g,Apgar评分10分。家族史:其母30岁,近一个月来自觉口干、乏力,双手关节疼痛,抗SSA抗体和抗SSB抗

  • 标签: 新生儿红斑狼疮
  • 简介:报道1例新生儿红斑狼疮,患儿男,4个月15天,头面部蝶形红斑1月余。抗SSA抗体阳性(+++)、抗重组Ro-52阳性(+++)。其母亲抗Ro/SSA抗体阳性(+),无临床症状。患儿入院后诊断为:1新生儿红斑狼疮;2急性细支气管炎;3泌尿道感染。给予护肝、护心、抗感染、化痰平喘等对症治疗,颜面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7天后皮损逐渐消退,经内科治疗咳嗽等临床症状好转。

  • 标签: 红斑狼疮 新生儿 抗体 抗Ro/SSA
  • 简介:新生儿红斑狼疮是一种少见的由母体Ro/La抗体引起的被动免疫性疾病。临床可出现婴儿暴露部位的环形红斑或斑块、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少数可见肝脏、造血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累及。该病可在出生后6-8个月随母体血清抗体消失而症状逐渐消失。孕期管理、患儿皮疹外用激素、监测心脏功能等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 标签: 红斑狼疮 新生儿 抗Ro/SSA抗体 抗La/SSB抗体 心脏病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女,20天龄。主因头面部红斑10d,躯干、四肢红斑4d,于2015年1月26日就诊。10d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头面部出现数个环状红斑,上覆少许鳞屑,皮损渐累及躯干及四肢,无发热、喘息等。患儿系第二胎,足月剖宫产,出生时Apgar评分10分。其兄无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亲有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病史20年,

  • 标签: 红斑狼疮 新生儿 抗体
  • 简介: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婴幼儿听力损失直接影响其语言的形成,会影响儿童心理、智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我院通过对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出生的1200例(2400耳)新生儿运用耳声发射技术(OAE)进行了筛查,以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最佳测试时间。结果显示,为第一天通过率59.8%,第二天通过率88.1%,第三天通过率97.6%,第四天通过率97.7%。结论是,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听力筛查通过率逐渐提高。所以听力筛查的时机选择,至少应在新生儿出生72h以后进行,或在42d进行初筛,可减少假阳性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听力筛查 最佳测试时间
  • 简介:目的了解近年新生儿皮肤念珠菌病主要相关诱发因素。方法从我科门诊2001年2月─2007年3月间210例新生儿皮肤念珠菌病患儿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和临床分析。结果母亲有性病史因素89例,家庭不当护理62例,不当用药54例,季节相关34例,新生儿自身因素27例。上面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重叠111例。二重感染22例。不确切原因33例。结论新近新生儿皮肤念珠菌病与母亲有性病史、家庭护理不当、非专科的不当用药及新生儿自身因素有密切关系。

  • 标签: 新生儿 皮肤念珠菌病 相关诱因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男,出生3天,足月顺产,体重2.8kg。出生后发现掌跖、肛周部弥漫性红斑及皱缩干性脓疱,拟诊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于2009年6月17日收入儿科住院。经抗感染、支持及局部常规清洁换药无好转且渐加重,请皮肤科会诊。入院查体:成

  • 标签: 梅毒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误诊 新生儿
  •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诊断和治疗该疾病的方法,以期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接受的TPPA试验且结果显阳性的110例新生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母亲接受治疗的情况分成两组,即治疗组65例和非治疗组45例,分析各组中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确诊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结果:治疗组中确诊为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9.23%,非治疗组中发生率为35.56%;治疗组中疑诊为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4.56%,非治疗组中疑诊发生率为11.11%;治疗组中单纯TPPA阳性发生率为86.15%,非治疗组发生率为53.33%。非治疗组的确诊比例明显高于治疗组,治疗组中单纯TPPA阳性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治疗组,且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者中,脏器损害比例排在前三位的是皮肤、血液系统和肝脏;24例确诊和疑诊患儿中22例患者经治疗后2年无复发。结论:母亲在孕期积极治疗对新生儿出生后的先天性梅毒的症状影响较大,先天性梅毒易导致多脏器损害,儿科医生应加强对该类疾病的了解,提高治愈率。

  • 标签: 新生儿 先天性梅毒 多系统损害 临床特征 治疗措施
  • 简介:报告1例新生儿先天性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患儿男,14天,出生后皮肤干燥、脱屑,间断发热2周。躯干皮肤病理显示皮肤萎缩变薄,真皮层未见明显的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小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 标签: 外胚叶发育不良
  • 简介: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所生育新生儿低体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54例孕产妇临床资料,对影响银屑病患者所生育的新生儿体质量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新生儿低体质量发生率为66.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的年龄、妊娠前BMI、孕期增重、PASI评分、存在被动吸烟、TC、TG、Alb和Hb对新生儿低体质量存在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的妊娠前BMI(OR=0.311,P=0.001)、孕期增重(OR=0.561,P=0.000)、PASI评分(OR=2.785,P=0.002)、Alb(OR=0.432,P=0.001)和Hb(OR=0.521,P=0.002)是新生儿出生低体质量的风险因素。结论:银屑病患者的妊娠前BMI、孕期增重、PASI、Alb和Hb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低体质量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银屑病 新生儿低体质量 单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
  • 简介:21世纪科技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挑战,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挑战,更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挑战,在大学生的各种素质中,健康素质是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关键载体.任何人只有拥有健康,才能精力充沛地发展事业,才能走向成功.

  • 标签: 性健康教育 普通高校 21世纪 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 专业知识
  • 简介:目的:探讨比较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实验(TRUST法)、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法)和19S-IgM-TPELISA检测4种不同方法对可疑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拟诊为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上述4种方法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同时对罹患梅毒患儿进行抗病毒治疗2周,分析4种方法在治疗前后检测结果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四种检测方法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UST法和19S-IgM-TPELIS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3.75%(51/80)和75%(60/80);TPPA法(76/80)和TP-ELISA(78/80)检出阳性率为95%和97.5%,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9S-IgM-TPELISA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TRUST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9S-IgM-TPELISA检测阴性结果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方法(P<0.05),而TRUST检测阴性率则明显高于TP-ELISA法和TPPA法(P<0.05).结论:4种检测方法筛查梅毒各具优势而且具有潜在的联合应用前景,其中19S-IgM-TPELISA法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有助于早期判断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治疗的早诊和疗效观察.

  • 标签: 新生儿 先天性梅毒 TRUST TP-ELISA 19S-IgM-TP ELISA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时期女大学生结婚观念与生育意愿的变化,并探讨教育干预对其影响,为在大学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于1997年3—4月间对福建两高校进行首批问卷调查,第二批调查于2004年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进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发现,女大学生择偶时较注重男性的个人素质和两人之间的感情,男性的经济状况也越来越成为女性关注的热点;在结婚年龄选择上,大多数女生选择晚婚或按婚姻法办,但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在生育意愿上,男女平等已深入人心,多数女性愿意生育一个孩子,但选择生育一男一女的比例有所上升;她们以较包容、理解的态度看待离婚。教育后,女大学生的婚育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性教育对改善女大学生的婚育观念有一定作用,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开展性健康教育。

  • 标签: 婚育观念 教育干预 女大学生
  • 简介: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新生隐球菌环境株的分布情况,及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CACA培养基培养1372份来自中国大部分地区私人和公共养鸽场所的鸽粪标本,分离出新生隐球菌,并对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0株新生隐球菌,分离阳性率约为5.5%,所有菌株37℃生长良好,有完整荚膜,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序列分析证实分离出的新生隐球菌均属于血清型A。M13-PCR显示,其基因型为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特征性的VNIC型,显示了与临床株的高度一致性。结论中国大陆地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与环境株显示了高度的同源性,提示对于易感人群,阻断与相应环境的接触可有效预防新生隐球菌的感染。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表型 基因型 环境分离 鸽粪
  • 简介:目的:了解师范院校与女子院校女大学生在交际中的性别偏爱及对同性恋的态度,并探讨教育干预对其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2003年~2004年间在福建某师范大学女大学生中进行一次调查,同时利用在福建某女子学院开设性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机会,在教育前和教育后,对参加选修课的女大学生分别进行两次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发现,女子院校的女大学生更渴望与异性交往,她们对同性恋持理解和宽容态度。教育后,女大学生在交际中的性别偏爱得到纠正。结论:性教育对改善女子院校女大学生交际过程中的性别偏爱有一定作用,这对男女相对隔绝的特殊群体的相关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性别偏爱 性教育 女子院校 师范院校 女大学生
  • 简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山东工商学院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相关性知识、性观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性知识非常贫乏,缺乏获取性知识正规途径;大学生的性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由传统的性观念向现代的性观念过渡;加强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刻不容缓。

  • 标签: 大学生 性教育 性观念
  • 简介:目的:考察梅毒新生儿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TC)、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亚型(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先天性梅毒新生儿66例,依据是否存在临床症状分为症状组(32例)和无症状组(34例),并选取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健康对照。比较分析两组患儿血清hs-CRP、PTC、CK-MB、LDH阳性率和表达水平。结果:梅毒新生儿血清hs-CRP、PTC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患儿,且症状组患儿两指标阳性率高于无症状组患儿(P〈0.05),三组间血清CKMB、LDH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新生儿血清hs-CRP、PTC、CK-MB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患儿,且症状组患儿三指标阳性率高于无症状组患儿(P〈0.05),三组间血清LDH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梅毒患儿存在心肌损害,早期联合检测hs-CRP、PTC、CK-MB对了解梅毒新生儿患儿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梅毒 新生儿 hs-CRP PTC CK-MB LDH
  • 简介:背景:大疱性肥大细胞增生病是一种罕见的肥大细胞病变异,以皮肤出现广泛大疱为主要特征,是由肥大细胞蛋白酶引起真表皮分离所致。病例报道:1例3周大女婴皮肤出现罕见的播散性大疱性肥大细胞增生病伴皮肤增厚和广泛皮肤皱褶。通过Giemsa染色免疫组化法和萘酚ASD氯醋酸酯酶反应、血清纤溶酶和组胺水平增高以及24h尿中组胺和1,4-醋酸甲基米唑水平确诊。本例血细胞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增多、白细胞增多。骨髓穿刺物FACS分析显示有1%肥大细胞。

  • 标签: 大疱性肥大细胞增生病 肥大细胞病 皮肤皱褶 C-KIT 新生儿 GIEMSA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