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心肺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重症脓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给予常规集束化治疗)及乌司他丁组(30例,在常规集束化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30万U静脉滴注,每日3次).人组后持续监测心脏指数,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D-二聚体(D-dimer)和血氧等指标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表达情况,同时选取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乌司他丁组心脏指数和氧合指数明显升高,D-dimer和cTnI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组治疗后Treg和Th17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Treg/Th17比值降低趋于正常化(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提高脓毒血症患者心脏指数(+),减轻心肌损伤程度,升高患者氧合指数,改善心肺功能,抑制微血栓形成,阻止继发性损伤;可降低重症脓毒症患者Treg及TH17表达,逆转Treg/Th17失衡,改善细胞免疫,有益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
简介:目的观察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在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9例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行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技术。结果149例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行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技术,置管时间平均11.12±2.91min,置管过程中患者无氧气中断,置管后30min内X线定位置管成功率为81.9%,72小时内置管成功率达93.3%,置管前及置管后2min患者心率、血压、呼吸与血氧饱和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置管后48小时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率达98.0%。结论中重度低氧血症行无创通气患者床旁盲插螺旋型鼻肠管是安全、可行的,置管成功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小,可以迅速使患者达到喂养的目标值,确保患者的营养供给,降低患者急性应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简介:目的探讨cT与MRI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2月份-2014年8月份我院诊治的9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所有患者的cT与MRI检查的图像特点以及检出情况。结果对于肿瘤直径〉5cm的患者,MRI与CT关于其内部特点以及周围特征的显示情况相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肿瘤直径3—5cm以及〈3cm的患者,cT显示其内部结构以及周围特征的情况显著优于MRI检查,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MRI检出纵隔肺门淋巴结、血管断面,侵犯情况、积液以及胸膜凹陷征的情况显著优于cT检查;CT检出钙化情况显著优于MRI;P均〈0.05。CT与MRI检查周围型肺癌的检出率,误诊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T是临床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重要方法,MRI能够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提供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是CT检查的补充手段。
简介:目的:考察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和呼吸机力的变化,为患者术后治疗及护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比较130例接受脊柱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及术后1d和2d时的肺活量、潮气量、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呼气耐受时间和吸气耐受时间。并比较不同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患者呼吸功能和呼吸肌力变化差异。结果脊柱手术患者术后1d的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显著降低(P<0.01),术后2d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与术后1d相比有些许回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椎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下降比例显著高于颈椎和腰椎手术患者(P<0.01),且颈椎手术患者高于腰椎手术患者(P<0.05)。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降低水平显著低于肿瘤患者(P<0.05)。结论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显著降低,且胸椎手术和肿瘤手术对患者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影响较大。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老年哮喘患者给予吸入舒利迭和异丙托溴铵喷雾剂,疗程为1个月。比较50例健康体检者及哮喘患者治疗前、治疗后FeNO、肺功能变化,采用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治疗前FeNO、Eos、N水平明显升高,各肺功能指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PEF、FEV1、Eos、N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完全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未控制组,完全控制组FeNO、Eos、N水平均明显低于部分控制组(P〈0.05);治疗前,哮喘组患者FeNO水平与Eos、N呈正相关(P〈0.05),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P〈0.05),但治疗后,FeNO水平与Eos、N呈正相关(P〈0.05)。结论FeNO水平在哮喘患者中明显升高,结合肺功能检查,有助于提高老年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简介: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肺外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分析患者肺功能改善状况。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98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应用噻托溴铵治疗。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最大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和FEV1/FVC,并检测血清中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治疗后FEV1/FVC、FEV1和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ET-1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O和VEGF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MMP-9和IL-8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可明显提高内皮细胞功能,有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
简介: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并肺炎的CT表现。方法5例临床确诊甲型H1N1流感的重症患者共8次胸部CT扫描(复查3例)资料。结果5例中均为双肺多叶、多段实变灶,无明显肺叶、肺段或特定体位分布趋势;大片肺实变表现为双侧沿支气管树分布的肺段实变;内有明显的空气支气管征;相邻肺段实变融合或在叶间裂处相邻的肺叶实变扩展,于影像接触部位融合,形成更大片实变影;肺内小病灶均为双肺多发,呈类圆形或棉团状,沿肺纹理分布最多见;大片肺实变可呈均匀致密实变、磨玻璃样变、蜂窝状实变,小病灶与大片实变灶一致,磨玻璃样变可出现在初诊和吸收期病例;反应性胸膜增厚及胸膜积液常见;无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T改变提示:甲型H1N1重症病例并肺炎在病程发展阶段,病变有经支气管肺泡系播散的特点。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方法检测97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A组)和治疗后(B组)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健康体检者(C组)作比较,并分析动脉血气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B组患者FBG及D-D显著高于C组(P〈0.01),而PT、APTT、TT差异无显著性(P>0.05);FBG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D-D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COPD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高凝状态,监测FBG及D-D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为适时采取有效的抗凝措施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简介:目的比较X线平片及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影像学征象的显示情况。方法选择周围型肺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平片及螺旋CT检查,观察周围型肺癌的X线平片及螺旋CT图像特征。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周围型肺癌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1.共40处病灶,左肺22例,右肺18例,均为单发。直接征象包括肿块、磨玻璃征、空洞。间接征象包括胸膜凹陷、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棘状突起、支气管气象征、空泡征及胸腔积液。2.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空洞、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的显示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对周围型肺癌各种征象的显示中显著优于X线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