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慢性肝病患者糖代谢的异常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肝硬化有极高的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本文主要通过对肝硬化患者的胰岛素水平的测定,探讨肝硬化患者的糖代谢的异常改变。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肝硬化组(均为病毒性肝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血浆胰岛素 糖耐量异常 水平变化 胰岛素受体 糖代谢
  • 简介:提高基层医院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对胃癌的早发现和早治疗非常重要。基层医院对早期胃癌的筛查方法有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蛋白酶原检测、隐血珠检测、硫糖蛋白检测、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检测、胃肠X线钡餐检测等方法,有效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对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应重视内镜医生的专业技术规范化培训,尤其提高他们对早期胃癌的识别能力,积极采用各种内镜辅助诊断技术,可建立多学科合作的早期胃癌协作组模式,共同提高基层医院早期胃癌的诊治水平

  • 标签: 基层医院 早期胃癌 筛查 内镜诊断 早期胃癌协作组
  • 简介:目的分析血糖和总胆固醇(TC)水平对肝衰竭(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LF患者,根据入院时基线TC水平将患者分为TC≤1.0mmol/L组(n=8)、1.0mmol/L〈TC≤2.0mmol/L组(n=49)和TC〉2.0mmol/L组(n=49);排除10例糖尿病患者后,将96例LF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n=60)、高血糖组(n=12)和低血糖组(n=24);分别比较基线时患者血糖及TC的状态与其生存率的相关性.同时动态监测81例基线TC〉1.0mmol/L的患者住院期间TC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LF预后的关系.结果106例LF患者的病因以慢性HBV感染为主,占66.0%;慢性肝衰竭(CLF)占46.2%;基线低血糖患者生存率为41.7%,显著低于血糖正常患者的71.7%(P〈0.01);血清TC≤1.0mmol/L组、1.0mmol/L〈TC≤2.0mmol/L组和TC〉2.0mmol/L患者生存率分别为12.5%、51.0%和75.5%,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TC越低,生存率越低(P均〈0.05);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的35例患者生存率为28.6%,显著低于呈上升趋势的46例患者的93.5%(P〈0.05).结论LF患者出现血糖降低、TC≤2.0mmol/L以及在住院期间TC较基线呈下降趋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基线TC≤1.0mmol/L的患者预后极差.

  • 标签: 肝衰竭 血糖 总胆固醇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方法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7例PLC患者和47例同期来我院检查的健康人,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CA242、CA724和AFP。结果PLC患者在术前AFP、CA242和CA724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t=49.293,t=17.392,t=9.394,P〈0.01);在TACE治疗后半年和1年,PLC患者血清AFP和CA724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CA242水平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LC患者在接受TACE治疗后血清CA724和AFP水平均显著降低,在临床上评价肝癌患者术后治疗效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糖类抗原242
  • 简介:抗-HCV对清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而肝脏内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s)对表达HCV核心和外膜抗原的靶细胞具有溶解作用。在慢性HCV感染中辅助性T细胞1亚型(Th1)产生γ干扰素(IFN-γ)和IL-2促进T细胞增殖和MHC的表达,有助于HCV的清除。为探讨Th1细胞产生IFN-γ及其与HCV感染的关系,我们对7例接受IFN-α及

  • 标签: 单个核细胞 慢性丙型 IFN-Γ水平 人外周血 慢性HCV感染 肝炎病毒
  • 简介:目的评价HBV感染者血清TIMP-2水平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98例HBV感染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TIMP-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HA、PCⅢ、CⅣ和LN,和采用全自动酶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与健康正常人比,HBV感染者五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除慢性HBV携带者PCⅢ、CⅣ、LN、ALT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CⅣ水平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均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急性肝炎至肝硬化患者血清TIMP-2水平依次进行性升高,其中慢性HBV携带者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TIMP-2水平分别为78.56±26.23ng/ml和92.65±21.93ng/ml,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血清TIMP-2与HA、PCⅢ、CⅣ和L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LT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文检测的肝纤维化指标均可不同程度地反映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其中以血清TIMP-2较为可靠和有效。

  • 标签: 肝纤维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 透明质酸 III、Ⅳ型胶原 层粘连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水平和胃癌的关系。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间选取210例患有胃病疾病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的患者首先进行胃镜下活检,研究人员根据活检的结果将患者的病种分为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胃炎组三组。然后对所有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来检测空腹血清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研究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和胃癌关系。结果:经过实验研究可知,三组患者的PGⅡ、G-17水平及PGR(PGⅠ/PGⅡ)水平都有明显差异,胃癌组的PGR水平要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PGⅡ以及G-17水平都要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Ⅰ水平在三组患者中并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可以知道PGⅡ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57%(55/70)、82.14%(115/140);PGR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71%(25/70)、92.86%(130/140);G-17检测胃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29%(45/70)、89.29%(125/140)。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联合检测胃癌患者可以提早诊断出胃癌,提高胃癌诊断率,尤其是G-17联合PGR检测。对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可以让患者提早接受治疗,从而降低胃癌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大力的推广这种检测方法。

  • 标签: 血清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胃癌 关系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过程中HBsAg的动态变化对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entralRegister数据库中关于HBsAg水平与HBeAg阳性的CHB患者在接受NAs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清学转换关系的临床研究。应用RevMan5.2软件。结果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467例CHB患者。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sAg应答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64.3%,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19.8%(P<0.0001);HBsAg应答组HBsAg消失率为30.5%,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0.4%(P<0.05);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HBsAg基线水平为(3.4±0.6)lgIU/mL,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的(3.7±0.4)lgIU/mL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eAg阳性患者在NAs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Ag早期快速下降是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有效预测因素,甚至对HBsAg的消失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HBSAG HBEAG血清学转换 META分析
  • 简介:肝硬变患者存在高胃泌素血症,并与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ertensiongastropaty,PHG)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一组慢性肝炎及肝硬变患者血清胃泌素的检测,探讨其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的关系。

  • 标签: 血清胃泌素水平 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 高胃泌素血症 临床意 患者血清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的变化。方法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抗-HC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HCVRNA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中等和高病毒载量3组。结果10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gA、IgG、IgM、补体C3和C4水平分别为(3.4±1.8)g/L、(19.3±3.6)g/L、(2.7±1.3)g/L、(1.0±0.2)g/L和(0.2±0.1)g/L,除C4外,均显著高于100例正常人[分别为(2.1±0.7)g/L、(11.8±1.9)g/L、(1.1±0.5)g/L、(1.1±0.2)g/L和(0.2±0.1)g/L,P〈0.05];22例低病毒载量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64例中等和16例高病毒载量患者(P〈0.05),而高病毒载量患者血清C3和C4水平显著低于低载量和中等载量患者(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可能发生了改变,对病情和治疗判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 补体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76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清CHE检测,并对其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总胆红素、胆固醇水平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慢性肝炎组、肝硬化和肝癌组的血清CHE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的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C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水平最低,并与Child-PughA级和B级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HE可敏感地反映慢性肝病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动态观察CHE的变化对判断慢性肝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慢性肝病 血清胆碱酯酶
  • 简介:对无肝性脑病临床症候的肝硬化患者进行心理智力测试及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亚临床型肝性脑病的诊断,而重症肝病患者常同时存在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本研究通过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心理智力测试、诱发电位检测及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对心理智力测试和诱发电位指标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同时发现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与心理智力测试和诱发电位异常密切相关,提出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应警惕亚临床型肝性脑病的发生。

  • 标签: 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心理智力测试 诱发电位 血浆内毒素
  • 简介:背景:瘦素水平与肝脏疾病关系密切,但因研究对象及其病因、病情不同,各研究所得结论并不一致。目的:测定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探讨其与患者肝功能、性别、体重指数(BMI)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的可能关系。方法:6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瘦素、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2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18.64ng/ml±26.56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04ng/ml±11.17ng/ml,P=0.043).但各Child-Pugh分级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1)。血清瘦素水平还与BMI呈正相关(r=0.35,P=0.003),在超重者中,相关性尤为明显(r=0.537,P=0.002)。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且存在性别差异,该指标能反映患者体内的脂质代谢情况,但与病情无关。

  • 标签: 瘦素 肝硬化 肝功能 纤维化 体重
  • 简介:进展期T细胞淋巴瘤常见重排蛋白1(Frat1)作为Wn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蛋白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等过程中发挥作用,而Wnt信号通路异常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相关.目的:探讨活动性IBD患者血浆Frat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09年6月-2010年5月上海华东医院42例克罗恩病(CD)患者、5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56名正常对照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Frat1水平,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Frat1水平对IBD的诊断价值,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血浆Frat1水平与临床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血浆Frat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55pg/ml对17.81pg/m1,P〈0.001),CD患者血浆Frat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95).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浆Frat1水平对鉴别UC患者和正常对照者无意义(P=0.2736).UC患者血浆Frat1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P=0.5994),C反应蛋白(P=0.4685)和Mayo评分(P=0.3663)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UC患者血浆Frat1水平降低,可能与UC的发生存在潜在的联系.

  • 标签: 进展期T细胞淋巴瘤常见重排蛋白1 炎症性肠病 CROHN病 结肠炎 溃疡性
  • 简介:背景:目前尚无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食管癌.目的:通过测定食管癌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食管癌诊断和监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ABC-ELISA)检测56例食管癌患者和10名健康成人的血清sTNFR-Ⅰ、sTNFR-Ⅱ水平,并与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食管癌患者的血清sTNFR-Ⅰ和CE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而sTNFR-Ⅱ水平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sTNFR-Ⅰ与CEA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sTNFR-Ⅱ(P<0.001).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的血清sTNFR-Ⅰ、sTNFR-Ⅱ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而CEA水平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同时检测血清sTNFR-Ⅰ、sTNFR-Ⅱ水平有助于诊断食管癌和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

  • 标签: TNFR 食管癌 血清 患者 诊断 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变化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20例正常人和60例肝衰竭患者28天内PBMCshTERTmRNA水平.结果39例生存患者PBMCshTERTmRNA水平在入院后依次上调,在入院时、入院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分别较正常人升高了2.87、4.27、9.23、23.35和30.50倍,而死亡患者在各时间点依次下降,分别是正常人的3.01、2.08、1.21、0.28和0.06倍;PBMChTERTmRNA水平对判断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入院时及治疗后7天、14天、21天和28天分别为0.611±0.075、0.676±0.074、0.786±0.065、0.993±0.008和0.998±0.003.结论PBMCshTERTmRNA水平可作为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指标,特别是在治疗14天以后.

  • 标签: 肝衰竭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了解其对病情估计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2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肝炎肝硬变和慢性重型肝炎5组,分别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酯蛋白B,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随着肝损害程度的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TC、HDL-C、apoA1、apoB水平逐步下降,以HDL-C、apoA1敏感性最高.而患者血浆TG在慢性肝炎中度、重度组中升高,而在肝硬变组、重型肝炎组明显下降.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TC、TG、HDL-C、apoA1、apoB水平下降反映肝功能储备明显降低,HDL-C、apoA1可以较早期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辅助手段.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脂 载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