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阴道式全子宫切除时的循环、呼吸及麻醉药用量的变化。方法:择期30例腹腔镜阴道式全子宫切除病人,ASAⅠ-Ⅱ级,在规定的各个时点记录病人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气腹后的气道压峰值、平台压、肺顺应性,以及吸入异氟醚浓度、呼末异氟醚浓度、呼末二氧化碳浓度。结果:诱导后心率和血压有明显下降,气腹后血压较气腹前有轻微上升。气腹后肺动态顺应性明显下降,气道压峰值和平台压有所上升,呼末二氧化碳浓度在气腹后增加。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阴道式全子宫切除的麻醉效果可称满意。

  • 标签: 全身麻醉 硬膜外麻醉 腹腔镜 经阴道式全子宫切除术
  • 简介:在无麻醉下施行人工流产,常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与不适,严重者可致心血管反应,表现为人工流产综合征,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人工流产时施行适当的麻醉镇痛是完全必要的。我院采用管阻滞加子宫腔内阻滞以施行人工流产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人工流产术 骶管阻滞 人工流产综合征 疼痛与不适 心血管反应 不同程度
  • 简介:气管隆突部肿瘤需要施行隆突切除重建手术治疗。左胸隆突切除重建手术的难度较大,且需同时切除左全肺,一般仅适用于肿瘤堵塞左主支气管导致左全肺不张的病例;AKL氏曾提出胸骨正中切口,左右开胸切除左全肺,向上翻转左主支气管代替气管的式,但创伤过大,临床难以推广;国内王氏等自1985年对右胸切除右肺中、下叶及隆突切除重建进行实验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具有创伤小、保留肺叶多、切除范围广等优点,现总结8例在该手术方式下的麻醉与呼吸管理经验。

  • 标签: 隆突切除 重建术 右胸 肿瘤 呼吸管理 麻醉
  • 简介:目的:评价管阻滞复合吸入低浓度异氟醚用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管复合异氟醚组.B组为单纯气管内全麻组,观察并记录两组不同的麻醉方法下患儿中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效果、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及麻醉药总量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儿中镇痛均较满意A组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恢复期不良反应少苏醒快且全麻药用量明显减少。结论:管阻滞复合吸入低浓度异氟醚有利于呼吸、循环的管理及术后苏醒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 标签: 骶管阻滞 异氟醚 先天性巨结肠
  •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小儿管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区别。方法:选择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施行矫形的患儿24例,随机分为N组和L组。N组管阻滞选用0.3%耐乐品1ml/kg;L组选用0.2%速卡1ml/kg。两组患儿管阻滞成功后均予静脉微泵输注丙泊酚加芬太尼混合液.按丙泊酚2mg/kg·h速度输注,毕前5—10min停止输注。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各时间点的MAP、HR变化。结果:N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7.3±2.8min、维持时间103±12min。L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6.3±3.8min、维持时间104±11min。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维持时间则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患儿麻醉起效后的MAP和HR明显低于基础值,组内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麻醉起效时的MAP和HR则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小儿骨科下肢手术选用0.3%罗哌卡因或0.2%左旋布比卡因1ml/kg施行管阻滞麻醉,结合静脉持续榆注丙泊酚以保持小儿镇静是安全可行的。罗哌卡因组的麻醉起效明显快于左旋布比组,而两组的麻醉维持时间及循环影响方面无明显区别。

  • 标签: 罗哌卡因 左旋布比卡因 骶管阻滞 小儿 骶管阻滞麻醉 麻醉起效时间
  • 简介:胸科剖胸手术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应激反应强烈和术后疼痛明显等特点,因此需要良好的术后镇痛以抑制机体应激反应,稳定呼吸、循环功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本文剖胸手术后镇痛采用芬太尼复合液皮下病人自控镇痛(PCSA)和硬膜外腔病人自控镇痛(PCEA)两种方法,今将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以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皮下 硬膜外腔 芬太尼 剖胸手术 术后镇痛 镇痛效果
  • 简介:目前,多种皮气管切开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这些皮气管切开技术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临床医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一些疑惑,通过运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论对多种皮气管切开技术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皮气钱切开的微创技术。

  • 标签: 经皮气管切开技术 方法论
  • 简介:目的:观察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皮肤不同部位痛阈的影响,以及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和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变化。方法:20例ASAⅠ级腰麻病人随机分为TAES组(n=10)和shamTAES组(n=10),以2-100Hz电刺激双侧合谷、劳宫、内开和外关30min,分别在TAES前(tl)、TAES30min后(t2)和停止TAES30min(t3)时测定手指、腹壁和颈部皮肤电刺激的感觉阈和痛阈,在TAES组同时间点抽取脑脊液测定其中β-EP和CCK-8的浓度。结果:组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点及组间电刺激的感觉阈与疼痛阈均未见显著性差异;TAES组各时间点脑脊液中β-EP和CCK-8的浓度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TAES(2-100Hz)刺激双侧合谷、劳宫、内阈和外阈30min对不同部位皮肤的感觉阈和疼痛阈没有影响,脑脊液β-EP和CCK-8浓度没有变化。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TAES 痛阈 Β-内啡肽 Β-EP 八肽胆囊收缩素
  • 简介:目的:观察皮穴位电刺激(TEAS)加用于上腹部手术后PCA镇痛中的效应与影响。方法:67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病人,根据术后镇痛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静脉PCA吗啡组(M组,n=32)和TAES+静脉PCA吗啡组(T+M组,n=35)。两组的静脉PCA吗啡设置相同,采用0.05%吗啡溶液100mt,1ml/h,2ml/PCA,锁定时间6min。T+M组的TAGS设置为:电极贴于合谷、劳宫、内关、外关和切口两侧,手术结束时开始2-100Hz电刺激。观察两组病人术后6h和24h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RS(疼痛语言分级)、按压PCA次数(PCAdemand)、PCA有效次数(PCAeffect)、De/Dd比值(PCAe/PCAd)、24h吗啡用量及病人主观不适。结果:T+M组术后镇痛恶心的发生率(23/32,36%)比M组明显减少(13/35,72%)(P<0.01);两组的的镇痛效果与吗啡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AES(2-100Hz)刺激合谷、内关和切口两侧对上腹部术后无明确的镇痛作用,不能减少PCA吗啡用量,但可明显减少吗啡镇痛恶心的发生率。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TAES 术后 腹部手术 PCA镇痛 吗啡镇痛
  • 简介:男,67岁,ASAⅡ级,在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TURP)。术前病人Hb为122g/L;Na^+139mmol/L,体重53kg。术前30min肌注安定10mg,麻醉前BP120/76mmHg,HR55bpm。在右侧卧位下L3、4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当时病人主诉右下肢出现“触电感”,随即拔出穿刺针与导管。后原间隙重新穿刺置管时,病人又主诉左下肢异感,遂将针缺口转向脚端,顺利置入导管。改为平仰卧位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测CVP为13.5cmH2O。

  • 标签: 病人 休克 下肢 术前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