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基础,评价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2例分别采用了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分析其术前影像学资料,探讨病理实质;根据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及影像学的变化,判断手术疗效.结果2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例中,过伸型损伤16例(62.7%),退变性椎管狭窄15例(68.2%),先天性椎管狭窄4例(18.2%).前路手术患者随访见内置物无松动、脱落或断裂,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后路手术患者术后X线正位片显示无再关门现象.14例患者术后MRI检查显示,椎管容积扩大,颈髓受压缓解.3例术后脊髓功能无改善,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椎管狭窄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颈髓过伸性损伤是发生四肢瘫的直接原因.只要术式选择合理、手术操作正确,前、后路手术均能获得较理想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无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无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伴不同程度颈髓损伤患者,其中单侧小关节脱位7例,双侧小关节脱位27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12例,D级7例,E级2例。行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减压、复位、内固定及融合,其中前路手术9例,后路手术14例,前后联合手术11例。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气管、食道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6.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前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等级均提高1或2级,不同入路手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没有差别。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无椎体骨折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目的同时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和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体内25(OH)D3水平,分析两者结果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50例住院患者,对同-血清样本分别用LC-MS/MS法和ELISA法测定25(OH)D3水平,同时用LC-MS/MS法测定25(OH)D2的水平。结果LC-MS/MS法测定的维生素D3的均数为14.99±6.51ng/mL,酶联免疫法测定的均数为20.91±9.70ng/mL,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25(P〈0.01),线性相关方程为维生素D3(LC-MS/MS法)=4.829+0.486×维生素D3(ELISA法)。LC-MS/MS法组25(OH)D3浓度高于20ng/mL的比例17%,酶联免疫法组为52%,LC-MS/MS法组的25(OH)D2和25(OH)D3总浓度高于20ng/mL的为24%。25(OH)D2占25(OH)D总量的8.4%。结论LC—MS/MS法测定的维生素D3的数值明显低于ELISA法,两者正相关性较高,可经方程互换。酶联免疫法低估了体内维生素D的缺乏,检测25(OH)D3的同时需测定25(OH)D2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