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骨质疏松虽然是一种系统性代谢性骨骼疾病,但其最大的危害却是局部脆性骨折.目前骨质疏松的治疗仍主要依赖于系统用药,但系统用药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治疗依从性差、全身性副作用较大等缺陷.骨质疏松骨折好发部位非常集中,多集中在胸腰段和双髋,随着现代微创介入外科的迅速发展,使得局部治疗骨质疏松成为可能.局部药物治疗可以实现局部促进骨形成或者抑制骨吸收,从而在重点部位起到预防骨折、加速骨折愈合以及增强植入物稳定性的作用,弥补了系统用药的副作用及起效慢等缺点.局部治疗可通过局部注射药物或内植物表面涂层的药物释放以发挥作用,目前有多种呈递系统能够有效搭载并缓释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双膦酸盐、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骨形成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他汀类药物等都是常见的临床前研究药物.此外,靶向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kappa-B,RANK)和Wnt通路等生物靶向药也处在研究之中.总之,骨质疏松的局部治疗或能提供新的辅助治疗策略,联合应用系统用药和局部用药,取长补短,是未来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及应用方向.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隐性失血与患者一般情况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进行PLIF手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94例病例,其中男49例,女45例,年龄40~80岁,平均60.8岁。老年患者54例,超重42例。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12例腰椎滑脱,其中单节段手术61例,双节段手术33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手术节段,统计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评估隐性失血情况。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手术时间(137.92±43.85)min,59例手术时间≥120min。围手术期总失血量(1274.65±318.43)mL,显性失血量(746.44±118.62)mL,隐性失血量(529.47±189.53)mL,占总失血量的4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组内及手术时间组内隐性失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是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单节段手术组隐性、显性及总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双节段组(P〈0.01),但二者隐性失血量在总失血量中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手术节段数量是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简介:目的研究杜仲黄酮类3种药物成分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的疗效。方法将5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雌激素组、槲皮素组、山奈酚组和芦丁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雌激素组与3个药物组分别给予雌激素及对应药物。12w后测定大鼠体重及子宫重量,并测定骨形成及代谢相关血液学、尿液指标,Micro-CT分析骨相关参数及骨小梁形态。结果相同药物浓度下,山奈酚、芦丁、槲皮素3种药物成分均可降低尿液中钙、磷的丢失,同时增强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山奈酚的作用优于芦丁和槲皮素。山奈酚、芦丁和槲皮素均可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骨微结构,增加骨密度,尤其是山奈酚,但均不能使骨小梁结构完全恢复。结论杜仲黄酮类3种药物成分中,山奈酚治疗大鼠骨质疏松的疗效最佳,芦丁次之,槲皮素最弱。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采用第一跖骨基底部截骨手术、术后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足拇外翻的疗效。方法采用跖骨截骨术治疗足拇外翻45例48足,术后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25例27足,20例21足为对照组。结果术后足罡母外翻角、第一、二跖骨间角、第四、五跖骨间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Maryland系统评价治疗组,优:13例13足,良:10例12足,可:2例2足。对照组,优:3例3足,良:4例5足,可:12例12足,差1例1足。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足拇外翻患者,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配合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30例(108椎)OVCF患者行PVP+PKP术,术后给予鲑鱼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治疗组)。20例(62椎)患者给予卧床休息3月,鲑鱼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0W、24W和48W测股骨颈和胸腰椎骨密度。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价。结果术后0W、24W和48W,两组患者股骨颈和胸腰椎多节段胸腰椎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0W、24W和48W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较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VP联合PKP治疗多节段(OVCF)能有效缓解疼痛,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目的: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4年6月—2014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行脊柱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切口分泌物或脓液的细菌培养药物敏感实验结果。结果共培养分离出致病菌1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114株(65.9%),前3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32株(18.5%)、鲍曼不动杆菌28株(16.2%)、肺炎克雷伯杆菌21株(12.1%);革兰阳性菌(G^+)54株(31.2%),前3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12.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5.8%)及表皮葡萄球菌8株(4.6%);真菌感染5株(2.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敏感性最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敏感性也较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敏感性最低。结论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在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中均较常见,且革兰阴性菌较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更高,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简介:目的探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于骨质疏松性老年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照坚持服用药物时间长短不同分为A组(小于1年),B组(1-3年),C组(大于3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的VSA评分、ODI指数、Cobb角变化、椎体丢失高度、骨密度及再发骨折例数。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三组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C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B组的改善程度优于A组。结论PKP是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手段,长期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全身骨痛情况,增加骨密度,减少再骨折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判定影响骶骨脊索瘤的局部复发和总体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骶骨脊索瘤患者资料95例。应用单因素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生存率通过Kaplan-Meier曲线计算,通过对数秩检验判定统计学差异。选择P≤0.1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9个月,其中33例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34.7%(33/95);20例患者在本研究随访终止前死亡,总体生存率78.9%(75/95),术后生存时间(78.8±4.7)个月。在各临床因素中,术前Frankel分级、Enneking分期及手术方式与局部复发密切相关;年龄、性别、术前Frankel分级、术前选择性肿瘤动脉栓塞术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外科手术可提高骶骨脊索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30~70岁的男性患者总体生存率较高,术前较好的Frankel分级、EnnekingⅠ期、全脊椎en-bloc切除术可明显降低骶骨脊索瘤复发率;Frankel分级可作为术后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群骨密度(BMD)与25-羟维生素D(25OHD)的相关性,为防治老年人骨质疏松提供可靠的临床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47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定。将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密度正常组,对比各组的年龄、身高、体重及血清中25羟维生素D的含量,并将骨密度与以上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的身高、体重及25OHD均随着骨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且骨密度均与身高、体重及25OHD分别呈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3、0.174和0.2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身高、体重及25OHD分别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患者中的身高、体重及25OHD均是骨密度的影响因素,检测血清中25OHD的含量可为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南京市部分老年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方法采用美国ALARAINC公司数字化X线骨密度仪,对2009年3月-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22例中老年人群的非惯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二指骨BMD进行检测,同时检测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探讨BMD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并对BMD异常人群填写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骨质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女性比男性在同年龄阶段发生骨质减少的几率高。骨质减少与BMI的增高不呈负相关。结论老年性骨质减少与年龄、性别有关,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低钙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建议老年人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推迟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以电子检索结合手工检索及索引检索的方式检索所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的中英文研究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信息,采用专用软件RevMan5.0完成系统评价过程。结果共纳入13篇临床研究。家族骨折史、个人骨折史、绝经年限(≥5年)、经常吸烟、文化程度低、体重指数(≥25)、激素替代疗法、补充钙剂、少量饮酒、经常运动等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关。结论初步得出家族骨折史、个人骨折史、绝经年限(≥5年)、经常吸烟、文化程度低能够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而体重指数(≥25)、激素替代疗法、补充钙剂、少量饮酒、经常运动等有助于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研究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释型纳米人工骨复合体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对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解型纳米人工骨复合体进行MTT细胞毒性实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及致敏实验,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该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解型纳米人工骨复合体MTT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人工骨材料细胞存活率〉90%,细胞毒性1级。人工骨复合材料浸取液未引起豚鼠过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未出现明显全身毒性反应。结论交联可调式抗结核药物缓释型纳米人工骨复合材料无MTT细胞毒性,细胞相容性良好,并能够降低利福平直接给药的生物毒性,不引起全身毒性反应、皮肤/内刺激反应和急性过敏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作为特殊类型的极外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farlaterallumbardischerniation,FLLDH)的临床表现独特性及其病因、发病危险因素及致病机理,进一步总结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10年PLLDH病例资料58例,通过归纳分析该病的症状特点及原因,评价手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手术效果,总结致病相关因素及防治策略。结果FLLDH主要见于重体力劳动者,具有根性症状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低、病史短等特点,多数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结论FLLDH做为一种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早期预防,MRI技术有助提高确诊率,经侧后路植骨融合患者手术后腰椎失稳、腰部疼痛的情况明显少于单纯髓核摘除减压,2种手术均是快速缓解下肢根性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良好选择。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骨钙素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CBM、CNKI,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1年8月。评价质量及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数7篇,共453例,Meta结果显示,对骨钙素的影响[MD=0.26,95%CI(0.06,0.46)],腰椎骨密度的影响[MD=0.22,95%CI(0.05,0.40)],股骨颈骨密度的影响[MD=0.04,95%CI(-0.05,0.13)],Wards三角区骨密度的影响[MD=0.06,95%CI(0.02,0.09)],大转子骨密度的影响[MD=0.03,95%CI(-0.00,0.07)],髋骨骨密度的影响[MD=0.02,95%CI(-0.02,0.07)]。结论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还是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文献质量方面不太理想,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