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改良Load-sharing评分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6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Load-sharing评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评分为4~6分的患者应用后路手术;对于评分≥7分且保留完整骨折椎后方结构、不伴有脱位的患者,应用前路手术+骨折椎体次切+前路植骨术;对于评分≥7分且骨折椎后方结构破坏或伴有脱位的患者,应用前后路联合手术+骨折椎体次切+前路植骨术。观察记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的后凸角、椎管占位及椎体压缩于手术后均得到恢复,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不完全性神经功能损害患者中,3级神经功能恢复者2例,2级神经功能恢复者14例,1级神经功能恢复者24例。根据Denis分级对术后腰痛评价分级,P149例,P214例,P36例。术后31例恢复原来从事工作或体力劳动,32例更换较轻松工作或轻体力劳动,6例生活能自理但不能参加正常工作及劳动。结论改良Load-sharing评分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下腰椎骨折的损伤特点,探讨改良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horacolumbarinjuryclassificationandseverityscore,TLICS)系统指导下腰椎骨折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下腰椎骨折病例资料89例,按AO分型:A3.1型22例,A3.2型22例,A3.3型31例,B2.3型6例,C1.3型8例。用改良TLICS系统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对比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影像结果,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手术病例切口无感染。随访12~60个月,平均29.2个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及椎管占位恢复方面,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植骨融合良好,脊髓神经功能有Ⅰ~Ⅱ级的恢复。结论由于下腰椎具有完全不同的损伤特点,应根据损伤类型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改良TLICS系统是指导下腰椎骨折治疗的较好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Singh指数法在骨质疏松症诊断及预测骨折风险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取260例绝经后妇女的前后位骨盆X线片,根据有无椎体压缩变形分成两组:非椎体压缩组(209例,46~80岁)和椎体压缩组(51例)按Singh指数法的分度标准,将股骨近段骨质丢失的情况由低到高分成连续性的Ⅶ度.结果非椎体压缩组有96.6%的对象Singh指数异常,Ⅴ度至Ⅵ度84.1%,Ⅳ度及Ⅳ度以下12.5%;椎体压缩组,所有病例的Singh指数均显示异常,Ⅴ度3.9%,Ⅳ度9.8%,Ⅲ度及Ⅲ度以下86.3%.两组病例的Singh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非椎体压缩组r=-0.637,椎体压缩组r=-0.654,P<0.01);两组病例在SinghⅣ度显示最大的交汇,并以Ⅳ度为界,非椎体压缩组的Singh指数主要分布在Ⅳ度以上区域,而椎体压缩组则主要分布在Ⅳ度以下区域.结论Singh指数法是一种经济、方便和有效的骨密度测定方法,结合临床和有关生化检查,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骨折风险的预测,应作为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最基本的手段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五禽戏防治原发Ⅰ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Ⅰ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0例予华佗五禽戏锻炼,对照组30例保持日常生活不变,于试验前、试验后6个月对2组腰椎骨密度值、骨代谢指标(I型原胶原N端前肽和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腰背部疼痛评分(VAS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6个月后,试验组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代谢指标、腰背部疼痛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改良五禽戏锻炼在短期内提高腰椎BMD的作用不甚明显,但可显著降低原发Ⅰ型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PINP、S-CTX水平、腰背部疼痛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5年2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205例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患者,男118例,女87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45岁。左侧117例,右侧86例,双侧2例。其中交通事故伤137例,高处坠落伤53例,重物砸伤15例。开放性骨折90例(GustiloⅠ型38例,Ⅱ型29例,Ⅲ型23例),闭合性骨折115例。本组全部病例均于伤后1~14d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腓骨均用钢板内固定,胫骨骨折钢板固定105例,髓内钉固定75例,外固定架固定25例。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周。按Johner-Wruth评分标准,205例中优132例,良47例,中18例,差8例,优良率87.3%。术后并发症:伤口不愈合,皮肤软组织坏死或缺损,经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VSD)治疗1~2疗程仍有骨、钢板外露25例,其中15例行远端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5例行腓肠肌肌皮瓣转移或推移修复,3例行远端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2例行交腿皮瓣转移成活;感染15例;骨折延迟愈合16例,骨不愈合5例。截肢2例。结论小腿前外侧单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可获得良好的显露,避免在小腿前内侧的皮肤作切口,保护了小腿内侧皮肤,减少骨、钢板外露,为骨折愈合保存血供,保护皮下血管网的完整性,为胫骨骨外露进行的皮瓣转移保存供区,较好地实现修复重建,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分析探究脊柱创伤实施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并发症,但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创伤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同时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外固定架与内固定术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在手术效果方面,观察组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74.00%,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架能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应用效果更为理想。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两种不同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方式创伤大小的比较。方法对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5例行前路小刨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R组),25例行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S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起床活动时间、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近期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创伤大小的观察,R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输血量、起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好于S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平均12个月(6~24个月)随访,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小创伤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可获得与常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同样的效果,但该手术方法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手术创伤小。
简介: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是由葡萄糖胺聚糖聚集在前交叉韧带胶原纤维间质引起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疾病。Kumar等于1999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并初步采用韧带切除缓解症状。之后存在多例类似情况的报道,但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早期对疾病分类不清,缺乏足够多可靠的病理学证据,此病经常与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囊肿混淆。近年来,随着对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对本病的整体认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又有了更加完善的标准,本文对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发病机制及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综述如下。
简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骨科中常见的疾病,根据有关研究表示:美国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有4500万,国内农村中老年人群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概率大约为25%,而城镇中老年人群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概率大约为33%。随着我国越发的人口老龄化逐渐进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逐年提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干扰。故采用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治疗,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