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我国少数民族成人女性正常尿道关闭压力图探讨各指标与尿道解剖和生理关系.方法采用国产Nidoc-970尿动力检查仪测定36例少数民族成人女性正常尿道关闭压力图.结果功能性尿道长1.58~3.90cm,平均2.74±1.16cm,控制带长0.86~1.92cm,平均1.39±0.53cm,控制带1/3长度平均0.46cm.P1压力为1.135~3.612kpa,平均2.37±1.24kpa,P2压力为3.22~6.29kpa,平均4.755±1.535kpa,最大尿道压4.41~7.69kpa,平均6.05±1.64kpa.结论测定我国少数民族成人女性正常尿道关闭压力图,对拓宽临床研究尿动力学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尿道 正常 女性 成人 压力 生理关系
  • 简介:尖锐湿疣(CA)在我国古籍医学中记载,生长在下身阴部(即外生殖器部位)的疣谓“臊瘊”或“尿瘊”。采用多种中草药方剂治疗,如洗方、浸泡方、湿敷方、外用方及内服方等。经临床实践,发现单味中草药鸦胆子治疣赘有突出效果。《中药志》曾记有“鸦胆子主治疣赘”捣碎鸦胆子仁如糊状,敷贴或封包于寻常瘊上面,每日换药一次,经7~15天可使疣体脱落。

  • 标签: 尖锐湿疣 LK植物液 用药治疗 消疣液 尤脱欣 克疣
  • 简介:目的探讨当归注射对大鼠残肾模型肾脏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19只,建立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生理盐水对照组6只、当归治疗组7只)。12周后,采血、收集24h尿并进行肾脏病理检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析浸润肾组织巨噬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和增生的内皮细胞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肾功能下降、肾间质纤维化明显、肾小球毛细血管指数(GCI)和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指数(PCI)均显著降低(P〈0.01);当归治疗组GCI和PCI明显增加(P〈0.05),肾功能恶化、肾问质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而且GCI和PCI与肌酐清除率(CCr)、间质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当归注射能促进大鼠新生血管的形成并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从而延缓肾问质纤维化的发生。

  • 标签: 5/6肾切除 当归 毛细血管
  • 简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治疗后,残肾功能逐渐降低,尿量逐渐减少。残肾功能的丧失是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总体死亡率均有影响。研究表明,各种远期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感染及透析性骨病、淀粉样变等与残肾功能的丧失密切相关,而每保存1ml/min的肾小球滤过率可相当于每年减少25%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残肾功能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多样,本研究仅观察黄芪注射对残余尿量的影响。

  • 标签: 血液透析患者 黄芪注射液 残余尿量 残肾功能 终末期肾衰竭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观察压力性尿失禁女性膀胱颈的动态位置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120例(病例组),同期选取无症状健康女性70例(对照组)。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距离参考线位置,参考线上为正数(+),参考线下为负数(-),计算膀胱颈移动度,比较两组女性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相对位置。结果静息状态病例组膀胱颈位置为距离参考线(2.63±0.37)cm,对照组为距离参考线(2.51±0.45)cm,Valsalva动作后病例组膀胱颈位置为距离参考线(-1.83±1.07)cm,对照组为距离参考线(1.21±0.65)cm,病例组膀胱颈移动度为(3.11±1.34)cm,对照组为(1.81±0.75)cm。静息状态两组膀胱颈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后两组膀胱颈位置及膀胱颈移动度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盆底超声动态检查显示,压力性尿失禁女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位置明显降低、膀胱颈移动度增大。

  • 标签: 超声 膀胱颈 压力性尿失禁
  • 简介: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尿毒症患者日益增多。尿毒症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来维持生命,血液透析是其中最为成熟的一种,而完成血液透析治疗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成熟 冲击法 尿毒症患者 早期 压力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通脉口服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干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死亡率的目的。方法:选取80例MHD患者,根据患者SGA评估营养状态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处理;通脉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口服通脉口服1支,每日3次,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体重指数(BMI)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变化;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胆固醇(TC)等营养状况;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通脉组治疗后Hs-CRP、IL-6均低于治疗前(P〈0.05),BMI、TSF等,以及血红蛋白(Hb)、Alb、TRF、TC、套聚合酶链反应(nPCR)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脉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口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MIA综合征,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有一定意义。

  • 标签: 通脉口服液 炎症 营养不良 维持性血液透析
  • 简介:疏血通注射由水蛭、地龙两种动物类中药精制而成,具有抗凝、促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细胞保护等作用。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应用疏血通注射治疗慢性肾炎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尿蛋白及血肌酐指标进行了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 慢性肾炎 白及 肾功能 抑制血小板聚集 尿
  • 简介:目的比较蔗糖铁注射与琥珀酸亚铁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讨补铁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选择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试验前检测每例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将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补铁组(20例)和口服补铁组(20例),4、8、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均升高,但静脉组比口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上升速度快于口服组。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C反应蛋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同时,静脉补铁较口服补铁能更快、更好地改善肾性贫血。

  • 标签: 贫血 肾透析 治疗
  • 简介:慢性肾衰竭(CRF)为各种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共同转归,处于慢性肾衰竭代偿期到氮质血症期病人的治疗,主要是以延缓肾衰竭进展,减慢病人进入终末肾衰竭的速度为目的.此时患者体内血管活性物质代谢紊乱以及由此引发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是促使其病情慢性渐进性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内皮素(ET)是目前已知的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1],在CRF中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在临床中我们发现黄芪注射在降低血ET水平,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有一定作用.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病人 肾功能 黄芪注射液 延缓 体内
  • 简介:草鱼胆中毒在我国较多见,特别是在南方地区.草鱼胆中毒以肾损害最重,引起肾衰竭致死者占鱼胆中毒死因的91.7%[1],但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本文观察了参麦注射对实验性草鱼胆中毒肾损害肾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 标签: 参麦注射液 实验 草鱼胆中毒 肾损害 肾保护 大白鼠
  • 简介: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治疗组在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黄芪注射,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替米沙坦,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变化。结果:替米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能有效降低尿蛋白,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肌酐和尿素氮治疗后有所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黄芪注射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有效降低尿蛋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标签: 替米沙坦 黄芪注射液 糖尿病肾病
  • 简介:1995年1月~1998年8月,我们采用改良尿道会师术治疗骨盆骨折所致新鲜膜部尿道断裂9例,治愈率89%。术后恢复生理排尿,尿流率正常,随访1~2年,无需行尿道扩张,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标签: 改良式 尿道会师术 治疗 体会 尿道扩张 尿道断裂
  • 简介:目的探讨前列腺按摩中免疫球蛋白测定对于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透射终点测定法测定103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中IgG、IgA含量以及IgA/IgG比值。并对白细胞水平与免疫球蛋白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IgG、IgA、IgA/IgG比值与白细胞的升高具有相关性,主要表现为IgG、IgA、IgA/IgG比值均有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由此可判定前列腺中免疫球蛋白测定可以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依据之一,可作为传统的前列腺白细胞计数和微生物分析的重要补充。

  • 标签: 前列腺炎 免疫球蛋白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添加尿激酶对腹透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肾脏病(CKD4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腹膜透析中添加尿激酶,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SOD、MDA、ET、NO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用比色法测定健康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血清MDA和SOD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测定ET的变化,NO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对照组、治疗组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NO升高(P〈0.05),MDA含量升高(P〈0.05),ET水平升高(P〈0.01)。对照组虽能够降低ET水平和NO,但未见SOD、MDA的变化,治疗组能够回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及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降低ET和NO方面疗效更为显著(P〈0.01)。结论腹膜透析添加尿激酶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ET和NO水平,对CKD患者有治疗作用。

  • 标签: 腹膜透析液 尿激酶 内皮素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目的观察调整腹透钙浓度对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㈣)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在规律性腹膜透析随访的患者中选择3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先予患者继续使用标准钙腹透6个月后改用低钙腹透(BaxterPD4:Ca^2+1.25mmol/L,其余成分不变),同时增加碳酸钙用量,继续观察12个月,回顾分析患者的血清钙、磷、钙磷乘积及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1)、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和超声分型的变化。同时观察使用低钙腹透的不适症状。结果在继续使用标准钙腹透的6个月中,患者血钙水平逐渐增加,颈动脉IMT增厚,RI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换用低钙腹透治疗3个月后,颈动脉IMT变薄,RI较前明显下降(P〈0.05),血钙、磷及钙磷乘积明显下降(P〈0.01),iPTH明显增加(P〈0.01)。患者碳酸钙的每日口服剂量也由(2.27±0.41)g增加至(3.35±0.22)g(P(0.05)。在随后的9个月中,血钙、钙磷乘积均稳定在正常范围,血磷降至正常,iPTH150ng/L左右;颈动脉IMT变薄(P〈0.01)、RI下降(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型及数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1例死亡,2例自行退出,其余患者均未有明显低钙抽搐、低血压等发生。结论低钙透析能显著减轻腹膜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对血管的毒性作用,有助于尿毒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转归。

  • 标签: 低钙透析 尿毒症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钙 血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