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提高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患者,男,51岁,排尿后头晕同时血压升高,血儿茶酚胺和尿香草苦杏仁酸明显升高,MRI见膀胱前壁33mm×27mm肿块,膀胱镜检未发现肿瘤。术前考虑膀胱前壁副神经节瘤,完善扩容降压3周以上,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切除范围包括瘤体及部分膀胱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0d拔除导尿管,未见排尿时血压升高及头晕。术后病理证实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3个月复查,血压正常,盆腔CT未见复发。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术中预防血压波动导致的高血压危象,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术后需定期随访。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5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2~68岁,平均46岁;有高血压症状者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者2例。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肾上极区3例,肾门区1例,肾下极区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副神经节瘤。4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与转移。2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范围,患者口服降压药辅助降压。1例术后1.5年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瘤体。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尽早手术切除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的完整切除肿瘤组织,避免肿瘤组织的残留,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是否复发与转移。
简介:目的探讨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起源、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进行复习总结。结果患者无明显症状及阳性体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入院。术后标本大体观:左肾上中极见一肿物,大小9cm×8cm×8cm,切面灰白,质软呈实性,肾盂、肾盏结构破坏。镜下观:肿瘤细胞为小圆形或梭形,小梁状、巢状或片状排列,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CD10(-)、CD117(+)、CD56(+)、CD99(+)、CgA(-)、CK(部分+)、CK7(-)、CK8(+)、Ki-67(≥25%)、Syn(+)、Vim(+)。结论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预后较差。
简介:目的探讨重复肾合并肾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重复肾并肾肿瘤的认识并提供临床正确诊治此类疾病的参考。方法回顾分析3例重复肾并发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52~62岁。并发肾盂癌1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例,肾肉瘤样癌并腔静脉瘤栓1例。结果1例行经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随访2年1个月未见复发;1例行手助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1例行肾癌根治术及下腔静脉取栓术,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B超可作为重复肾并肾肿瘤的早期筛查方法;CTU可用于了解泌尿系统的立体结构,大概明确肿瘤性质和肿瘤位置;逆行尿路造影可检查是否合并膀胱病变和进一步确定肿瘤位置。该类患者多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是否合并瘤栓选择术式,术后化疗则根据病理结果。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并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膀胱肿瘤并类白血病反应的认识。方法对2013年太和医院收治的1例膀胱肿瘤并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例与相关文献报道的5例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59.0±14.9)岁;临床分期均≥T3N0M0。文献纳入的5例患者均行膀胱根治性全切术,术前外周血白细胞最高水平平均为(70.68±25.49)×109/L,术后2周内3例患者血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1例明显下降,但未恢复正常;1例术后血白细胞不降反高于术前,该病例病情进展极快,术后1个月死亡。本例患者同时合并主动脉夹层及下肢静脉血栓,不适宜手术,确诊后予保守治疗,2个月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5.00±3.93)个月。结论膀胱肿瘤并类白血病反应较少见,高度恶性,预后不良,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动态反映肿瘤的进展及控制情况。
简介: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肾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肾结石合并肾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1例术前IVU、B超及CT均提示肾盂癌,另6例IVU及B超均未发现肾盂癌,其中2例经术前CT检查发现肾盂内肿瘤性占位;2例PCNL术后因出血行CT检查发现肾盂肿物;1例PCNL术中发现肾盂肿物,后病理证实为肾盂癌;1例由肾切除术后病理证实。7例均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1例因肾盂癌在皮肤切口处种植,后转移至全身多处,6个月后死亡。余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现肾盂癌复发或转移。结论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诊断较困难,应联合影像学、病理活检等对其筛查,以期尽早明确诊断。当作出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诊断后,应放弃对结石的治疗,尽快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
简介:Fabry病是一种X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1898年首次由皮肤科医生Anderson和JohannFabry各自报告1例,故名Andemon-Fabry’病,简称Fabry病。本病患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溶酶体中水解酶——啦半乳糖苷酶A(a2GalA)先天缺乏或活性降低,致使糖鞘脂成分如神经酰胺三己糖苷(CTH或称为Gb3),以及二乳糖苷神经酰胺等堆积于体内各器官,如肾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引起患者多个系统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肢端疼痛和感觉异常、皮肤血管角质瘤、少汗、心血管损伤及肾衰竭等,故又称a2GalA缺乏症。
简介:患者,男性,40岁,农民.因反复尿频、尿痛、排尿困难30余年,左上腹包块4个月入院.30年前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后反复发作,未作进一步诊治.4个月前感腹胀,左上腹扪及包块,并逐渐增大.体检:左上腹膨隆,双肾区饱满,均可扪及肾脏,无叩痛,下腹正中可扪及13cm×11cm大小包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KUB+IVP示膀胱巨大结石,双肾不显影.B超示膀胱结石,双肾积水.CT显示双肾重度积水,膀胱结石.血肌酐390.8μmol/L,尿素氮15mmol/L.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于2003年3月7日在连续硬膜外麻下行膀胱切开取石术,双肾双J管引流术,取出10cm×9cm×5cm大小结石一枚,重520g,双输尿管置J管引流后腹部包块消失.术后9d拨出导尿管,排尿正常出院.术后3个月拨出双J管,复查血肌酐210μmol/L,尿素氮11.5mmol/L.随访半年患者无异常.
简介:目的探讨结痂性膀胱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1例结痂性膀胱炎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诊治经过等,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62岁,输尿管结石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经实验室、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诊断考虑为结痂性膀胱炎,行钬激光碎石+膀胱病损等离子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结痂性膀胱炎较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依靠影像学联合膀胱镜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治疗上包括抗感染、酸化尿液和病灶刮除等对症治疗,本研究采用的经尿道膀胱钬激光碎石+膀胱病损黏膜等离子电切术联合庆大霉素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明显,对于结痂性膀胱炎患者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