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诊断为单侧乳腺癌并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348例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测定患肢上臂、前臂、手腕部周径差异,患肢周径超过健侧周径2cm,即诊断为上肢淋巴水肿。分析上肢淋巴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如年龄、体质指数、T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乳房切除方式、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等,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348例患者中,有88例(25.3%)被诊断为术后上肢淋巴水肿,260例未发生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术后5年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25.3%(88/348)。单因素分析显示,在上肢淋巴水肿组患者中,年龄〉60岁、体质指数≥25、腋窝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4枚以上、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放射治疗者分别占31.1%(46/148)、41.0%(43/105)、40.4%(53/131)、37.5%(33/88)、40.6%(88/247)、85.2%(23/27),明显高于非上肢淋巴水肿组的21%(42/42)、18.5%(45/243)、16.1%(35/217)、21.2%(55/260)、0(0/101)、20.2%(65/32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75、19.531、25.592、15.886、48.163、55.585,P均〈0.050)。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指数、腋窝淋巴结清扫和术后腋窝局部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相关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OR=3.124,95%CI:1.927-5.064,P〈0.001;OR=2.017,95%CI:1.240-3.282,P=0.005;OR=2.512,95%CI:1.495-4.222,P=0.001)。上肢负荷过重、外伤、感染是形成上肢淋巴水肿的诱因。结论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对于体质指数≥25、术中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以及术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在治疗中应予高度重视,以便及早干预,避免淋巴水肿发生。
简介:目的观察产程活跃期伴有宫颈水肿时,静脉分别注射间苯三酚、地西泮与山茛菪碱等常用宫颈解痉药物在加速产程进展方面的影响及用药后对母儿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待产、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147例,宫口开大3cm后宫颈出现痉挛、水肿,且无妊娠期合并症及产科并发症,将其随机分为A、B、C3组。A组(49例)静脉注射间苯三酚80mg;B组(52例)静脉缓慢注射地西泮10mg(〉5min);C组(46例)静脉缓慢注射山茛菪碱10mg,观察记录3组产妇的宫口扩张速度、产程进展情况、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2h内出血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A组从用药至宫口开全(10cm)时间为(199±44)min,产程时间少于B组与C组(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2h内出血量、分娩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用药后母儿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产程活跃期宫颈水肿应用间苯三酚可有效消除宫颈痉挛水肿,加速宫颈扩张,加速产程进展,临床疗效优于地西泮与山茛菪碱,用药安全,母儿无不良反应,可在产科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分级心理护理模式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乳腺癌淋巴水肿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前脖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3-11月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淋巴水肿护理门诊就诊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在其首次就诊时以抑郁症筛查表——患者健康问卷9(PHQ-9)和广泛性焦虑量表7(GAD-7)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基线调查;从中筛选出PHQ-9I〉5分和(或)GAD-7≥5分的患者66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3)和试验组(n=33)。首次就诊时以上肢淋巴水肿27问卷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根据试验组评分结果界定试验组患者的心理护理等级,对试验组实施分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淋巴水肿期常规心理护理。2组患者淋巴水肿护理疗程中期及结束时分别评价PHQ一9、GAD-7及上肢淋巴水肿27问卷得分。2组患者问抑郁与焦虑症状、上肢淋巴水肿27问卷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最终62例患者完成研究(4例失访),其中试验组32例,对照组30例。进行淋巴水肿期分级心理护理后,试验组PHQ-9评分从(11.81±3.86)分降至(4.56±1.50)分,而对照组PHQ-9评分从(11.97±4.08)分降至(8.57±3.27)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31,P=0.015),同组患者各时间点的PHQ-9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282.350,P〈0.001),心理护理的时间点与方法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36.899,P〈0.001);试验组GAD-7评分从(10.41±2.47)分降至(3.66±1.26)分,而对照组GAD-7评分从(10.23±4.18)分降至(7.40±3.5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65,P=0.041),同组患者各时间点的GAD-7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88.358,P〈0.001)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围产期心肌病(peripartumcandiomyophthy,PPCM)流行病学及临床发病的特点和转归。方法检索1986年4月至2010年4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围产期心肌病的研究资料,总结分析我国PPCM的流行趋势、发病特点和临床转归。结果①共检索到文献170篇,根据文献资料入选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并纳入本次荟萃的文献共有68篇,累计PPCM患者1097例;②资料显示我国PPCM初产妇病例数多于经产妇(53.3%vs46.7%);农村患者占81.5%;③产后3个月内发生PPCM者比例最高(67.3%),其次是妊娠最后1个月内(20.4%);④PPCM患者合并贫血比例较高(51.4%),其次是高血压(48.5%);⑤31.2%患者治愈,59.7%患者好转,未愈/死亡患者占9.1%。结论深入了解我国围产期心肌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特点和转归,有利于我们对本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