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71例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儿科败血症住院患儿的临床特征、不同年龄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变化特点、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71例中新生儿35例(占49.30%);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新生儿居多;新生儿组白细胞可无明显改变,CRP升高与细菌感染相关,与年龄无关;在病原体构成上,以革兰阴性菌较多(占54.93%),其中又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占19.72%);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100%耐药。结论小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各异,血白细胞改变不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CRP升高较白细胞变化灵敏,及时行血培养可明确诊断;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菌较多,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在药敏方面,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早期积极治疗可得到满意疗效。
简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急性或亚急性增生性疾病,临床上除引起常见的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外,还可损害其他重要脏器,尤其是对肝脏损害,现将我院收治的IM患儿肝脏损害情况报告如下.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分析56例IM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发病年龄小于7岁者44例(78.6%);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共50例(89.3%);具有典型临床表现36例(64.3%);其中发热占92.9%,咽峡炎占96.4%。淋巴结肿大占100%,肝脏肿大占42.9%。脾脏肿大占50%;并发症46例(82.1%);以肝脏损害最常见.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AL)≥10%52例(92.9%);玻片凝集法测定嗜异性抗体阳性45例(80.4%);48例做了EB-VCA-IgM检测,阳性37例(77.1%)。结论临床上疑似IM诊断时,应尽量多次检查外周血常规AL,做好嗜异凝集试验和EB-VCA-IgM检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临床误诊与漏诊。
简介: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PVH—IVH)是早产儿常见颅内病变,是导致早产儿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既往认为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发生于重度颅内出血患者,而轻度出血则预后良好。但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即便是那些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轻度(Ⅰ~Ⅱ级)出血患儿,不但在校正胎龄20月龄时的神经行为发育落后,其在学龄期的表现也很不理想心。本文对有关早产儿PVH—IVH的病因与诱因、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早产儿PVH—IVH发生率并减轻其程度,从而改善早产儿的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Dega骨盆截骨术治疗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59例(72髋),对其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9例(72髋)中,发生并发症7例(7髋),其中3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为男性,并有闭合复位病史,手术年龄均小于2岁;3髋发生半脱位,1髋为髂骨截骨部位嵌入骨块移位,1髋为髂骨截骨远端下翻不充分,1髋为再脱位术后关节囊不能紧缩缝合;1髋活动受限,与髂骨截骨远端下翻过多及股骨短缩不充分有关。结论Dega骨盆截骨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术前对髋关节脱位的病理变化了解不充分,术中没有掌握好髂骨截骨要领及头臼压力过大有关。
简介:目的通过中国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患儿临床表现、免疫功能评价、Bruton's酪氨酸激酶(BTK)的表达及BTK基因突变分析,分析基因型和表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拟诊为XLA患儿,使用抗BTK单克隆抗体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单核细胞BTK蛋白表达。采用RT-PCR获得患儿cDNA,使用8对不同引物分2步扩增BTKcDNA,PCR产物测序。突变结果通过对DNA外显子相应部位扩增、测序证实。并对确诊XLA患儿的母亲及家族中部分亲属进行BTK蛋白表达和BTK基因分析。结果①40/50例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经BTK基因突变分析确诊为XLA,以错义突变(16例,40.0%)和无义突变(13例,32.5%)为主。②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的患儿平均起病年龄为(1.4±1.1)岁,其他突变类型患儿为(1.4±0.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错义突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无义突变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③34/40例(85.0%)B细胞〈0.1%;4例(10.0%)B细胞在1%~2%,其中错义突变2例,无义突变1例,剪接突变1例;2例(5.0%)B细胞为2%,均为错义突变。④血清IgG〈3g·L-1患儿BTK基因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为主。⑤错义突变患儿BTK蛋白表达水平与其他突变类型无显著差异。⑥6/21例(28.6%)2031C/T多态性患儿伴有严重的关节炎,3/19例(15.8%)无多态性患儿有关节炎表现。⑦28/32例(87.5%)XLA患儿母亲为BTK基因杂合型。结论错义突变可能与确诊年龄较大有关,且某些位点的错义突变可能与较高的外周血B细胞数量和血清IgG水平及正常的BTK蛋白表达水平有关。BTK基因多态性(2031C/T)可能增加关节炎的风险。
简介:目的观察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7-01~2009—07本院收治的11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56例,分组时临床表现相同.具有可比性。两组在相同的抗病毒等治疗措施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或灌肠,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和肝脾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P〈0.05)。观察组效果明显(均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汤剂对小儿TM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析小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采取甲巯咪唑联合左甲状腺素治疗的价值。方法:医院于2016年2月至2022年2月时段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小儿中选取326例,依据双盲法分组,各163例。对照组采取甲巯咪唑治疗,观察组加之左甲状腺素治疗。比较临床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各临床指标水平较对照组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临床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小儿采取甲巯咪唑、左甲状腺素治疗效果显著,甲状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上可借鉴及推广。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胸腔镜下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不同类型肺隔离症(pulmonarysequestration,PS)的疗效及优缺点,为肺隔离症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10月由本院收治的肺隔离症患儿208例,其中男性138例,女性70例,年龄1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19.70±48.82)个月;叶内型143例,叶外型62例,叶内叶外同时存在3例。将叶内、叶外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开胸手术组和胸腔镜手术组,分别比较两型开胸手术组和胸腔镜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留置胸腔引流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20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叶内型143例中,53例予开胸手术,90例予胸腔镜手术;叶外型62例中,10例予开胸手术,48例予胸腔镜手术,颈部手术2例,腹腔镜手术2例。叶内型病例中:胸腔镜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72.53±40.80)min,开胸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07.86±40.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P〈0.001);胸腔镜手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4.86±7.76)mL,开胸手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36.53±38.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P〈0.001);胸腔镜手术组平均胸腔闭式引流时间(5.12±2.46)d,开胸手术组平均胸腔闭式引流时间(5.67±0.8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胸腔镜手术组平均胸腔引流量(310.16±265.96)mL,开胸手术组平均胸腔引流量(315.50±120.9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P=0.98);胸腔镜手术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42±3.04)d,开胸手术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0.50±2.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叶外型病例:胸腔镜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39.28±20.06)min,开胸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57.50±15.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胸腔镜手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2.26±1.41)mL,开胸手术组平均术中出血量(9.13±7.38)mL,差异有统计学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enceDirect、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iNii(国立情報学研究所論文情報ナビゲ■タ)和MedicalOnline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会议论文汇编和专题论文集等,收集关于不同剂量ACTH治疗IS的RCT文献。依据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及其他偏倚来源进行文献偏倚评价。采用ReviewManager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无法进行合并分析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836篇相关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4篇RCT文献进入Meta分析。文献偏倚评价结果显示,1篇文献存在中度偏倚风险,3篇文献存在高度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剂量ACTH组痉挛发作缓解率(OR=1.09,95%CI:0.54~2.17,P=0.82)、EEG高度失律消失率(OR=1.04,95%CI:0.43~2.51,P=0.94)及复发率(OR=1.27,95%CI:0.64~2.54,P=0.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按症状性和隐原性IS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亚组不同剂量ACTH上述疗效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剂量ACTH组高血压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小剂量ACTH组。结论现有证据提示,不同剂量ACTH治疗IS在痉挛发作缓解率、EEG高度失律消失率及复发率方面疗效相近。小剂量ACTH所致不良反应更少。鉴于纳入Meta分析的RCT文献数量较少且质量较低,明确结论仍需进一步的RCT研究。
简介:目的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的发起下,国内十余家大型医院于2005年1月始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早产儿脑损伤》多中心协作研究。该文报告我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近两年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的调查结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期间,各参加单位对所有胎龄〈37周的早产儿在生后7d内常规进行初次床边头颅B超检查,以后每隔3—7d复查一次,直至出院。结果10单位共出生或收住早产儿4933例,总PVL发生率为2.3%(112/4933),囊性PVL发生率为0.3%(16/4933)。分别为Ⅰ级PVL85.7%(96/112),Ⅱ级PVL12.5%(14/112),Ⅲ级PVL1.8%(2/112),无Ⅳ级PVL。4家妇婴医院的早产儿PVL总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6家综合性或儿童专科医院(1.4%vs.2.8%)(χ^2=10.284,P〈0.01)。与发生囊性PVL相关的可能高危因素为阴道分娩和机械呼吸。结论该调查数据基本可以反映我国主要大城市早产儿PVL发生率的情况。提高对PVL尤其是非囊性脑室周围自质损伤的超声识别率,是今后临床要大力加强的重点。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厌食症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儿童厌食症的患病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50例厌食症儿童(病例组)和15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儿童厌食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添加辅食月龄、喂养方式、儿童是否喜欢肉食、是否喜欢蔬菜、是否喜欢咸食、是否常进食零食和/或饮料、是否边吃边玩、家长是否要求儿童按时进食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添加辅食时间晚(OR=5.408)、常进食零食和/或饮料(OR=11.813)、喜欢边吃边玩(OR=6.654)是儿童厌食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喜欢肉食(OR=0.093)、喜欢蔬菜(OR=0.272)以及家长要求儿童按时进食(OR=0.079)是儿童厌食症的保护因素。结论适时添加辅食、合理膳食、培养儿童正确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减少儿童厌食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