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不能切除性晚期贲门癌治疗中的应用,并就其适应证、方法、效果进行讨论.方法11例晚期不能切除的、合并有进食困难及消化道出血的贲门癌患者接受了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手术方法充分游离食管下段、胃脾韧带、于贲门或癌上缘2.0cm处横断食管,闭合远切端,旷置全胃;近端食管与空肠行Roux-en-Y吻合术.结果11例患者恢复顺利,术后1个月可摆脱肠外营养而完全依靠经口进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结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于治疗不能切除性晚期贲门癌是可行、安全的,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简介:背景与目的:垂体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有何变化,系统性研究垂体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目前未见报道。本文分析垂体腺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探讨手术对垂体腺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垂体腺瘤患者,采集入院第2天(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血液样品,进行细胞流式仪定量分析,检测外周血CD3+、CD4+、CD8+、CD19+、CD16+56、CD4+/CD8+比值,以及外周血IgA、IgG、IgM、IgE和补体C3、C4含量水平。结果:手术前,垂体腺瘤患者,其外周血CD4+、CD16+56、CD4+/CD8+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其外周血CD4+、CD16+56、CD4+/CD8+比值逐渐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周血CD3+、CD8+、CD1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腺瘤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和补体C3、C4含量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和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腺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而体液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垂体腺瘤患者的细胞免疫严重受损,手术治疗可以改善垂体腺瘤患者的免疫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切除手术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老年组(n=40)与非老年组(n=40)食管癌切除手术患者,通过QLQ-C30和QLQ-OES18量表对手术前后行生存质量调查。结果术后25天,老年组QLQ-C30各项生存质量指标与治疗前基线状态相比基本恢复,与非老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老年组QLQ-OES18中进食、梗阻、食欲减退、咳嗽等指标较非老年组显著降低,吞咽困难显著升高,于治疗40天,两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食管癌手术前后生存质量通用量表QLQ-C30评分的变化与非老年组患者相近,而食管癌专用量表QLQ-OES18中部分指标的恢复较非老年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
简介:目的检测肺腺癌病人化疗前后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60例肺腺癌病人化疗前后血清sFas水平并同时检测30例正常人血清sFas水平作对比分析。结果肺腺癌病人血清sFa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sFas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与肺腺癌病人性别、年龄、细胞分化程度无关,Ⅳ期肺腺癌血清sFas水平明显高于Ⅲ期和Ⅱ期(P〈0.01),Ⅲ期明显高于Ⅱ期(P〈0.01),化疗后有效(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病人血清sFas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P〈0.01)。结论血清sFas与肺腺癌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关系,检测血清sFas有可能成为肺腺癌辅助诊断、病情发展及化疗疗效观察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前后内分泌检测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抽取医院收治的79例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患者展开研究分析,经患者同意后在手术前、手术后进行内分泌激素检测,对比患者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结果:患者术后12月、术后6月、术后3月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但术后3、6、12月的血清泌乳素、生长激素水平低于术后7d、术后1d、手术前(P<0.05)。79例患者中术后一年内有5例患者疾病复发,其余74例患者疾病未复发。疾病复发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高于疾病未复发患者(P<0.05)。结论:在垂体泌乳素腺瘤手术前后实施内分泌激素检测,可明确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可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患者或发现疾病复发征兆,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制剂对甲状腺癌术后低钙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30例甲状腺癌术后并发低钙血症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遵患者意愿,接受丹参川芎注射液治疗为观察组,共15例,在传统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骨化三醇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注射液;对照组予传统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骨化三醇治疗,共15例。分析丹参川芎制剂对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天血钙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7、30天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3天血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30天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川芎制剂对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低钙血症治疗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低,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外用中药制剂对小鼠乳腺增生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苯甲酸雌激素腹腔注射构建乳腺增生小鼠模型,分组为对照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隔天1次,共30天;模型组与治疗组腹腔注射苯甲酸雌激素,隔天1次,共30天。造模完成后,治疗组小鼠乳房部涂抹外用中药制剂,每天1次共30天。测定各组小鼠体重变化,乳晕及乳头直径变化,血清雌激素(E2)、孕酮(P)指标,并取小鼠第二对乳房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小鼠比较,体重、乳晕及乳头直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小鼠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乳腺增生组织结构明显改善,雌、孕激素水平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模型组对比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用中药制剂对小鼠乳腺增生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小鼠血清雌激素与孕酮水平来实现的。
简介: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迥然不同于传统的细胞毒药物,尤其是其最为常见的皮肤毒性,可引发身体和心理的明显异常,导致药物的减量或中断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了解这些皮肤毒性的机制,制定适当的毒性分期标准,进而给予正确的防治,对确保患者生活质量及抗肿瘤治疗的连续性都十分重要。本文综述分子靶向抗癌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皮肤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发病机制
简介:目的有研究提示质子泵抑制剂(PPIs)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有关,长期使用PPIs可能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本文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PPIs的使用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广泛检索2009年12月前公开发表的有关PPIs与结直肠癌研究的相关文献.所有人选文献均进行发表偏倚和异质性分析.合并OR值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的95%置信区间.结果共有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括了超过10万名患者,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P<0.01),因此采用随机效用模型.结果表明PPIs的使用与结直肠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OR=1.19;95%CI:0.90-1.57).结论短期内常规剂量使用PPIs治疗消化性溃疡疾病并不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简介:目的:探讨癌基因C-Src抑制剂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乳腺癌细胞T47D以及HER2阳性的SK-Br-3细胞做比较。用癌基因c-Src抑制剂来治疗三株细胞。采用MTT和免疫电泳的方法检测细胞的生长以及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结果c-Src抑制剂可以部分抑制T47D细胞生长,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对SK-Br-3细胞的生长没有阻滞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是否抑制细胞生长信号传导通路决定c-Src抑制剂的治疗效果。HER2抑制剂可以明显抑制SK-Br-3细胞周期与生长,而对MDA-MB-231没有效果。结论抑制癌基因c-Src酪氨酸激酶活性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第三代化疗药含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中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66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初治ⅢB~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联合组35例,接受沙利度胺联合第三代含铂方案治疗;单化组31例,接受第三代含铂方案化疗。并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联合组有效率(CR+PR)为45.7%,临床受益率(CR+PR+SD)为77.1%,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14d;单化组有效率38.7%,临床受益率58.1%,中位TTP为89d,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受益率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但联合组略高于单纯化疗组;两组治疗2周期后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下降(P=0.000),两组PR、SD的病人治疗后VEGF浓度均下降明显,而PD的病人治疗前后VEGF浓度无明显变化。经沙利度胺干预后患者血清VEGF浓度的下降与单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结论沙利度胺与第三代化疗药含铂方案联合应用,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受益率,但未观察到沙利度胺干预能使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