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调查拉萨地区城镇职工脑卒中的患病率、亚型及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基于人群的描述性研究方法.以2006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拉萨地区81298例城镇参保职工为调查对象,以ICD-10疾病分类为依据,纳入符合诊断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者,比较其总患病率、分析脑卒中的亚型及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81298人群中脑卒中患者165例,患病率为202.96/10万,与心肌梗死相比(14例、患病率为17/10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亚型以脑梗死最多,其次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年龄段(30~89岁)的脑卒中患病率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卒中的患病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汉族患病率高于藏族和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是危害拉萨地区老年人群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亚型以缺血型为主,影响患病率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民族。合并有高血压病为主要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对房山区失眠患者进行相关调查,房山区失眠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及分别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及中医体质量表,对房山区失眠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男性和女性中医体质的分布:男性例数:痰湿质258例、湿热质161例、气虚质51例、阴虚质41例、瘀血质37例、气郁质27例、阳虚质25例、平和质7例、特禀质6例;女性:气郁质377例、气虚质216例、阳虚质182例、痰湿质171例、阴虚质56例、瘀血质49例、湿热质22例、平和质5例、特禀质5例。2)900例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所占比例在10%以上的有痰湿质(25.29%)、气郁质(23.82%)、气虚质(15.74%)、阳虚质(12.21%)、湿热质(10.79%)。3)900例失眠患者体质中个体兼具2种体质的分布情况在7%以上的有(顺序从高到低排列)气虚质+气郁质(8.22%);痰湿质+湿热质(7.89%)。男性最多的是痰湿质+湿热质(7.56%)。女性最多的是气虚质+气郁质(8.00%)。结论:1)失眠患者体质分布以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最为多见。男性和女性失眠患者在中医体质分布方面存在差异,男性以痰湿质+湿热质最为多见;女性则以气郁质+气虚质最为多见。2)个体兼具2种体质患者以气虚质+气郁质和痰湿质+湿热质最为多见。男性和女性也存在差异,男性以痰湿质+湿热质最为多见;女性以气虚质+气郁质最为多见。
简介: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s)属于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CSVD)的范畴,不同类型CSVD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是不同的,诸多研究显示,CMBs已成为影响卒中后出血转化、预后和复发、造成认知障碍以及年龄相关能力丧失的重要危险因素。CMBs与脑出血联系紧密,可作为某些脑血管病的辅助诊断和出血预测指标,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CSVD的发生机制,对制定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探讨CMBs发病机制(包括基因遗传学、组织病理学)、早期预警及干预的手段是解决上述医学难题的关键。本文重点对CMBs的定义及存在的争议、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分析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CMBs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
简介:目的研究郑州市40岁以上人群卒中患病率及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城乡流行现状。方法以社区为基本单位进行整群抽样,纳入符合要求的郑州市40岁以上常住人口11366例,采集人口学、卒中危险因素、既往用药、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及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城乡差异。结果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共纳入11366例社区居民,其中卒中患者344例,卒中标化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3.3%vs2.5%,Z=-2.649,P=0.004),逐步调整各项影响因素后,卒中的患病率与居住地为农村呈正相关(OR1.77,95%CI1.31-2.38)。心房颤动、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和既往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比例农村低于城市(P〈0.001),吸烟比例农村高于城市(P〈0.001)。结论郑州市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城乡差异显著,卒中防控工作应当针对当地卒中防控的薄弱环节,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卒中社区防治策略。
简介:卒中监测对于长期、动态地了解卒中其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水平,以及其发展趋势,了解医疗服务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了解卒中患者的预后,为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对于卫生政策决策者制订有效的防治防控策略、评价和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国际上,如加拿大和芬兰等国家已经建立了先进的卒中监测方法和模式[1-2],通过链接卫生行政数据库和临床数据库,开展以人群/医院为基础的卒中流行水平监测和医疗服务质量、卒中预后及其疾病负担等进行监测,对于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卒中病死率、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本文对加拿大的卒中监测系统进行介绍,并就其对北京卒中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的启示进行探讨。
简介:1999年7月19~21日在世界卫生组织官员MauraRicketts的组织领导下,奥地利著名神经病学家HerbertBudka、英国MartinZeidler、MRBradley教授等专程来到北京,由中国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具体承办的Creutzfeldt-Jakob病(CJD)监测讲习班,旨在我国尽快成立国家CJD监测中心,同世界发达国家与世界卫生组织取得紧密联系,共同努力尽快发现CJD的危险因素与致病因子,为减少和预防CJD的发生与扩延做出自己的贡献.会议期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CJD课题组报告了国人CJD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检测、14-3-3蛋白和动物传递的研究.董小平研究员报告了人朊病毒病的实验室研究,郭玉璞教授对CJD的病理改变做了补充发言.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陕西籍,汉族,已婚。因“进行性反应迟钝,言行异常5月余”于2008年3月收住院。2007年9月患者发热,体温38.5℃,经抗炎、对症治疗1周,体温恢复正常。继而出现耳鸣、呃逆、口齿不清、行走不稳、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言行异常、睡眠增多等症状。2007年10月就诊于西安某三甲医院行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腔梗塞。2007年11月行头颅MRI示:右侧侧脑室腔梗;脑脊液结果:红细胞计数:2/mm3,白细胞计数:40/mm3,淋巴细胞计数:91%,单核细胞计数:8%,浆细胞计数:1%,病毒系列(-)。血清叶酸:2.73ng/ml,血清维生素B12:836.00pg/ml。
简介:目的探讨Neurotrend-7脑组织氧代谢监测仪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在全麻下行开颅术的患者术中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观察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前后和8例动脉瘤夹闭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时脑组织氧分压(PbtO2)、脑组织二氧化碳分压(PbtCO2)、脑组织pH值(pHbt)的变化.结果①1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后,PbtO2、pHbt分别从(16±7)mmHg、6.99±0.12增加到(28±6)mmHg、7.11±0.09(P<0.05),PbtCO2从(59±6)mmHg下降到(46±5)mmHg(P<0.05);②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PbtO2、pHbt分别从(24±6)mmHg、7.12±0.05下降到(13±4)mmHg、7.04±0.06(P<0.05),PbtCO2从(45±6)mmHg升高到(56±4)mmHg(P<0.05).结论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监测手段,能直接动态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以指导治疗.
简介:自1846年Holmes首先描述“麻醉”后,即伴随产生了“麻醉深度”的概念。然而,直到1937年方形成由Guedel提出的经典乙醚麻醉分期。此后半个多世纪,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麻醉”的内涵不断更新,与之相对应的“麻醉深度”的概念亦处于探索和讨论之中。目前,更倾向于将麻醉视为一种状态,包括意识消失、感觉和运动阻滞及降低应激反应。不同麻醉药物旨在达到不同“组分”的要求,因此,全身麻醉经常辅用肌肉松弛药、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等。由于麻醉是多种成分的组合,现有的麻醉监测手段均存在不完善和局限性,尚不足以满足实时、精确、客观监测的要求,至今仍普遍采用临床表现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主要依据。然而,在探索麻醉深度监测方面亦颇有收获,不断地揭示和接近更为客观的监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