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心理社会因素对于颞下颌紊乱病病人的康复迟延常被认为是重要的。本研究中,94位患有慢性颞下颌紊乱病的病人在进入多学科治疗方案前,进行了IMPATH:TMJ*的研究,以确定那种因素最能预测治疗结果。治疗结果以治疗前后颅下颌指数(CMI*)和症状严重指数(SSI*)明显降低来判定。随机将一半病人(n=47)的治疗结果返回到IMPATH:TMJ指标中,分离最能反映预测治疗结果的心理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的指标。再对通过这些人(标准组)鉴定的指标进行显著性分析,以检测其效率。剩余的47人(交叉验证组)进行以上指标的交差证实检验。在标准组,低自我尊重,焦虑感,精神低落及睡眠活动被证实是对治疗结果预测最有用的指标,而每一项都与抑郁有关。对以上4项指标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对治疗的反应有49%的差异,差异非常显著(p<0.0001),47例中,41例(87%)预测治疗结果正确。将以上4项指标用于预测交叉验证组的47例病人,预测效果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1)。47例病人有37例(79%)用这些标准正确预测了治疗结果,对治疗反应的差异为28%。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的心理社会信息对慢性颞下颌紊乱病治疗结果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抑郁症状介导了慢性疼痛病人对治疗的反应。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对一组颞下颌紊乱病(TMD)病人经过劝告、肌肉锻炼和夹板固定保守治疗前及2年后对与TMD病人有关的躯体不适、忧郁和疼痛进行比较。这组TMD病人的头痛和肌肉触诊分值最高,另一组为中、低分值。高分值组23人,他们每周天天头痛或数次头痛;3块以上的肌肉严重触痛。中低分值组28人,较少头痛,每月1-2次或数次;肌肉中度或轻度触痛。病人在治疗前及2年后完成3个问卷(McGill疼痛问卷[rwegian版],躯体不适问卷和SpielbergerStait-TraitAnxietyInventory的实验部分)。结果显示,2组治疗前后在对疼痛的描述,全身肌肉的不适,忧郁都有差异,高分值组显示最高分值。总的来说,中低分值组的治疗结果得到改善,则高分值组无效。
简介:2011年已经过去,《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两家杂志社再次联合举办2011年度中国口腔医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杂志社共从收到选票中根据得票多少评出了最能反映2011年度中国口腔医学的十大新闻事件。
简介:2016年过去了,《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等单位举办的2016年度中国口腔医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编辑部根据选票情况结合专家等综合意见。评出了最能反映2016年度中国口腔医学的十大新闻事件,发布如下。
简介:2016年过去了,《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等单位举办的2016年度中国医学美容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编辑部根据选票情况结合专家等综合意见。评出了最能反映2016年度中国美容医学的十大新闻事件。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结果(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转归因素,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7—2010年间收治的117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变量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种类和数量)和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变量为患者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者受累的间隙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情况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糖尿病存在与否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转归(住院时日和并发症)直接相关。入院时血糖水平是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不同,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简介:目的:了解金山区敬老院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为提高金山区敬老院中老年人口腔保健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和2017年分别对金山区敬老院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进行了监测,对两次调查结果中老年人牙缺失、存留牙以及义齿修复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010年和2017年分别监测年龄60~90岁的敬老院老年人402人和329人。分析发现2017年金山区敬老院老年人牙缺失人数所占的比例(94.22%)和全口牙列缺失人数所占的比例(23.10%)同2010年相比(97.01%和25.37%),略有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与2010年相比,金山区敬老院老年人牙齿存留率由32.02%升高为40.03%,人均存留牙数由8.96颗增长至11.21颗,增加了2.25颗;存留牙数﹥5颗的人数由48.76%升高至61.09%;牙齿修复率由25.64%升至52.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山区敬老院老年人在存留牙和修复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情况仍低于全国老年人的平均水平,有待于加强敬老院口腔卫生保健工作。
简介:目的采用群体、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评估发展为频发性头痛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包括TMD各种症状和体征,同时也评估了头痛及TMD肌肉源性和关节源性体征对该样本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材料方法调查了4255名个体的医疗史和牙科及社会人口统计参数,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这些参数与频发性头痛做相关分析,通过体格及精神健康问卷对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该样本人群中9%报告有频发性头痛。发现咀嚼肌群压痛、既往有咀嚼肌痛病史、耳鸣、颞下颌关节区压痛、睡眠障碍、身心失调、女性等因素在整个样本人群中的危险性比值比(OR)有显著性。肌肉压痛更显示有剂量效应关系。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发展为频发性头痛的危险性低。颞下颌关节区疼痛和弹响史、吸烟、酒精滥用、使用避孕药、经济收入和慢性疾病史均未发现与频发性头痛有显著性相关。主诉有频发性头痛的患者其体格及精神健康分值有显著性降低。有肌肉压痛的个体,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生活质量指标均低下。结论除颞下颌关节压痛之外,肌肉压痛与频发性头痛的发生有显著相关。由于各种共变量都已包含在该模型中,因而该相关性是可靠的。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拔牙窝覆盖可吸收胶原膜12周后的组织愈合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判断该材料的成骨性能。共计10名需拔除上颔第一前磨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微创拔除患牙后单用胶原膜覆盖拔牙窝。12周后二次手术.观测临床指标.种植体植入前取骨用于组织学和显微CT检查。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的平均骨再生有77mm(颊腭向)和4.6mm(近远中向)。垂直方向的平均骨再生有109mm。减影技术测量表明牙槽嵴顶高度平均降低2.1mm(07~43mm)。显微CT和组织学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拔牙窝在术后12周有矿化良好的组织形成.平均新生骨比例为45.87%±12.35%。研究未发现胶原膜有矿化现象。本研究结果证实:拔牙后进行引导骨再生术,术后12周有足够的新骨形成.牙槽嵴尺寸未发生明显改变。屏障膜无矿化现象。
简介:鼻NK/T细胞淋巴瘤多发生于亚洲和拉丁美洲,而西方国家发生率很低,该文旨在研究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与鼻NK/T细胞淋巴瘤发生的关系。2000—2005年间,日本5所、韩国和中国各1所大学医院参与此项研究,试验组88例。对照组305例。对年龄、性别和国家因素调整后。鼻NK/T细胞淋巴瘤的比值比(OR值)为:农场主4.15,农民2.81,杀虫剂使用者4.01,垃圾焚烧场附近居民11.65,先前饮酒者2.95,当前吸烟者0.49。工作期间对杀虫剂采取戴手套、口罩、顺风喷洒防护措施的农民OR值分别为3.30、1.18、2.20,远低于未采取防护措施者。结论:杀虫剂和化学溶剂是鼻NK/T细胞淋巴瘤的病因,生活方式及环境是鼻NK/T细胞淋巴瘤发病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