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实践技能考核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我国现行口腔医学实践技能考评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考官集体评议、排序评分”考评模式,对该评判模式内涵进行解释,并解释实施该评判模式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 标签: 教育考核 评判研究 实践技能 改革
  • 简介:目的:克隆培养SD大鼠皮肤真皮多能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以期为组织工程再生牙齿探寻一种可靠的成体干细胞.方法:采用贴壁细胞培养法和有限稀释法培养出生1d的SD仔鼠掌趾部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分别检测其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并对其进行分子标志分析.结果:培养获得的SD大鼠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其中7株单克隆来源的细胞具有较强的克隆形成能力、较高的细胞群体倍增能力;同时,这部分细胞高表达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CD44和CD90;成骨诱导后可形成矿化结节,成脂诱导后可见细胞内出现脂滴.结论:利用贴壁细胞培养法和有限稀释法培养皮肤真皮成纤维细胞,可获得具有类似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真皮多能干细胞.本实验成功培养并获得了单克隆来源的真皮多能干细胞,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皮肤 真皮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S.mutans)荧光素酶(luc)基因报告株构建方法,拟为探讨抗菌剂对多菌种生物膜中S.mutans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将S.mutansUA159乳酸脱氢酶(ldh)基因及其上游部分约1100000片段克隆至自杀质粒pFW5-luc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质粒.并经酶切和测序证实。采用自然转化的方法,实现重组自杀质粒和S.mutansUA159同源序列的单次交换。结果经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测序分析,筛选出具有报告活性的S.mutansldh-luc基因荧光报告株。结论成功构建了S.mutansldh-luc基因荧光报告株。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荧光素酶 同源重组 ldh—luc荧光报告株
  • 简介:目的:探讨高效的原代成年大鼠下颌骨成骨细胞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4-6周SD成年大鼠处死并取出下颌骨,剪碎,用改良的酶消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细胞,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用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荧光染色和钙结节染色等方法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所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染色和钙结节染色均呈阳性。结论:改良的酶消组织块培养法,可获得大量高纯度的下颌骨成骨细胞,所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和功能。

  • 标签: 下颌骨 成骨细胞 牙槽骨 细胞培养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GM—CSF、IL-4、TNF—α及肿瘤细胞裂解液体外诱导舌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方法:选取10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和6例健康人,抽取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经贴壁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在体外先后加入GM—CSF、IL-4和肿瘤细胞裂解液、TNF—α诱导培养,获得成熟DC,进行形态学观察,以流式细胞术检测DC标志物表达率。实验中设置舌癌组和健康对照组,肿瘤裂解液诱导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9d诱导培养,细胞数量增加,体积增大,相差显微镜、HE染色和扫描显微镜下均见细胞表面树突状突起,呈典型DC形态。舌癌组DC平均获得率9.9%,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P=0.1287)。舌癌组成熟DC标志物CD83表达率为37.19%,共刺激因子CD40、CD80和MHC分子HLA—DR的表达率分别为51.79%、48.43%和65.82%。与健康组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细胞裂解液诱导组较对照组可获得更高的DC获得率和成熟率,分别为P=0.0186和P=0.0473。结论:舌癌患者外周血来源DC前体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可以转变为形态和功能成熟的DC;肿瘤细胞裂解液刺激,有助于提高DC获得率和成熟率。

  • 标签: 舌鳞癌 树突状细胞 肿瘤裂解液 成熟调控
  • 简介:日趋成熟的成体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定向诱导分化和鉴定技术,使牙再生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继牙髓干细胞成功分离培养并用于牙再生研究之后,相继利用牙周膜干细胞、牙囊干细胞、牙乳头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牙再生的种子细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综述从上述种子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等方面阐述牙再生研究中的干细胞技术.

  • 标签: 牙再生 组织工程 干细胞 细胞鉴定
  • 简介:目的:制备针对人釉原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的重组人全长釉原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融合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小鼠体内诱导制备腹水,通过饱和硫酸铵沉淀法和蛋白G亲和层析柱纯化抗体。结果:筛选到3株能稳定分泌抗人釉原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H10G1、H3G1、G5H3。腹水单克隆抗体效价分别为1∶243000、1∶729000、1∶729000,纯化后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81000、1∶243000、1∶729000。3株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分析显示均识别人釉原蛋白45~149位的氨基酸序列。结论:成功制备出针对人釉原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探讨釉原蛋白在牙根发育及牙周再生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釉原蛋白 融合蛋白 单克隆抗体 细胞融合
  • 简介:目的:构建和鉴定靶向E2F-1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方法:体外合成两对互补并编码靶向E2F-1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夹RNA(shorthairpinRNA,shRNA)序列和一个阴性对照组的寡核苷酸,克隆到pLKO.1-PURO-U6(AgeI/EcoRI)质粒载体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将以上质粒分别和包装质粒混合物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病毒颗粒。各组病毒载体转染Tca8113细胞后,运用Real-TimePCR和Western检测三组E2F-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酶切和测序证明,pLKO.1-PURO-U6-E2F-1shRNA序列正确;转染后,各组慢病毒载体中,第一组质粒感染后的Tca8113细胞中E2F-1基因的核酸电泳条带明显减弱,Western检测出E2F-1蛋白的表达降低。结论:靶向E2F-1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并可特异性沉默E2F-1基因的表达,为研究E2F-1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 标签: E2F-1 RNA干扰 口腔鳞癌 慢病毒载体
  • 简介:目的:研究携带RUNX2基因突变位点的人牙囊细胞的分离、鉴定及意义。方法:收集颅骨锁骨发育不良(cleidocranialdysplasia,CCD)患者,鉴定其致病基因RUNX2的突变位点,通过离体培养CCD患者的未萌牙牙囊细胞,检测其携带的基因突变位点,鉴定RUNX2+/m牙囊细胞。结果:全血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患者RUNX2基因第2外显子插入TG突变,该突变型为c.309_310insTG,成功分离培养及鉴定RUNX2+/m牙囊细胞,并发现RUNX2基因突变减少了牙囊细胞中此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成功分离培养携带RUNX2基因突变位点的人牙囊细胞,为进一步研究RUNX2基因在牙囊及牙齿萌出中的作用提供实验模型。

  • 标签: RUNX2基因 牙囊细胞 基因突变
  • 简介:目的:探寻小鼠牙乳头来源MDPC-23细胞自发形成的体外破牙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MDPC-23细胞常规培养6d,利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与RANKL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的破骨细胞相比较;金相显微镜及扫描电镜(SEM)观察牙本质片上细胞形态及吸收陷窝形成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细胞骨架结构;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或)ELISA法检测破牙细胞形成相关蛋白RANKL、RANK、TRAF6以及破牙细胞标志蛋白TRAP、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K)的表达情况。CathepsinK和TRAP蛋白表达的灰度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0、2、4、6d四个时间点RANKL分泌水平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DPC-23细胞常规培养6d可自发形成少量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巨细胞,其形态有别于RAW264.7细胞形成的破骨细胞;自发形成的多核巨细胞仅能在牙本质片上形成少量较浅的吸收陷窝;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自发形成的类破牙细胞具有破牙细胞特征性丝状肌动蛋白环结构;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或)ELISA结果表明,MDPC-23细胞体外常规培养下表达RANK、TRAF6蛋白并自分泌RANKL,第0、2、4、6天RANKL分泌水平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73,P=0.026),第2天RANKL分泌水平较第0天增加(P=0.007);第6天TRAP及CathepsinK蛋白表达上调(tTRAP=5.033,PTRAP=0.0024;tCathepsinK=12.95,PCathepsinK=0.0002)。结论MDPC-23细胞体外常规培养下可自发形成少量吸收能力较弱的TRAP染色阳性的多核巨细胞,具有特征性肌动蛋白环结构,同时能上调破牙细胞特征性蛋白TRAP和CathepsinK表达,自分泌RANKL并表达RANK、TRAF6蛋白,是与成熟破牙细胞形态、结构及蛋白表达相似的类破牙细胞。

  • 标签: 牙根吸收 破牙细胞 MDPC-23细胞 破牙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W83PG0352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和鉴定。方法本实验于2011年7—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建立PG0352突变质粒,在T载体上插入PG0352上游基因、红霉素抗性基因和PG0352下游基因,用电转化的方法将质粒转入牙龈卟啉单胞菌菌细胞中,用含有红霉素的TSB培养基筛选PG0352突变株,并通过PCR、RT—PCR和酶活性检测方法对突变株进行鉴定。结果在含有红霉素的TSB培养基中可见牙龈卟啉单胞菌的菌落,用PCR方法证实在这些菌落中PG0352基因被红霉素抗性基因所替代,且唾液酸酶活性丧失。结论通过电转化的方法可成功获得PG0352基因突变株,为研究PG0352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 标签: 牙龈卟啉单胞菌W83 PG0352 突变株 PCR 酶活性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