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正畸牵引困难的异位尖牙,应用牙种植外科技术结合正畸治疗进行尖牙移植,评价其软组织美学及长期效果.方法对9位患者10例正畸牵引困难的异位尖牙行移植术.其中,男性4名,女性5名;年龄13岁~37岁,平均19.8岁.尖牙埋伏阻生8例,异位萌出2例;上颌7例,下颌3例.术前正畸,调整受植牙区近远中间隙.应用牙种植技术预备受植床,骨引导再生技术修复骨缺损及稳定移植牙.术后正畸排齐牙列.定期随访.临床检查评价牙龈软组织美学、牙及牙周组织状态.影像学检查评价牙根、根周膜及硬骨板状况.结果所有病例随访2年~9年,平均5.1年.牙龈软组织美学评分13.33±0.87.牙周袋深度均小于3mm.牙髓电活力测试正常4例.影像学检杳显示,根周膜间隙正常及硬骨板连续7例,根周间隙模糊2例,牙根替代性吸收1例.结论本研究提示,结合牙种植外科技术和正畸治疗的异位尖牙移植,为正畸牵引困难尖牙提供了美学效果和长期效果良好的治疗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3种人工骨在自体牙移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年龄16~54岁.第一或第二磨牙缺失或残根.口腔内同时有能完整拔出无功能的第三磨牙患者96例,患牙103颗,分A、B、C3组。拔出供牙,体外根管预备充填,拔除患牙,制备受牙区牙槽窝,植入供牙后,根周骨腔分别填塞BAM、Bio—Oss和PerioGlas人工骨,缝合、结扎固定,术后6、12和24个月复查、观察临床效果并记录牙周指数。结果3组牙移植术后6个月因松动A组拔出2颗,B组和c组各拔除1颗:术后1~2年复查A组再拔除3颗,C组拔除1颗;3组其余移植牙各项牙周指数无明显差异.咀嚼功能基本正常。结论3种人工骨用于自体牙移植临床效果接近,2年复查牙周指数无明显差异。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比格犬自体牙移植术后影像学和组织学变化,探究移植牙的牙周组织修复机理.方法选择1只8月龄比格犬,左侧下颌前磨牙区为受体区进行前牙自体牙移植.术后进行X线检查和组织学HE染色,观察移植牙牙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1号移植牙(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位)牙周间隙明显缩小,根尖周可见小范围透射影像,牙颈部有外吸收影像;2号牙(左侧下颌第一前磨牙位)根管内上1/3部分出现牙根内吸收.术后2个月X线片表明移植牙牙周愈合情况良好,1号牙外吸收影像稍增大,2号牙内吸收影像未见扩大.组织学HE染色切片可见根尖部有纤维束形成,但在牙颈部、髓腔和根尖部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结论自体牙移植术后牙周膜愈合较好,但牙齿拔除时要注意减少牙颈部的机械性损伤,移植后牙髓治疗的时机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要素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联合自体骨在拔牙同期自体牙即刻移植中充填牙周骨缺损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行拔牙同期自体牙即刻移植的130例患者,按患者意愿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B和C3组。在移植牙根周骨质缺损区分别填塞不同的移植材料。A组60例采用PRF联合自体骨植入;B组35例单纯植入PRF;C组35例单纯植入自体骨,随访12个月,对术后移植牙松动度和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采用SPSSl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A组成功率为80%.有效率为96.4%;B组成功率为51.4%,有效率为80%;C组成功率为57.1%,有效率为77.1%;经,检验,A组与B组、C组间的成功率、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的成功率、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自体牙移植中植入PRF联合自体骨可促进牙周成骨.有利于移植牙的稳固。
简介:目的:研究牙种植过程中,收集自体骨即刻移植修复种植体周围小型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选择14例牙种植患者,植入25颗种植体时发生17处骨缺损,其中开窗式骨缺损9处,烦(舌)侧种植体颈部暴露8处。在牙种植窝制备过程中,应用自制的集骨器收集随冷却水流出的骨屑,并将其即刻移植或与Bio—oss混合后移植修复骨缺损。结果:牙种植术后3-6个月,原缺损处局部形态饱满,X线片示种植体与周围牙槽骨形成良好的骨结合,二期手术时见缺损处巳覆盖成熟骨质,移植骨成活良好。结论:应用自制集骨器获得的收集骨修复种植体周围小型骨缺损,方法简单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