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分类分型,初步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缺血性卒中的适应证。方法回顾1998年3月至2006年8月,急诊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患者87例,男63例,女24例,年龄36-80岁,平均58岁;起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为6小时以内;尿激酶以1-1.2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50万U,平均87.5万U。结果把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按闭塞程度分为完全闭塞、狭窄、未见异常三类。完全闭塞55例,狭窄组15例,未见异常组17例。闭塞组中,按责任血管和闭塞部位分,颈内动脉组18例,再通11例,溶通率为61.1%;大脑中动脉组20例,再通14例,溶通率为70%;椎-基底动脉型组12例,再通8例,溶通率为66.7%;双侧颈动脉系统多血管或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明显病变者称为多发型,多发型5例中再通2例,溶通率为40%。神经功能评价:闭塞组35例再通患者中24例改善,占68.6%;闭塞未溶通者22例,5例改善,占22.7%;完全闭塞而由对侧代偿和或侧支循环形成者9例中1例恶化;狭窄组13例改善,2例无变化;未见异常组15例改善,1例无变化,1例恶化。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能够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是治疗完全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心源性栓塞者、椎-基底动脉闭塞及颈内动脉闭塞而由对侧代偿和或侧支循环形成者。
简介:【摘要】目的: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急性脑梗塞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一般采用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因此现研究分析神经介入动脉取栓与静脉溶栓护理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此次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溶栓治疗的
简介:1996-03~1998-03,我院对10例急性下肢动、静脉血栓患者施行了溶栓疗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年龄35~60y。双下肢者2例,中央型血栓4例,外周型血栓4例,混合型血栓2例。10例均为急性发病,平均发病时间为3.5~8.5h。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下肢动脉血栓3例。10例都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有外伤骨折史者7例,有手术史者7例,在其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病者2例(肺癌1例、动脉粥样硬化1例)。深静脉血栓均有患肢疼痛,活动受限,皮肤颜色青紫、淤血,皮温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患肢髌上10cm处较健侧增粗6~8cm,髌下10cm处较健侧增粗4~5cm。动脉血栓患者有皮温低,足背动脉动减弱或消失,患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一共为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巴氏指数数据差异极小,而护理后,观察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加速患者的恢复,保证患者健康,同时还能提高临床满意度,值得推广和使用。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院前溶栓与院内溶栓治疗的时间、血管再通率、心源性休克及1年内生存率。方法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8mg静脉推注,42mg90min内静脉滴入,同时配合普通肝素静脉应用)。结果经统计学处理,A组(院前溶栓组)比B组(院内溶栓组)溶栓时间提前了(150±120)min,血管再通率提高了14.47%,P〈0.05,心源性休克减少了6.63%,P〉0.05,1年内生存率提高了13.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比院内溶栓治疗争取了时间,降低了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提高了血管再通率及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联合运用院前急救和急诊脑动脉内溶栓一体化的救治效果。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急诊救治,治疗组则联合应用院前急救以及急诊介入溶栓一体化治疗。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97.37%、81.58% ,P<0.05;并发症率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5.26%、7.89%,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院前急救以及急诊脑动脉内溶栓一体化,可有效提升救治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身心化护理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后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身心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SAS)及抑郁(SDS)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有2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0.0%;观察组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十分满意12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75.0%,观察组十分满意21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术后患者身心化护理,能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积极的减少急性期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良好的意义,能显著的提升患者满意度,该种护理措施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在穿支动脉梗死溶栓后24小时内动静脉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穿支动脉梗死溶栓后再闭塞的患者分为3组(n=30),A组动脉内予以替罗非班10ug/kg,B组动脉内予以替罗非班5ug/kg,两组患者均续以静脉内持续泵入替罗非班维持24h。C组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在溶栓24h后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溶栓前、再闭塞后、溶栓24h、溶栓7d时NIHSS评分;30d及90dmR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24h后及溶栓7d后三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24h及7d后A组及B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溶栓30d后A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C组(P<0.05),溶栓90d后三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C组(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早期应用于穿支动脉梗死溶栓后再闭塞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讨血液透析患者152例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中,优质护理措施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入组患者152例,均为血液透析患者,且均存在内瘘闭塞,先后顺序分组,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疗效,溶栓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溶栓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溶栓成功率为7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