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区间本院收治100例手术治疗患者,以护理模式不同分组,50例记作对比组(常规护理)、50例记作研究组(护理标识),比较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物品准备、物品管理以及无菌操作等评分均高于对比组(P<0.05);研究组感染、意外伤害以及药物使用错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比组14.00%(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护理标识,能够提升护理风险管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因此,护理标识可作为推荐干预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应用到医院药房管理当中的最终成效。方法:在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对参与实验的药房进行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管理,通过实验前后药师对于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药品配置情况、高危药品的管理效果等内容对此种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实施前的药师药物知识总掌握程度为66.54±7.68分,实施之后则上升为92.51±6.96分,药品管理在实施后两项指标分别上升为99.77%和99.80%,高危药品管理效果中的标识正确率和处方合格率在实施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管理后也有明显上升,以上实验指标经计算均达到P小于0.05标准。结论: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在医院药房管理当中的运用具有明显成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应用到医院药房管理当中的最终成效。方法:在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对参与实验的药房进行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管理,通过实验前后药师对于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药品配置情况、高危药品的管理效果等内容对此种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实施前的药师药物知识总掌握程度为66.54±7.68分,实施之后则上升为92.51±6.96分,药品管理在实施后两项指标分别上升为99.77%和99.80%,高危药品管理效果中的标识正确率和处方合格率在实施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管理后也有明显上升,以上实验指标经计算均达到P小于0.05标准。结论: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在医院药房管理当中的运用具有明显成效。
简介:摘要:目的 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治疗中,加以护理标识予以配合日常护理工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护理效果。方法 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在我院2020.3月-11月间择52例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对其予以不同的护理措施,并对护理满意度、护理纰漏失误以及护患纠纷做详细记录并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后出现纰漏失误情况较少且无护患纠纷现象发生,护理满意度显高。结论 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中,加以护理标识并在日常护理中合理应用,可明显减少护理纰漏失误,继而大幅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护理满意度,保障医院的治疗以及护理质量,提倡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管道标识随着导管种类的增加也日益常见,现探究将其运用于肿瘤胸外科护理安全管理时产生的效果。方法:选取102例来我院胸外科就诊且治疗时间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之内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号的奇偶性作为依据将其等分,参照组对患者施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对患者施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管道标识,对比两组护理差错情况与满意情况。结果:研究组发生连接错误、给药错误、引流计量错误、意外脱管护理差错的概率(6%)低于参照组(28%);研究组患者的满意率(98%)明显高于参照组(82%),以上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道标识具有规避护理风险以及警示作用,将其运用于肿瘤胸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能够明显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使患者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标识在普通外科病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 5—11月在某医院接受治疗的普通外科病区的患者和护理人员 300例为对照组,建立护理标识后,选取 2019年 2—8月同一医院的普通外科病区患者和护理人员 300例为观察组,分析总结两组病区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发生情况、患者和护士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的安全隐患为药物核对错误、患者识别错误、查对执行不力、意外伤害、院内皮肤压疮;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6.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43.3%,观察组远远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患者满意度为 95.0%,护士满意度为 95.3%,对照组中患者满意度为 83.0%,护士满意度为 82.7%,观察组患者和护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护理标识在普通外科病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安全性,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医院药品管理中采用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自2019年1月,医院在药品管理中采取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方法,分别以2018年1~12月、2019年1~12月作为管理前、后两个阶段,管理前并未实施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方法;以参与全程的药房药师39人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择管理前、后用药的患者300例;通过比较相关指标,总结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效果。结果:管理后对药师进行高危药品管理知识考核,总分更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高危药品标识正确率100.00%较管理前86.68%有明显提高,且管理前、后的处方合格率96.33% vs 99.33%数据比较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管理后,患者使用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管理前患者使用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两组数据差异比较显著(P<0.05)。结论:医院药品管理实践中采取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方法,能提高药师对高危药品管理的掌握程度,减少处方差错率与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
简介: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感染标识物的变化,观察有无感染发生,指导术前抗菌药物的应用。方法:将238例行冠心病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19例,观察组在介入检查及治疗时不使用任何抗菌药物,对照组在术前0.5~2h使用头孢唑啉1.0g静脉滴注,对头孢过敏者改用克林霉素0.6g静脉滴注。检测2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48h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浓度和白细胞计数(WBC),观察术后发热、感染发生情况及PCT、WBC升高例数。结果:2组术前与术后PCT和CRP浓度及WBC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48h内发热、感染发生率、PCT和WBC升高例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操作不导致感染标识物的升高,术前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不增加感染发生,严格的无菌操作才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 此次对儿科护理管理进行研究,将岗位动态匹配联合改良风险警示标识实施到患儿护理管理工作中,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 对本院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1日期间儿科收治的80例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甲组实施改良风险警示标识,乙组行岗位动态匹配联合改良风险警示标识,观察并记录两组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结果:在不同的护理管理下,乙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更高,且乙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例(5.00%)比甲组6例(15.00%)显低,统计结果P<0.05 ,组间差异存在。结论:根据以上表述,将岗位动态匹配联合改良风险警示标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中,满意度更高,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建议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