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多年采对类芦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观察及绿化治理实践研究,较系统地掌握了类芦适应恶劣生境生长和特性,从而为类芦这个优良乡土草种在我国南方水蚀荒漠和矿山废弃物地区绿化治理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类芦 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 抗逆性分析探讨
  • 简介:我国是土壤侵蚀最严重国家之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造成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为探求黄土细沟流水动力学特性,从水力学及河流运动力学角度出发,系统研究6种坡度(2°、4°、6°、8°、10°、12°),5种流量(8、16、24、32和40L/min)组合水槽冲刷试验条件下细沟水流水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细沟流平均流速与径流流量呈幂函数关系,坡度对其影响较小,其原因同水流强度与床面形态相互制约有关;黏性底层厚度与坡度、流量均呈现负相关关系;阻力系数与雷诺数无关,说明水流强度增加同时,床面形态发育愈显著,即水流耗散能量增加愈显著,其值在0.16~1.45之间变化。研究结果对细沟水流水动力学探究具有一定理论价值,进而对黄土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修复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细沟流 细沟流速 阻力系数 细沟侵蚀 黄土高原
  • 简介:为了解保水剂施入土壤后对土壤性质影响,促进保水剂在抗旱节水中合理应用。在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对青海“绿宝”公司提供3种剂型保水剂施入土壤后混剂土进行土壤水分常数、密度、pH值、土壤膨胀率和土壤硬度等性能测定。结果表明:保水剂能显著提高土壤中土壤水分常数和土壤孔隙度,但混剂土土壤密度减小;保水剂能明显提高土壤膨胀性能65%-170%;保水剂加入土壤后对土壤pH值影响较小;在土壤大量失水后,保水剂能明显降低土壤坚实度,对照土壤硬度是混剂土硬度5.2—32.9倍。

  • 标签: 保水剂 土壤水分常数 膨胀率 土壤硬度 土壤密度 PH值
  • 简介:龙江特大桥边坡动态监测是龙江特大桥勘察内容之一,监测内容有深孔位移监测、深孔推力监测以及地下水位监测,监测点主要布置在边坡和崩滑区。通过1年多监测,桥位两河岸边坡现状整体稳定,局部有小量位移,深部比浅部稳定,第四系及全风化~强风化岩体稳定性相对较差。

  • 标签: 高速公路 边坡 监测 特性分析
  • 简介: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植物耗水过程与生态需水规律、生态系统与局地气候反馈机制、土壤水分与植被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作用。SVAT模型经过“水桶”模型、生物物理学模型以及生物化学模型3个阶段约半个世纪发展,已由最初单层模型发展到双层模型、多层模型,取得了很大进展。该文总结了SVAT模型主要水热过程参数方案,模型应用研究、比较以及参数方案改进,并提出下垫面不均匀性、模型简化、模型全面性、模型验证和比较等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问题。

  • 标签: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面过程参数化 陆气耦合传输
  • 简介:砒砂岩是一种特殊泥岩、泥沙岩,是黄河中下游粗泥沙主要来源。通过试验,观测了砒砂岩耐水性,测试了砒砂岩抗压强度、颗粒粒径分布、最大干密度等物理性能指标,利用X射线衍射测试了砒砂岩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并通过光学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砒砂岩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砒砂岩力学强度在0.4~2.8MPa之间,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和赤铁矿,氧化物成分为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钙。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砒砂岩结构疏松,孔隙较多,胶结物质主要为碳酸盐和黏土物质。

  • 标签: 砒砂岩 矿物成分 抗蚀性
  • 简介:近20年来,植物固坡在国内外越来越受欢迎。为进一步阐明植被根系对不稳定斜坡加固力学机理,纵观多年来根系固土研究成果,基于根系锚固、加筋理论,从根系形态建成、拉、剪、采伐后根系强度变化及根系中主要成分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等方面进行综述。与素土相比,根土复合体力学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但其内在机理尚不太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为根系理论研究和植被护坡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植被根系 固坡机理 接触形态建成 抗拉强度 抗剪强度 木质素
  • 简介:为深入了解(PAM)与肥料混施作用和效果,确定农业应用技术参数,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分析PAM与尿素混施对土壤蒸发特性影响。结果表明:1)0~10cm浅层混施,在PAM用量0、0.05%和0.1%水平下,12d内尿素4个处理水平(尿素中纯氮占干土质量比0、0.1%、0.2%、0.4%)对蒸发影响无差异,12d后,差异开始逐渐凸显,总体呈现随着尿素施用量增加蒸发量减小规律;在同一尿素水平下,累积蒸发量随着PAM用量增加而减小;2)10~20cm深层混施,在同一PAM水平下,尿素4个处理中,不施尿素对照处理累积蒸发量最大,在同一尿素水平下,累积蒸发量总体呈现随着PAM用量增加而减小趋势;3)深施各处理土壤总蒸发量普遍高于浅施各处理,0~10cm浅层混施,前5d日蒸发量迅速下降,5~25d日蒸发量波动性缓慢下降,25d后日蒸发量趋于稳定;10~20cm深层混施,前10d日蒸发量波动性保持近似水平,12d以后开始逐渐下降,25d以后又趋于稳定;4)PAM和尿素处理,都抑制了土壤蒸发,相对于尿素,PAM对蒸发抑制作用更强。

  • 标签: 聚丙烯酰胺 尿素 混施 土壤 蒸发
  • 简介: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雪浪山复绿边坡A段发生大滑坡为例,研究强风化砂岩夹板岩重塑土在不同含水率和干密度下三轴UU剪切强度特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边坡复绿工程。结果表明:含水率从15%增加到25%时,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含水率增加显著减小;当含水率分别为15%和25%时,随着干密度增加,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干密度增加显著增大;但当含水率为20%时,其黏聚力随着干密度增加而减小,内摩擦角不变。

  • 标签: 剪切强度 强风化砂岩夹板岩 重塑土 无锡雪浪山
  • 简介:土壤侵蚀作为山区生态系统退化最主要驱动力,严重干扰着植被发育演替过程,植被则通过采用不同繁殖方式、形态与生理补偿等方式来克服和适应土壤侵蚀造成负面压力,使植物本身对土壤侵蚀环境适应性增强,继而发展成为可抵抗土壤侵蚀植物和群落。凡具有适应土壤侵蚀环境能力,能在土壤侵蚀条件下生存,并能保护改良土壤和具有防止土壤侵蚀作用,具有繁殖更新能力,可维持群落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植物,称之为侵蚀植物。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中不同侵蚀植物进行分类、及其侵蚀学特征与土壤侵蚀环境演变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从土壤侵蚀学观点出发,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先后出现植物和群落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特征及防蚀功能进行系统研究,以更好地发挥植物和植被保持水土与改善环境生态功能。

  • 标签: 土壤侵蚀环境 抗侵蚀植物 水土保持植物 植物抗侵蚀特征
  • 简介:在对2000-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与耕地面积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基础上,引入敏感度分析模型,对2000年以来云南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动态关系进行定量评估,从而揭示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敏感性特征。研究表明,2000-2003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敏感程度小于0,为不敏感状态;2004-2005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敏感程度为0.11,为低度敏感状态;2006-2012年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敏感程度迅速增大到35.68,为高度敏感状态,说明2006年以来粮食产量对耕地变化敏感度很高,耕地面积较小变动会造成粮食产量较大波动。因此,严格区域耕地保护,实行耕地“补占平衡”政策对于保证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 敏感度分析模型 云南省
  • 简介: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气候变化,黄河流域水沙特性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解黄河流域产流和产沙变化过程,通过引入区域径流深和区域输沙模数等参数,根据黄河流域主要水文站1950—2015年以来实测水沙资料,利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和水文量累积曲线法,深入研究黄河流域产流侵蚀过程和空间分布变异特点。结果显示:黄河流域除唐乃亥站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他干流水文站和11条支流水文站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大都以指数形式呈显著减少趋势,表明黄河流域产流产沙能力减弱。黄河上游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深和区域径流深较大,为主要产流区;中游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和区域输沙模数较大,为主要产沙区;下游多年平均区域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均为负值,为水沙主要消耗区。黄河流域水沙异源现象仍然存在,但有减弱趋势。

  • 标签: 产流与侵蚀 径流深 输沙模数 空间分布 黄河流域
  •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2004年5-7月典型晴天净辐射在林冠内垂直分布实测资料分析,研究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中国沙棘林、白桦林和青杨林5种林分类型消光特性。根据BeerLambert方程,结合林分生长季内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对5种林分日内不同时刻消光系数、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典型天日均消光系数和不同林冠深度叶面积指数及其对应消光能力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日均消光系数与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显著,并拟合出相应关系表达式;各林分不同林冠深度叶面积指数累积分布变化曲线均呈“S”型;华北落叶松林和青海云杉林冠2/3以上中上部冠层消光能力明显高于下层。而白桦林和青杨林垂直消光能力各层差异不明显。

  • 标签: 人工林 净辐射 林冠结构 叶面积指数 消光系数
  • 简介:区域土壤侵蚀模型是国家和区域土壤侵蚀调查、水土保持宏观规划支持工具。借鉴国外区域土壤侵蚀模型,以DEM栅格为空间单元,对区域土壤侵蚀单元模型进行定量表达,包括降雨、植被截留、入渗,微地形填洼等,并利用GIS功能完成径流传递和汇集部分计算,建立了区域土壤侵蚀模型。所建立模型在延河流域试运算,结果接近现实,能反映土壤侵蚀时空分布趋势。模型建立可为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 标签: 区域土壤侵蚀模型 算法设计 参数提取
  • 简介:采用萨维诺夫干筛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烟台市黄务镇峰山破坏山体周边7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所有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密度均显著低于灌草丛,其中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小;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孔隙改善作用表现为混交林〉纯林〉灌草丛,0~10cm土层优于10~20cm土层;所有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储水能力和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均高于灌草丛,其中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好。对土壤结构健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壤结构以灌草丛最差,麻栎黑松混交林最好,其他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介于二者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同类破坏山体周边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

  • 标签: 植被恢复 土壤结构特征 健康评价 破坏山体 烟台市黄务镇
  • 简介:采用CIRAS-2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2年生柿树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等光合生理参数光响应过程,探讨柿树光合光响应特性对土壤水分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柿树光合生理参数影响显著,随着土壤水分降低,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先升后降,光补偿点先降后升,光饱和点呈下降趋势;维持柿树高光合作用和高水分利用效率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8.8%~76.7%,适宜光照强度为800~2000μmol/(m2·s);柿树对强光利用能力较强,而对弱光利用效率较低;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8.8%时,柿树光合作用主要受气孔限制,而土壤相对含水量降低到25.5%时,柿树光合作用转变为非气孔限制,通过对气孔、非气孔因素判定,可知柿树是一种抗旱性非常强植物。研究结果可为柿树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柿树 土壤水分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气孔限制
  • 简介:针对福建连江东南沿海丘陵山地适生树种稀少现状,开展对台湾相思引种造林调查。连江黄岐半岛现有林保存情况说明,台湾相思在沿海丘陵山地引种保存率高、生长快、适应性强,能“台风”、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是沿海丘陵贫瘠山地较为理想水土保持树种。

  • 标签: 黄岐半岛 相思树引种 水土保持 探讨
  • 简介: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是土壤侵蚀学科前沿领域和水土保持规划有效手段.述评了我国在坡面预报模型和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模型和全国水土流失宏观趋势预测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国水蚀预报模型研究面临挑战与任务,指出了我国水蚀预报模型近期研究重点.

  • 标签: 水蚀 预报模型 产沙模型 土壤侵蚀模型 水土保持规划 坡面
  • 简介:针对苏北花岗片麻岩地区水土流失自然状况,建立了6种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364次降雨径流与土壤流失量相关分析,得出适合本地区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简便算式,确定了USLE模型中其他诸因子取值。运用USLE模型计算土壤侵蚀量与实测值进行偏差分析,结果表明,准确率达90%以上。该项研究为本地区水土流失预报与监测提供了科学简便方法,其研究成果为本地区或同类型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江苏北部 花岗片麻岩区 土壤侵蚀 USLE模型 试验研究
  • 简介:主要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发展进行回顾,比较各模型特点,对模型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模型发展趋势。

  • 标签: 净初级生产力 移植性 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