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7 个结果
  • 简介:人口、粮食、贫困、环境四大问题之间,人口对其他三个问题都有压力。粮食与环境之间存在激烈相互冲突,如何在不破坏环境情况下将粮食产量最大化是重要课题。贫困却使得人口增长,而粮食缺乏加剧了这一过程。对于贫困—人口—粮食—环境体系而言,解决人口问题是最主要方法。

  • 标签: 关系体系 人口 粮食 贫困 环境
  • 简介:类芦是我国南方快速绿化水蚀荒漠化地区优良草种。对类芦根蔸土壤中VA菌根真菌调查表明,栽植类芦后,土壤中VA菌根真菌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与类芦根系形成一种协调共生体系,极显著地促进了类芦生长。新栽植类芦时,可在基肥中增施少量VA菌根土与磷肥,以促进土壤中VA菌根菌快速繁衍。

  • 标签: 类芦 VA菌根 关系分析
  • 简介: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土地承载能力和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人粮关系角度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以我国农业和人口大省河北省为例,对河北省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计算,并以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为指标,以县级行政地区为单元划分了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等级。结果表明,河北省68.71%县域为粮食盈余区,17.01%县域为人粮平衡区,其余14.28%县域为粮食超载区。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具有代表性县域单元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策。

  • 标签: 人粮关系 土地资源 承载力 河北省
  • 简介:鄂尔多斯高原是一个极端受损生态系统,为避免其再度恶化,需采取紧迫措施。利用典型对应分析(CCA)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乌海市为例,用景观指数对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海市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有着极其紧密联系,地貌、土壤这类环境因子对植被分布影响要大于海拔、坡度这类大尺度环境因素;因此,用GIS结合CCA对植被与环境关系研究是有效,对采取更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系统有所帮助。

  • 标签: 典范对应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分布 环境因子 乌海
  • 简介:水土保持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以及生产建设各行业,任务艰巨、关系复杂。做好其顶层设计十分重要。水土保持顶层设计就是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指导下,构建自上而下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并通过不断协调各种关系和调整实施方案,最终达到既定长远性、战略性总体目标和任务。2015年国务院以国函〔2015〕160号文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明确水土保持目标和任务。据此,针对水土保持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审视水土保持区域、部门、行业特点,科学分析中央与地方、部门与行业、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经济与生态、保护与利用等各种重要关系,提出水土保持落实顶层设计,分级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对策与建议,重点是建立相关部门协作协调合作机制,健全我国水土保持规划体系,落实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与任务,完善和拓展投入机制。

  • 标签: 水土保持 顶层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
  • 简介:地球上受冻融作用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70%,在我国,受冻融作用面积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98%。冻融作用对土壤水分、密度、有机质和土壤机械组成等因素都有不同程度影响。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冻融作用与土壤水分关系。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使土壤水分由土水势高下部向土水势低上部迁移,增加了土壤冻结层含水量;土壤水分迁移使得下部未冻结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其降低程度受下部土壤含水量和浅层地下水埋深影响;冻结过程中土壤水分迁移导致土壤膨胀变形,而土壤膨胀变形是发生土壤冻融侵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防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土壤水分 冻融侵蚀 冻融作用 东北黑土区
  • 简介:分析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气候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黄土高原局域气候变化时空差异性及其与植被恢复相关性,旨在探讨区域气候是否会对植被覆盖变化做出响应。使用GIS和统计学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区1981年以来气象数据和2000—2013年MODIS/NDVI数据,使用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分析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线性相关性,分析植被恢复和区域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气温上升,而其他气候要素无显著变化;退耕还林以后表现为降水增加、气温不再升高、风速降低、湿度减小。2)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最高气温变化率、最小相对湿度变化率空间特征表现为条带状,且与夏季NDVI变化率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3)植被NDVI与1—4月份最低气温正相关性显著,与7月份最高气温负相关性显著,与5—9月份风速负相关性显著,与5月和7月相对湿度正相关性显著。4)南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大风速负相关性显著,中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小相对湿度正相关性显著,还与春、秋季平均最小相对湿度正相关性显著。总之,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但是植被覆盖变化也是局地气候变化1个因素,在温度、风速和湿度方面表现比较明显。

  • 标签: 退耕还林/还草 植被恢复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
  • 简介:应辩证地分析小水电与水土流失关系,只要严格把好小水电水土保持设计、审查、监督管理及验收关,小水电开发和水土保持两者就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标签: 小水电建设 水土流失 辩证关系
  • 简介:为揭示土壤侵蚀最为剧烈水蚀风蚀交错区下垫面景观格局变化对流域降雨产流、侵蚀产沙影响程度,以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西柳沟为研究对象,根据LandsatTM影像数据和流域长系列水沙实测数据资料,借助GIS和Fragstats平台,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探讨景观指数与径流输沙关系。结果表明:1)流域优势景观类型为草地,从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率来分析,1985—2010年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稳定性最高,其次为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耕地转化最为剧烈,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2)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年际差异显著;同年输沙量相比,径流量减小趋势变化更为明显;径流泥沙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67。3)景观指数与径流量、泥沙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其中径流量与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聚集度指标和蔓延度指数均呈负相关,而与景观形态指数、景观分割度呈正相关;而泥沙仅与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标和斑块结合度成负相关,与其他景观指数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以及聚集度指数提高,流域降雨入渗量明显增加,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因此,提高流域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以及聚集度指数可以增强水蚀风蚀交错区内流域蓄水保土功能及生态优化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水蚀风蚀交错区 景观格局 径流量 输沙量 西柳沟流域
  • 简介:对汀江流域长汀段1972-2014年共43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汀江长汀段降雨量主要集中在3-6和8月间,径流和输沙量也集中在这段时间,反映了该流域水沙年内分配一致性特点;汀江长汀段径流和输沙量都有显著上升和下降波动,突变年份并不完全一致,相同是在2000年后,径流和输沙都有明显下降趋势;对水土流失治理前后期年均水沙变化及相同降水条件下水土流失治理前后期水沙变化分析表明,水土保持对流域水沙影响较大,做好水土保持可以减少输沙量。

  • 标签: 水土流失治理 水沙变化 长汀
  • 简介:依据福建省天然阔叶林主要分布区林分标准地资料,对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树高与胸径、枝下高与胸径、冠幅与胸径、树高与枝下高、冠幅与树高间内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揭示了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几个测树因子生长规律,为天然阔叶林经营、林地生产力评价、森林收获预估等提供依据.

  • 标签: 天然阔叶林 建群树种 测树因子相关关系
  • 简介:为研究培肥措施对红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以及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性关系,通过长期定位实验,选取不同施肥措施(未培肥CK、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和粪肥AM)下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揭示3种施肥措施下不同层次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施肥措施均可以提高土壤表层(0-25cm)有机碳质量分数(尤其是颗粒有机碳),其中AM效果最显著,NPKS次之。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不同层次团聚体稳定性顺序为AM〉NPKS〉NPK〉CK。与CK相比,AM处理对表下层(5-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提高效果最显著。回归分析表明,颗粒有机碳(POC)与湿筛法平均质量直径以及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预湿润震荡(WS)3种处理平均质量直径相关性最好(R^2=0.79、0.80、0.66、0.81),说明相对于其他组分,颗粒有机碳更有利于降低消散作用以及抵抗机械破碎进而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是间接评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良好指标。

  • 标签: 培肥措施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平均重量直径 团聚体稳定性 总有机碳
  • 简介:通过研究金安桥水电站废弃渣场种子库和周边群落种子库以及渣场地面和周边群落地面植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周边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面植物物种丰富度大于渣场,从地面与种子库物种组成分析得出,渣场植被恢复正处于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渡阶段;②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30,33)及数量(186,1962),渣场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10,12)及数量(35,1784);③由于植物种子寿命短,加之土壤环境差,导致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相似度(0.09)和渣场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相似度(0)差异性大。

  • 标签: 水电站 土壤种子库 地面植被 组成
  • 简介:为定量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对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作用,在侵蚀强烈水蚀风蚀交错带选择典型冲沟,分别在沟岸地(邻近沟缘沟间地部分)距冲沟沟缘20、100、200、300、400、500、600cm处布设中子管,研究沟岸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距沟缘500cm范围内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作用客观存在;对距沟缘不同距离0~3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研究表明:降雨发生时,不同距离各点储水增量并无显著差异,但距沟缘20cm处土壤水分损失最快,而500cm土壤水分损失最慢,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通过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客观事实。沟岸地土壤储水量与距沟缘距离幂函数关系的确定为定量化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程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 标签: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环境旱化 沟壁 土壤蒸发
  • 简介:为正确理解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区域分异驱动力机制,改善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借用植被数量排序方法,对黄土高原中部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区域分异与驱动力关系进行多元定量分析,认为:泾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存在明显区域分异现象,地形坡度、降水、人口密度、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河网密度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区域差异主要因子。地形坡度与林地、灌丛地分布呈正相关,与居住、工矿用地分布呈负相关;降水与林地分布呈正相关;人口密度与耕地、居住工矿用地分布呈正相关;农业机械化程度与耕地、灌丛分布呈负相关。进而定量诊断出各种驱动力因子对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区域分异贡献大小。

  • 标签: 土地利用格局 区域分异 驱动因子 DCCA排序 黄土高原
  • 简介:为探寻温带地区山地植物N素保存策略,找出影响植物N素回收率环境因子,以便了解植物保持所吸收养分机制,以小浪底库区山地为例,研究该区域3种生活型21种典型植物成熟绿叶中N素含量、枯叶中N素含量以及N素回收效率(NRE)。结果表明:植物成熟绿叶中N素含量和枯叶中N素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所测定21种植物NRE在17,4%~50.1%之间,平均值为28-8%,多数种回收效率低于40%。测定21种植物都属于N素回收不完全植物。不同生活型植物其回收效率有显著差异,一般表现为草本〉灌木〉乔木。植物叶片N素含量与土壤有机质,上壤N素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NRE与土壤有机质、土壤N素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在研究区不利土壤条件,可以导致植物NRE提高,植物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NRE等途径来应对环境胁迫。

  • 标签: 植物叶片N素 生活型 N素回收效率 环境胁迫 低山丘陵区
  • 简介:以元谋县干热河谷为调查对象,对99条冲沟进行了样方调查,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分析冲沟各指标间及其与植被盖度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从总体还是局部来看,沟长和沟宽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体、沙地村、金雷村和苴林村关系数分别为0.591、0.551、0.548和0.579;沟深与沟底坡度也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66、0.633、0.448和0.758;其他指标均呈现总体与局部不一致现象;(2)在沟长小于60m范围内,沟宽有随着沟长增加而增加趋势;在沟底坡度0~80°范围内,沟深有随着沟底坡度增大而增加趋势;(3)海拔和沟底坡度与植被盖度关系数分别为0.481、-0.526,相关性显著,植被盖度大地方都出现在海拔高或者沟底坡度低地方。本研究将为该区植被恢复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元谋干热河谷 沟底坡度 海拔 植被盖度 相关分析
  • 简介:利用2009~2013年相关数据,在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并结合耦合度阶段与协调度类型划分标准对两者间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从综合指数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波动较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比较平稳,且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小于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增幅;从耦合度看,云南出现由农村生态环境滞后向城市生态环境滞后转变,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耦合度经历了从磨合阶段到高水平耦合阶段变化,两系统间发展方向越趋有序,关系越趋稳定;从协调度看,云南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度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低度协调转变为中度协调并最终呈现良好协调发展态势。

  • 标签: 城市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云南省
  • 简介: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旱冬瓜林、人工生态林、桉树林、果园、耕地和云南松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及理化性质进行实验分析,探索不同利用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旱冬瓜林最高,云南松林最低,且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氨态氮、含水量与酶活性相关性较好。细菌和微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可将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衡量当地土壤肥力状况综合指标。

  • 标签: 滇西北 不同利用类型 酶活性 理化性质 微生物
  • 简介:以福建省西部武平县中山镇为例,运用RS和GIS等相关技术软件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经营管理措施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获取当地水土流失斑强度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当地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特征除了与当地植被覆盖度有关,更与植被后期管理经营密切相关;在一些高植被覆盖度地区如马尾松林地、水源涵养林地等区域,由于经营管理不当也分布相当程度水土流失。

  • 标签: 水土流失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覆盖因子 植被管理因子 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