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无意识问题,是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事实上,大量的司法实践证明,作为意识的补充和辅助成分,无意识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对犯罪行为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这里所指的"无意识",是指未被清晰意识到的意识活动,它是人脑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往往以不为个体觉察到的方式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无意识犯罪动机,是指在犯罪行为进行过程中或进行后一段时间内,犯罪主体未曾或未能清楚地意识到的犯罪动机.一般说来,故意犯罪都有明显的犯罪动机(过失犯罪除外),犯罪者清楚地了解是什么促使他犯罪,他要满足何种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尽管个人在进行犯罪活动时,作为活动动机的对象总是这样那样地被感知或被想像着,也是被意识到的,但作为动机及其产生过程、原因或可能导致的结果,却并非总是清晰地被意识到的.未被意识到的动机仍可在活动中通过与活动目的一起达到对行为的调节.因此,无意识的犯罪动机,并不是指没有犯罪动机,而是指由于某种原因,犯罪者本人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或模糊难辨的,推动他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成因.根据诱发原因的不同,无意识犯罪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简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大多生活在山区的林业职工目前的思想状况如何,有哪些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需要打破,有哪些新情况需要研究,有哪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破除畏缩保守思想,树立敢闯敢干精神。林业职工尤其是基层职工,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一些职工子女毕业后,就回林场等着领导安排工作,有的待业了几年也不愿走出去寻找工作。热爱林业、留恋林场无可非议,但如果林场没有适合的工作,与其坐着白白浪费青春,不如走出去闯一闯,把对林场的热爱之情化为一种追求上进的动力,以回报林场的养育之恩。破除局部利己思想,树立全局意识。一些同志私心严重,说话做事仅从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法,从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等方面,对南京高校部分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总结。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但在实践中的环境行为表现却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第二,非环境类专业学生与环境类专业学生在环境知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意识等方面的表现虽有一定差异,但差距较小;第三,大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要高,态度更为积极;第四,当代大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来自于电视、学校教育和互联网等。对此,笔者提出相应的建议:一要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的功能,广泛开展社会性环境教育;二要努力推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制度化,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平衡发展;三要建立环境道德行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引导青年学生的行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简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着手。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简易的地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