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蝉在杨、柳和槐树上常见。不见其影,先闻其声。发声的是雄蝉,雌蝉是听众。有人认为它在悲泣,有人认为它在鸣不平,有人认为它在叽叽歪歪,其实,它是在唱山歌求偶呢。如果没有蝉声,夏天都要变成无声电影了。

  • 标签: 雄蝉 发声 求偶
  • 简介:树,蓬蓬勃勃,是美丽大自然的组成者。树是故乡的标记。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云:“绿树村边合”,意思是郁郁葱葱的树在村子里的四周相连成环。有了树,村庄才有灵气。有了树,才有鸟的鸣唱;有了树,才有四季各异的美景;有了树,才有说不完的故事。

  • 标签: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爱树说》
  • 简介:<正>翻开《欧阳智花鸟画选集》,就像在读一首——大自然的;仿佛重温童年的梦——绿色的梦。丛林、野花、溪流、幽谷、山雀、松鼠、黄鹂、翠鸟……这一切对于我是那么熟悉而又新鲜。许多境界似乎经历过、想象过或正在追寻。透过画面我更体察到了作者那复杂、细腻的感情,从回忆中听到了画外的心声。往事如烟,不!如烟的只是没有掀起过感情波澜的时刻。往事像浓墨重彩的画,特别是留在

  • 标签: 画家 中国画 映山红 松鼠 绿色食品茶 生态道德
  • 简介:在苍苍茫茫、涛声如浪的百里林海里,我走近你;在栉风沐雨、披霜戴雪的站卡上,我走近你.于是,我目睹了你迷人的风采,了解了你的内心世界,激情澎湃的千言万语啊!禁不住飞出我炽热的胸膛……

  • 标签: 想说
  • 简介:10月,促进北京绿色木材采购与利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两年前相关议题的会议就已经召开,可遗憾的是,两年过去了,民间的行动加大马力,但顶层设计却仍然"按兵不动"。只关注终端产品,却未涉及源头。这是我国当前的绿色采购政策的"通病"。现有的木制品政府采购政策只注重节能和对人体是否有害。

  • 标签: 森林认证 政府采购政策 顶层设计 绿色采购 木制品 非法采伐
  • 简介:<正>著名意大利女裤品牌梦雅黛代表着一个品牌家族,一个时尚帝国,它的设计风格鲜明,是独特美感极强的先锋艺术的象征。梦雅黛创建于1993年,推出后极受时尚名流所忠爱。十几年来,它不断汲取国际时尚潮流,以高科技含量的新面料融合各种不同工艺,塑造出东方女性优雅的魅力曲线,现在已发展成当今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 标签: 先锋艺术 东方女性 顾客群体 识别体系 流行趋势 服装市场
  • 简介:周凯,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出任襄阳太守。在任职期间,曾著《劝襄民种桑》三篇,备述种桑养蚕之利。周氏这种念切民瘼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为今日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发挥山区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其《劝襄民种桑》的主要内容如下:①坐失种桑之利,乃为人民生活贫困之根源;②力排异说,极言襄阳宜于种桑;③种桑关系着襄民安居乐业。

  • 标签: 周凯 劝襄民种桑说 多种经营
  • 简介:为正确传承中华文化,本文对《全唐诗》收录的萧颖士《江有枫》进行了辨析,确认其中的“息”字系“愬”字之误,“英”为“瑛”之误,“幕”系“幂”之误,“鸟”为“乌”之误,它们均属后人传抄或刊刻中出现的错误。“槭”应读作“sè”或“shè”正字应作“欇”或“色”,“槭”是作者据当地方音“sè”或“shè”误写,或“槭”、“欇”为通假字。字书、辞书认为该诗中的“槭”读作“zú”、“cù”或“qī”,皆误。

  • 标签: 全唐诗 《江有枫》 错别字
  • 简介:2010年我在墨尔本访学时受邀到老朋友贝安德教授和劳若博士家中做客,其间受赠他们二位的新作《理解环境哲学》(AndrewBrennanphy.Durham,UK:AcumenPublishing,2010)。这本书是英国Acumen出版社策划的“理解现代思想运动”丛书中的一本。由于该丛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启蒙运动以来各种哲学和历史领域内重要的学派、运动和传统的导论,其目标读者主要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首次接触这些学科的读者,因而《理解环境哲学》一书的体例并不庞大,且框架清晰,逻辑紧密,语言及写作风格颇为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标签: 环境哲学 钥匙 启蒙运动 目标读者 2010年
  • 简介: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产生了巨大作用,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竹文化"。在历代诗词书画中,竹子是绝妙的题材,是人格模拟的特别对象。本文以辉朝茂教授的《咏竹》为主题,论述竹子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为中国竹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竹子 竹文化 竹诗词 审美价值
  • 简介:陶渊明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在时局动荡之际选择了归隐,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大自然,把田园自然风光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陶渊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思想,其中以《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记(并)》最具特色.他所建构的桃花源社会,体现了其“质性自然”之内涵,表达了人生具有“自然”的天性.陶渊明“质性自然”含有“真”与“朴”二重性,反映了他寻求真、朴的自然观.陶渊明在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影响下,用“委运顺化”思想实行自然无为之道,因而选择回归山林与躬耕田园以顺应其本性.陶渊明用自然景色表达他的自然心境,将“渔人”形象与自然相结合,体现了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说明其向往桃源的生活.陶渊明用“渔人忘路而入桃花源”来说明“忘”的境界,“忘路”意味着摒弃世俗争竞,乃至于功利思辨.因此,他所构筑的桃花源成了一个融自然美、人情美、身心美于一体的生态体系,体现了“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新”自然境界,表达了陶渊明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新”自然境界是对现实生活和感性经验的超越,实现了心境与自然相统一,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境界.

  • 标签: 陶渊明 《桃花源记(并诗)》 自然境界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