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台湾学者杜松柏先生编著的《禅门开悟二百首》,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披阅一过,只觉篇什琳琅,词美义胜。今按下书中其他部分不表,单单拈出禅来侃一通。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这种中国化从内容来说,主要体现在宗教哲学方面,而用中国格律诗

  • 标签: 禅诗 开悟诗 义胜 宗教哲学 古典诗歌 诗禅
  • 简介:福州《盘》是福州民俗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它类似于其他地区的山歌对唱,是一种非常有趣而且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它具有自然和谐的民间艺术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是土生土长的朗诵诗歌,是吟诵体的"顺口溜"。《盘》还是旧时福州青年男女一种有趣的社交活动,他们用歌来自我介绍,赞美生活,倾吐衷情。《盘》中所唱的歌词,虽然未经文人墨客的推敲修饰,但却能表现出纯真坦率、缠绵朴实的感情,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盘"在福州话里有互相对答含意,故福州人把这种诗歌对唱的形式称之为《盘》。

  • 标签: 福州方言 民俗文化 乡土气息 艺术语言 文艺形式 自然和谐
  • 简介:意象写诗如果只追求用语表面的华丽新异,内容空洞乃至虚伪,就流入所谓"玩弄词藻"的恶习。这是前面已提到的汉代辞赋和六朝一些诗文让人诟病的原因。例如上引左思《三都赋序》批评的张衡(78—139)的《西京赋》,写西京上林苑里"木则枞栝椶柟,梓棫楩枫,嘉卉灌丛,蔚若邓林"云云,昆明池"中则有鼋鼍巨鳖,鳣鲤鲖,鲔鲵鲿鲨,修额短项,大口折鼻,诡类殊种;鸟则鹔鸹鸨,鹅鸿"云云,罗列奇文异字,如抄写字书,缺乏内涵,更谈不到"诗意"了。这样,

  • 标签: 《西京赋》 诗语 《三都赋序》 汉代辞赋 昆明池 华丽
  • 简介:杜甫集前人之大成,开后代之新派,这是自宋代以来诗论者较为普遍的看法。杜甫一生横跨盛、中唐,处于唐朝国运由盛而衰转折的关捩,处于唐诗,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两种审美范型转折的关捩。杜既具有盛唐诗歌“雄浑悲壮”之美,也表现出镜刻健峭的特点,开启了宋诗新风。对于杜表现出有异于盛唐气象的风格特征,历代论者多称之为“变调”。考察杜批评史上“变调”的流变,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杜,理解诗学史上的唐宋之争,都不无参考意义。

  • 标签: 杜甫 诗歌 变调
  • 简介: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何以语忌直,《杂记》:“语何以忌直,缘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 标签: "诗贵直率" 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创作 爱情题材 审美价值
  • 简介:<正>"口语"这个概念在汉语诗歌的语境中头一次富于尊严感和挑战性的被提出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风起云涌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中。此前,外在勉强具备这一征候(内在追求也许南辕北辙)的作品,要么被当作"百花齐放"的最后一朵,要么备受歧视地被当作"历史个案"来对待,因此我从来都拒绝用所谓"白话"、"民歌体"或上溯王梵志的方式来搅这个严肃的局。"口语"是一个现代概念,是现代的一大分支,并非有史以来所有具有口语倾向或口语化诗歌的大杂烩。

  • 标签: 汉语诗歌 王梵志 现代诗 尊严感 内在追求 诗探索
  • 简介: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随即占领燕京大学,邓之诚先生与洪煨莲、陆志韦等诸位先生遭遇缧绁之殃,翌年夏始获释。于囚居141日中,邓先生咏诗105首,如他自己所说,“其辞率直不敢苦吟。……而一时意兴所托,言

  • 标签: 日本侵略军 战争爆发 说诗 燕京大学 苦吟 陆志韦
  • 简介:<正>“”是在文学土壤上产生的,然而,何以以“眼”而提出眼概念,这是受到哲学和绘画理论的影响。孟子尝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章句上》)这里,孟子生动地说明了“眸子”这一局部与“人”这一整体的关系,最早涉及到了以“眼”体现人的精神的问题。我国古代绘画在魏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着重于借签得失的功能转向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在这一变化中,顾恺之的“传神论”有

  • 标签: 诗眼 述评 孟子 说诗 妙悟 句法
  • 简介:在这僻静的高岭间,在那株高大的枫树上,我看见两个很大的黑色鸟巢,用许多枯枝编成的、非常简陋的鸟巢。但是,我知道,那是鸟儿们的家呵。它们住在那里。我看见过,住在这鸟巢里的鸟儿们,都艰苦地找来许多枯枝,全参加了建筑自己的家屋的工作。

  • 标签: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作品
  • 简介:在《“木叶”》一文中.为了论述“木叶”与“树叶”的区别.作者林庚旁征博引.引用诗歌竞达二十处。这些引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文学色彩。可是。教材没有对这些引加以注释.很多学生表示难以理解。为破解此难题.笔者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引试着作点诠释.聊补教材之失。

  • 标签: 《说“木叶”》 引诗 诠释 旁征博引 文学色彩 教材
  • 简介:清代诗坛虽不像唐宋时期那样兴盛,但文人们结社、修禊活动依然频繁,加之经历了明清易代,文人多在诗文中寄思抒怀。这些对于清代文风及诗歌流派的形成都有着深远影响。在清代诸家中,主要的有以下四种。

  • 标签: 清代 诗说 唐宋时期 明清易代 诗歌流派 文人
  • 简介:以招隐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最早大约是署名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这篇骚体小赋用主要的篇幅把隐士们生活的深山老林描写得相当可怕,最后发出呼唤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汉朝的淮南王刘安喜欢养士,门下颇有些曾经隐人山林的人物,于是让他们继续呼朋引类,把尚未出山的都叫出来。秦汉之际天下大乱,隐居的士人中很有些先前的王公大人及其子孙;汉王朝建立后,陆续出来了一些,

  • 标签: 招隐诗 《招隐士》 陆机 文学作品 秦汉之际 淮南王
  • 简介:关于《诗经·国风》作者群体的身份判断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即"民歌"与"非民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非民歌"意见的学者们重新开始了他们对"民歌"的批判。他们通过考察《国风》诗文中所出现的器物、《国风》的文学艺术水平、先秦时代各礼仪场合中贵族赋诗言志等细节问题,认为《国风》应为贵族阶级所创作。"非民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考察来证明其正确性的,但其对于先秦时代历史的认知——如先秦时人的解方式、平民阶层的受教育情况和生活水平等问题——却多有舛误。故此,"非民歌"认定《国风》必定出于贵族阶级手笔的观点仍然是有待商榷的。

  • 标签: 《诗经》 《国风》 非民歌说 平民阶级
  • 简介:素有国之称的中国,诗歌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天,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写好诗,教好诗就要在方法上与时俱进,体现灵活性。应用今四声、今天的语言来写诗;用韵要从宽,切忌生搬硬套;是心声的反映,学、写诗重在明明德,扬魂气;教则从对句入手,循序渐进,然后教学五律、七律,以至赋和楚辞。更为重要的是,教者不光在于述,更要在于作,言传身教,教学相长。

  • 标签: 诗教 今四声 用韵 对句 述而作之
  • 简介:接受一种外来的理论,不管它有多么精确,多么完整,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运用它。全盘肯定,则陷于人云亦云;全盘否定,也是极不明智的愚鲁之举。当我们用莱辛的画异质说来分析中国古典艺术的时候,我们发现放之于西方艺术世界里尽人皆知的准则在我们这里并不完全行得通,或者画异质说和中国传统的画同质表面上看起来有点针锋相对。

  • 标签: 诗画 异质 莱辛 中国古典艺术 客观公正 全盘否定
  • 简介:莱辛的美学名著《拉奥孔》创作于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德国。在书中,莱辛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深刻地揭示了画各自的特殊规律,向当时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主义及其静观人生的画一致提出了挑战,为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确立了新型的艺术理想,不仅在文学界,而且在美学界、艺术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拉奥孔》向死气沉沉的德国思想界注入了一系列清新的气息,不但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今天仍有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拉奥孔 新古典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