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7月以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陆续收治因食用小龙虾而导致横纹肌溶解的病人,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流行病学特征与国外报道的哈夫病高度相似。本文对各国及地区曾发生过的类似食源性疾病进行综述。

  • 标签: 小龙虾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哈夫病 食源性疾病
  • 简介:溶血磷脂可通过磷脂酶A2的催化而获得。酶浓度,钙离子浓度,温度和pH对溶血磷脂转化率都有影响,对溶血磷脂性能的研究表明,溶血磷脂的乳化能力,乳化液在高温和低温下,在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都明显高于普通磷脂,并且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能力。

  • 标签: 溶血磷脂 制备 性能 食品工业 乳化 广谱抗菌作用
  • 简介:溶血性弧菌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自五十年代日本首次发现此菌以来,该菌已引起各国学者高度重视,研究成果甚多,尤其是对其耐盐性及是否分解蔗糖产酸等生物学特性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普遍认为蔗糖与耐盐性不能作为区分该菌与溶藻性弧菌的绝对指标。若仅根据蔗糖阴性挑选可疑菌落,则将漏掉蔗糖阳性的副溶血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溶藻性弧菌 可疑菌落 五十年代 增菌 研究成果
  • 简介:为了检验改进方法的实用性、重复性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先后采取不同海鱼样品严格按照改良方法步骤进行检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样品:采用体表涂抹法,先后从市场采取带鱼样品33份、偏口鱼12份、鲃鱼8份、香支鱼5份、快鱼5份。1.2方法重复性检验:从分离鉴定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中随机抽取30株,用改进方法进行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改良方法 方法重复性 涂抹法 阳性菌株 毒力
  • 简介:为建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的PCR检测方法,选取tl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该引物对14株从国内食品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经传统方法验证)和30株非副溶血性弧菌进行PCR扩增,并用此方法对人工污染食品进行检测.扩增片段表现出极好的特异性,对人工污染的冷冻虾仁、沙丁鱼的检出限为10CFU/g,且与传统方法结果吻合.该方法适宜于食品中副溶血性孤菌的检测.

  • 标签: 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 PCR技术 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目的研究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中毒诊断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1997—2007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和中毒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VP食物中毒有逐年上升趋势;共发生97起,中毒人数2201人,无死亡病例,VP中毒起数和人数分别占同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35.66%和35.51%,罹患率为18.40%;高发时间是第二、三季度(5—10月份);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生熟交叉污染;熟肉制品、水产品为主要中毒食物;潜伏期为7~23h(平均15h),腹部阵发性绞痛为首发症状,继发腹泻、呕吐,小部分中毒者有轻中度发热;菌株血清分型以O3∶K6为主(占66.67%)。结论VP是广州市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必要完善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菌的监测。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特征性分析
  • 简介:目的对两起副溶血性弧菌(VP)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血清学溯源,分析可疑食品和病人样品中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GB/T4789.7—2008方法,对检出的VP做血清分型、溶血素试验;PCR扩增VP直接耐热溶血素基因(tdh)、tdh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毒素调控基因(toxR)。结果通过增加样品中可疑菌落数量的鉴定,两起食物中毒共检出9种VP血清型,主要有O3∶K6型13株,O2∶K28型6株,O1∶K56型2株,其它各1株;两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27株VP有17株tdh基因检测阳性,与溶血试验结果一致。结论增加可疑菌落数鉴定,有助于VP食物中毒的溯源;虽然O3∶K6血清型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但不同样品来源的VP血清型呈现多样性;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等同于溶血试验来鉴定VP致病性。

  • 标签: 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鉴定 溯源
  • 简介:目的分析上海市闵行地区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和食源性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本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规律。方法对2007—2010年临床来源菌株(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以及食源性样品中分离的184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检测。对102株临床来源O3:K6型菌株及41株食源性样品来源株,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和溯源分析。结果在调查的52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引起的有46起(88.5%),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血清型引起的有5起(9.6%)。在散发腹泻病例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3∶KUT菌株分别占60.3%(38/63)、19.0%(12/63)和15.9%(10/63)。41株食源性样品株分属9种O血清群,未见O3∶K6和O4∶K8血清型菌株,而且tdh和trh均为阴性。PFGE聚类分析显示闵行地区食物中毒O3∶K6分离株中存在着遗传关系密切相关的优势流行克隆,散发腹泻患者O3∶K6分离株中存在着与食物中毒优势株相同谱型,而所有食源性样品分离株与临床患者来源株亲缘关系都较远。结论临床和食源性样品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在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和分子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大群遗传关系密切、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闵行地区呈优势流行。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同源性 食源性致病菌
  • 简介:目的了解宁波市小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分布、产毒素特性及耐药性,为防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参照GB/T4789.7-2003用标准血清和PCR进行分型,用PCR测定tdh和砒毒力基因;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7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于9个血清群,分别为0:4群占33.3%(9/27)、0:3群占14.8%(4/27)、0:2群占14.8%(4/27)、0:11群占11.1%(3/27)、0:5群占7.4%(2/27)、0:1群占7.4%(2/27)、0:7群占3.7%(1/27)、0:9群占3.7%(1/27)、0:10群占3.7%(1/27)。27株副溶血性弧菌的tdh与trh小毒力基因均阴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7株副溶血性弧菌对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头孢类药物都有耐药株出现。结论宁波市小水产品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血清分群多样性,药敏结果多重耐药性的特点。

  • 标签: 弧菌 副溶血性 血清分型 毒力 基因 抗药性
  • 简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4789.7—2013)等7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添加剂二丁基羧基甲苯(BHT)》(GB1900—2010)第1号修改单。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 标签: 食品微生物检验 食品安全法 副溶血性弧菌 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告
  • 简介:目的探讨实验室技术能力综合量化分析评价方法。方法利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的3次食品中重金属分析考核结果,比较了z比分数方法、点分数法和组合分数法对考核的综合量化分析结果。结果z比分数法得到的5个考核目标物的满意率分别为78.1%、93.8%、81.2%、90.6%和93.8%;点分数法评价3次考核的满意率分别为75%、71.9%、90.6%;组合分数法评价3次考核各实验室综合表现满意率为81.2%。结论3种不同评价方法各有侧重,适合于不同目的的结果分析。z比分数法适用于单一因素分析能力评价;点分数法适用于一次多个因素分析能力综合性评价;组合分数法适用于实验室历次考核结果综合能力分析。

  • 标签: 食品污染物 重金属 能力评价 Z比分数法 点分数法 组合分数法
  • 简介:综合质量指数法是用无量纲的相对数来表示食品卫生状况的一种统计方法。采用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两参数来进行评价。该法计入了检测结果相对标准值离散程度的差异.解决了采用合格率指标无法反映超标程度的问题。本文应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我市1986至1990年的1759份食品检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拓宽了该法的使用领域。计算

  • 标签: 食品卫生状况 大肠菌群 指数法 食品检验 细菌总数 离散程度
  • 简介:本文综合介绍葡萄籽提取物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葡萄籽提取物的结构、理化性质、测定方法、保健功能、生产工艺以及葡萄籽提取物的研究、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 标签: 葡萄籽提取物 食品配料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