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研究冬油菜收获后及时种植夏茬作物与传统小麦收获后种植下茬作物的差异。从生育时间来看:上茬作物冬油菜比冬小麦早10d收获;下茬作物夏玉米、油葵、食葵比传统夏玉米提早7~14d收获。上茬种植油菜节省下的光热资源,可促进夏茬作物提早成熟,解决夏茬作物光照资源紧张问题,为种植小麦提供较长的适种时间。从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来看:冬油菜—夏玉米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每667m2效益971.71元;其次是冬油菜—食葵种植模式,每667m2效益676.62元。从生态效益来看:冬油菜—油葵、冬油菜—食葵种植模式可提升农业的生态效益,全面提升农田景观效果,可作为观光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
简介:摘要:组织15个油菜品种在陆良县高海拔地区召夸镇进行筛选试验,通过比较各参试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相关指标,筛选出适合本地生产的冬油菜品种。综合分析,南油561、德名油1号、福乐油1号、云油杂15号等品种农艺性状表现优秀、产量水平较高,建议在当地油菜生产中示范推广。
简介:摘要:油菜是青海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经济价值较高,在平安区有一定种植历史。本文结合油菜种植农业气象指标,并结合平安区温度、降水量和光照条件,得出了平安区气候条件比较适宜种植冬油菜,为了确保农民科学种植,降低灾害性天气对油菜的危害,提出了几点油菜高产栽培技术,仅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借鉴。
简介:以2006-2007年度全国冬油菜区试的89份参试品种为材料,运用筛选确定的25对多态性好、带纹清晰的SSR引物对这些品种进行分子标记分析,共获得106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对引物4.2个,多态性比率平均达到77.7%,PIC平均值为0.7991,利用106个多态性片段构建了这些品种的SSR指纹图谱。遗传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95时,89份区试品种完全区分开;同一单位育成的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近,不同地区或单位育成的品种间遗传距离较大,揭示的遗传结构与品种系谱来源相吻合;除了少数品种外,大部分品种都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对不同类型及不同区片的品种(品系)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杂交种的多样性水平要明显高于常规种;长江中游区品种(品系)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长江上游区和长江下游区次之,黄淮区最低。
简介:为了从蛋白质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白菜型冬油菜不同抗寒品种低温逆境及恢复条件下相关蛋白的响应机制,揭示大田生产中冬油菜抵御突发骤变低温伤害的抗寒机理,以超强抗寒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和弱抗寒品种天油2号为材料,在培养箱培养至幼苗五叶期时,模拟北方寒旱区冬油菜返青期倒春寒环境,运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分析其幼苗在低温(4℃)-恢复(20℃)-低温(4℃)-恢复(20℃)过程中存在的蛋白及其差异表达量。研究表明低温胁迫与恢复过程中,有2个蛋白点发生了显著差异的丰度变化,它们分别是半胱氨酸型氧化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定义为1号蛋白)和一种未知蛋白(2号蛋白)。且不同抗寒性品种存在2种不同蛋白的差异表达机制,1号蛋白在抗寒性较弱的天油2号低温胁迫恢复过程中表现出上调-下调-上调的变化趋势,抗寒性较强的陇油7号中此蛋白在第一次低温胁迫后消失,而出现了另外一种未知蛋白(蛋白2),且在低温胁迫恢复过程中也表现出上调-下调-上调的变化趋势,并且表达量高于天油2号中的蛋白1,因此,这种未知蛋白2可能是陇油7号抗寒性强于天油2号的原因之一。
简介:分析低温对叶绿素荧光启动过程与品种抗寒性的影响,筛选建立准确和无伤害的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鉴定指标和方法.在-6℃低温条件下,应用调制荧光仪测定6个具有抗寒性差异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启动过程,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低温对白菜型冬油菜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启动与品种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温下,不同品种间白菜型冬油菜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启动过程中各荧光参数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各荧光参数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叶绿素荧光参数Fs,φPSIIR,NPQ,ETR、Fm'和Fo'可用于白菜型冬油菜幼苗抗寒性准确、无伤害的鉴定指标,其中Fs、φPSIIR、Fm'为最敏感的指标;低温下,白菜型冬油菜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启动越快,品种抗寒性越强;Fs下降并到达稳定状态的时间越短,Fm'降幅越小,φPSIIR越大,品种越抗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