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9年4~10月,在女山湖荷花湖区、大湖面湖区和焦成圩湖区3个断面9个采样点进行采样,对女山湖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其中寡毛类5种,多毛类1种,蛭类2种,水生昆虫7种,软体动物19种。寡毛类中的颤蚓(Tubifexsp.)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sowerbyi),水生昆虫中的前突摇蚊(Procladius)为底栖动物中的代表种类;中华园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纹沼螺(Parafossarulusstritula)和淡水壳菜(Limnopernalacustris)为软体动物代表种类。底栖动物的合计平均密度为517.4个/m2,合计平均生物量为188.2g/m2。在各类群中,软体动物、寡毛类和水生昆虫的生物量位于前三位。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法和生物指数法对女山湖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二者的分析结果稍有差异。所有采样点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在2.25~2.38之间,3个断面采样点的水质都为轻度污染;所有采样点底栖动物的生物指数变化在6.4~7.6之间,大湖面湖区断面采样点的水质清洁,荷花湖区断面和焦成圩湖区断面采样点的水质为轻度污染。
简介:早石炭亚纪冰川性海平面变化及黔桂盆地独特的古地理位置控制着盆地中的地球生物学过程,决定了生烃母质生物的生产力和有机质的保存条件,进而影响了盆地相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通过对广西巴平剖面地球生物相分析,探讨下石炭亚系盆地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结果表明:汤粑沟期早期、旧司期中晚期生境型以Ⅵb(台间深海盆地生境相)为主,盆地中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盆地中水体较深,古氧相为厌氧相,有机质埋藏效率高,形成了下石炭亚系的优质烃源岩。汤粑沟中期生境型为Ⅵb,生产力水平低,古氧相为贫氧相-厌氧相,由于沉积速率过慢,发生了大量的Mn/Fe氧化还原反应,降低了有机质的埋藏效率,仅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早旧司期及上司期生境型为Ⅳ1(范围为风暴浪基面至真光层下界面)、Ⅳ2(范围为真光层下界面至大陆架坡折处),生产力水平低-中,古氧相为准厌氧相-贫氧相,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一般烃源岩。上司期末期-罗苏期生境型主要为Ⅲ2(范围为强光合作用面至风暴浪基面),局部为Ⅳ1,生产力水平中-高,古氧相为常氧相-贫氧相.有机质埋藏效率低.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差烃源岩。
简介:【摘要】铁路车辆标记直接反映着铁路车辆的面貌,它要求正确、清晰、整齐、美观。本文针对公司货车标记涂打有错误、字体不规范、位置偏差大等质量缺陷,通过原因分析、对比,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制作了较为实用的工具或定位装置,解决了上述质量问题,提高了标记涂打的效率与质量。
简介:微生物席是一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的复杂性、发育环境和产物的多样性,对微生物席的属性还存在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意味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因为对一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席”,要获取一个单一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微生物席定义的多重性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一个年轻的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最为重要的是,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微生物席建造物的生长机理和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的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的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中的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中的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的属性和特征所蕴含的微生物席的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一年轻分支学科的现状和进一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简介:用垂直凝胶电泳来研究采自中国的(条斑紫菜×坛紫菜)杂交种、坛紫菜、条斑紫菜、少精紫菜、半叶紫菜的同工酶多态性。然后分析最小可能位点数和观察同位基因数、遗传差异性和采用平均连接聚类法。选取23种酶带中的六个酶(MDH,ME,LDH,GDH,IDH和G-6-PDH)进行分析。最小可能等位基因位点数显示五种紫菜在ME等位基因位点都只有一个。LDH和GDH等位基因位点半叶紫菜和少精紫菜和另外的三种紫菜不同,而在分析MDH时半叶紫菜比较独特。在IDH位点分析时少精紫菜和坛紫菜和其他三种不同,而条斑紫菜和坛紫菜和其他三种不同在G-6-PDH位点不一致。总的来看,最小可能等位基因位点数分析半叶紫菜是最分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分析表明当遗传相似度为0.7550时,五种紫菜中的遗传变异研究受到限制。条斑紫菜和坛紫菜的杂交种非常接近少精紫菜。当遗传相似度达到0.8937时,出乎意料的是条斑紫菜和坛紫菜遗传同一。性很低。条斑紫菜4个株系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仅为0.7428,差异比较大。在所有紫菜中半叶紫菜是最分化的分支,它与最小可能等位基因位点数分析一致。
简介:金衢盆地连片、集中分布有较厚的第四纪古红土。选择汤溪(TX)加积型红土剖面进行了磁学、色度和粒度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上段的表土层和均质红土层磁化率高,磁性矿物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剖面中段的网纹红土层磁化率低,磁性矿物以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如赤铁矿)含量为主;剖面底部的黄色网纹化砾石层磁化率低,磁性矿物以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为主。2)色度指标值(a*、b*、L*)偏高说明东部季风区湿热的气候条件,不同层位的差异说明不同层位具有不同的成土环境。3)粒度组成显示有一定的风成沉积特征,比较一致,以粉砂为主,但不同土壤层之间存在差异。剖面底部黄色网纹化砾石层可能为干冷的早期河流沉积环境;中部网纹红土层反映的是暖湿多水而且干湿交替变化频繁的沉积环境;上部均质红土层则反映了与现代区域气候相似的沉积环境。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和氧气,以压倒优势的状态主导着地球的大气圈。氮气是原生的,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的;相反,氧气是生物通过水的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的,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的能量驱动。氧气,一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的气体,是如何变成大气圈中丰度第2的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的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的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是如何第1次出现的,而且还要知道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一个高浓度的。可以肯定的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的大气圈是缺乏氧气的,而今天的大气圈则为21%的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的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点的大多数事件是高度不肯定的;但是,一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的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上:(1)一个从缺氧的到含氧的大气圈的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的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大约540-850Ma的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一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的盛行图像。随着研究的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的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的水平增加到今天21%,是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的结果而代表了一个复杂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的状况下,更进一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的则是一系列的阶梯式的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的沉积作用周期是相联系的,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大气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