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依据实测的岩石热导率和地温资料计算珠江口盆地76口井的热流值,分析地热场特征。根据放射性元素热产率分析数据计算深部热流和地壳浅部放射性元素富集层的厚度,探讨珠江口盆地地壳热结构及其构造属性。同时,根据MCKENZIE拉张模式计算珠江口盆地内三个拗陷的拉张时间和基底沉降量。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研究 热流 地壳热结构 基底沉降
  • 简介:江口盆地发育在加里东造山运动形成的大型隆起之上。燕山运动的晚期在隆起的东部出现断陷型沉积区和中酸性岩浆活动区。渐新世时期南海海底扩张,该隆起带解体形成了海南-万山隆起带和神狐暗沙-东沙隆起带夹持着北部断陷带的构造格局,在隆起带南面新生了一个南部拗陷带.中新世时期盆地整体沉降,变为海相环境.区域性的褶皱作用形成了许多挤压背斜构造,它们与隆起带边缘发育的生物礁、滩成为良好的油气圈闭构造.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构造特征 演化 油气地质 前第三纪基地
  • 简介:江口盆地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四个主要因素:(1)断面两侧岩层接触关系控制断层横向封闭性;(2)断层活动强度,控制断层纵向封闭性,在区域盖层沉积后和排烃期以后的断层活动强度越大,其纵向封闭能力越差;(3)现代构造应力场影响断层的纵向封闭性。珠江舅地双轴挤压的应力环境对断层封闭有利,其中NE-NEE向断层封闭性优于EW向,而EW向又优于NW-NWW向;(4)断层活动方式,主要影响断层纵向封闭性,亦影响横向封闭性。按封闭性递增顺序为正断层→逆断层→扭断层(离散型→平行型→聚敛型扭断层)。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油气地质 断层封闭性 Allan断面图 构造应力场
  • 简介:江口盆地砂岩油田油井的生产能力均高于我国陆上砂岩油田。对珠江口盆地砂岩油田高产能的原因,重点从储集岩的均质性和底水厚度两个因素做了调查、对比和研究。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砂岩油田 产能 孔隙结构 底水 驱油效率
  • 简介:江口盆地自新生代以来,曾先后受到不同方向张应力的作用,造成了不同时期构造体系的交叉叠合。中中新世以来构造运动强烈,并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对油气的运移与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平凹陷的剧烈断裂和断裂活动始于新世,并在同期沉积了巨厚的文昌组。晚渐新世以后,由于断裂活动非常微弱,在成熟的烃源岩与其上地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油源断层,因而自生自储、近距离运移可能是开平凹陷油气聚集的基本特征。在凹陷内部,因重力滑动和欠压实泥岩共同作用所形成的KP11-1构造带可能是该区最具有油气远景的地区。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开平凹陷 油气聚集条件 断裂活动 断裂构造带 运移
  • 简介:钻井及地震资料证实珠二坳陷是生烃坳陷,始新统文昌组和渐新统恩平组是坳陷内主要烃源岩。盆地模拟结果表明,这两套烃源岩在白云凹隐现今分别处于生成干气和生油的高峰阶段。珠二坳陷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将导致不同凹陷具有不同的油气运聚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该区圈闭类型较多,除了有大、中型背斜构造外,还有大型的地层圈闭。因此,珠二坳陷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珠二坳陷 石油地质特征 文昌组 恩平组 下生上储
  • 简介:通过地震资料的重新处理,结合重力、磁力、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及连井骨架大剖面的对比、层速度分析、野外露头的考察和取样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在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之下大倾角反射层属于海相中生界;研究其凹陷的结构特征和分布,分析其生烃潜力;利用时频分析方法,探讨其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为这一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提出了有利的地区和目标。

  • 标签: 珠江口盆地东部 中生代 凹陷 地质特征 时频分析 油气勘探
  • 简介:对2011—2015年大连新港码头的12批次FCC出口汽油检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CC出口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在92.0~92.8范围,平均值为92.25;15℃密度在732.2~739.8kg/m3范围,平均值为736.43kg/m3,汽油组分较轻;所有批次的FCC出口汽油检验结果都符合出口合同指标要求。另外,FCC出口汽油的硫含量在0.007%~0.018%(质量分数)范围,烯烃含量在30.5%~38.7%(体积分数)范围,与国Ⅳ、国Ⅴ汽油技术指标相比,硫含量、烯烃含量偏高。

  • 标签: 汽油辛烷值 FCC 烯烃含量 大连新港 检验数据 汽油组分
  • 简介:通过对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的初步研究,将其有机包裹体分为6种类型。其中文昌A凹陷主要是气态烃包裹体和含气态烃包裹体,文昌B凹陷则以纯液态烃和含烃三相不混溶包裹体为主,分析了油气运移的温度,计算了油气运移的深度,并推算出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认为珠三坳陷油气大量运移的时期为晚中新世到第四纪,运用有机包裹体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判断了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中烃类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珠海口盆地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研究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 简介:BAES盆地模拟评价系统是大型石油地质应用系统-PRES油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该系统拥有一个6类20多种模型的模型库,通过菜单式模型组装完成评价区埋藏史、热史、成熟史、生烃史和排烃史的历史模拟,从而进行评价区生油条件的定量评价,指出评价区的有利生油气区,确定主要生排烃期和生排烃量。通过BAES盆地模拟评价系统在珠江口盆地各坳陷区的实际应用,可以看出该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一盆地模拟系统的主要特点。

  • 标签: BAES盆地模拟评价系统 珠江口盆地 应用 模型库 油气资源分布
  • 简介:从层序地层学研究入手,将珠江口盆地(东部)21-16.5Ma地层(大致相当于珠江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体系域和16个准层序组。探讨了砂岩储层的物性、非均质性及其分布规律。通过岩心描述、遗迹古生态、测井相及地震相分析,结合本区沉积相演化特点,对按体系域或准层序组划分的7个层开展了沉积相对空演化规律的研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沉积相模式。剖析了不同沉积微相对砂岩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沉积环境对砂岩油田产能及开发效果也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沉积环境研究为制订合理的开发方案建立了良好的地质基础。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砂岩油田 沉积相 研究 应用 层序地层学
  • 简介:江口盆地珠二拗陷南缘存在一条北东向基底隆起带。被北西向断裂错断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和西段为宽阔的基底隆起,新生代沉积小于ikm;中段向东南错位约50km,由三列平行的次一级北东向基底高和两列基底凹陷组成,新生代沉积厚0.3—3km。隆起带普遍缺失下第三系。隆起带由中生代花岗岩及前古生代变质岩和轻度变质的中生代沉积岩所组成。隆起带形成于中生代晚期,早第三纪沉积时屹立于珠江口盆地南缘,成为盆地的天然屏障。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珠二拗陷南缘 封堵 油气远景
  • 简介:珠江组流花生物礁位于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带上,主要由红藻石粘结礁灰岩、珊瑚骨架礁灰岩、礁角砾灰岩和生物屑灰岩组成。可划分为礁核、礁基、礁坪和礁前塌积等亚相和微相类型,属台地边缘丘状生物礁沉积,并以礁核微相的礁灰岩为最有利储层发育,次为礁基和礁坪滩微相的生物屑灰岩。该生物礁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生物骨架孔、原生粒间孔,次为各类溶孔,其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 标签: 流花生物礁 沉积相特征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中新统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
  • 简介:通过岩心观察,从层理构造、生物活动、特殊构造和鲍马序列4个方面分析了浅水区和深水区重力流内部不同的构造特征,并从重力流类型、沉积动力机制和相模式3个方面进行了外部特征的对比,分析了2种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浅水区重力流各种层理发育,生物活动频繁,可见潮汐层理,重力流类型丰富,河流、波浪和潮汐影响显著;而深水区重力流层理单一,生物活动贫乏,鲍马序列明显,重力流类型简单.各种作用微弱,有完整的扇和槽模式。通过对2种重力流成因机制分析,认为深水区重力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坡度,而浅水区重力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沉积物的供给。

  • 标签: 重力流 深水区 浅水区 坡度 沉积物供给 珠江口盆地
  • 简介:江口盆地(西部)早第三纪的古环境变迁与盆地的形成及演化紧密相关,早第三纪盆地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盆地早期拉张,以粗粒沉积物沉积为主,部分地域发育小湖盆,第二阶段,盆地稳定下沉,是富营养性湖泊的鼎盛期,形成优质湖相烃源岩。第三阶段,湖盆萎缩,煤系沼泽发育,形成湖相和煤系两类重要烃源岩,第四阶段,古湖泊消亡,海水漫进,滨浅海砂岩体发育,形成油气勘探的有利目的层。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早第三纪 古环境 油气勘探
  • 简介:地震模拟(SeismicModeling,简称SMOL)储层预测技术,可以直接从地震资料模拟出地层的密度、速度、深度、孔隙度、波阻抗、伽马及砂岩含量等十几种储层物性及岩性参数,提供近20种参数剖面。SMOL的输出结果真实、可靠,与钻井结果吻合。SMOL的主要特点是对地层的分辨能力强,它可以分辨几米厚的薄层,是进行储层预测和储层描述的一套有效方法。应用SMOL预测目的层的深度、厚度、孔隙度、岩性变化及含油情况分析均与钻井一致。

  • 标签: 地震模拟 储层预测技术 珠江口盆地 储层描述 油气地质
  • 简介:对珠江口盆地5口井的海相中新统层序地层分析,发现了10个层序界面及9个最大海侵面,用综合生物地层年表确定了层序界面年代。大多数层序界面时间上可与深海沉积间断及氧同位素曲线正向偏移相对应,气候变冷及冰川型海退是形成层序界面的重要原因,本区占水深曲线与Haq等(1987)的海平面曲线对比表明,古水深的变化在二级周期上受沉降的海平面变化控制。本文探讨了中中新世早中期本区北东向古海流的加强事件及区域储盖组合与海平面相对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据层序地层分析将上、下第三系分界置于珠江组下部大砂岩底附近。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海相中新统 层序地层分析 层序界面 深海沉积间断 氧同位素
  • 简介:本文研究了珠江口盆地HJ15-1-1井文昌组一个海相夹层中的钙质超微化石,据在该层中出现Sphenolithusfurcatolithoides、Ericsoniaformosa、Neococcolithusdobius,而未见有真正的Reticulofenestraumbilicus,认为该超微化石组合的生物地层位置应为中始新统NP15带。

  • 标签: 珠江口盆地中始新统 文昌组 钙质超微化石 NP15带
  • 简介:重新研究了珠江口盆地LF13-2-1井3020-3272.5m井段的孢粉地层学,根据重新鉴定的孢粉资料,3140-3230m井段孢粉组合称栎粉-五边粉组合,可与珠三坳陷WC19-1-3井文昌组一神狐组及北部湾盆地WS1-3-1井流沙港组二段的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中始新世,该井段以下12m厚的安山质凝灰岩,砂泥岩的孢粉组合称栎粉-桤木粉-紫箕孢组合,在南海北部陆架,这一孢粉组合可与WS1-3-1井流沙港组三段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早始新世,建议将含该孢粉组合的这一岩组命名为“陆丰组”。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LF13-2-1井 始新统 孢粉组合 陆丰组 早始新世
  • 简介:开发地震技术是近年来在油藏滚动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一项石油物探综合技术,其特点之一是将三维地震数据体在测井约束下反演成为与油藏实际情况相吻合的三维孔隙度体,并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地解剖油藏内幕,将珠江口盆地惠州油田群180km^2三维地震数据体在40余口钻井约束下反演成三维孔隙度体,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主力油藏进行了精细描述,结合油藏动态设计了5口侧钻井方案用以开发剩余油藏和动用未动用储量,已钻井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吻合,从而有效地指导了该油田群进一步的勘探开发。

  • 标签: 三维地震反演 孔隙度体 可视化 开发地震技术 珠江口盆地 惠州油田群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