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提出“产能-出口”假说,即产能利用率较低(较高)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内销(出口),并由该假说推演出产能过剩企业在出口自我选择上的理论推论,之后利用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产能利用率较低的企业限于内部规模经济较难实现和研发投入不足导致平均生产成本较高,加之较低的盈利能力及经营绩效又带来了较高的资金约束,较难克服出口额外成本而倾向于在国内销售;产能利用率较高的企业由于能够有效克服产能约束和出口额外成本,故倾向于选择出口。这说明产能利用率是企业出口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即“产能一出口”假说适用于中国企业。同时,也表明产能过剩企业限于较高的平均生产成本和资金约束,选择出口的意愿较低。因此,要实现国内“过剩”优势产品的有效输出,就必须在生产成本、资金约束和国内出口成本上三管齐下,促进产能过剩企业的出口自我选择。
简介: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其他东亚、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专业化模式。长期以来,关于亚洲出口增长的源泉一直存在争论。其中,一支文献强调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它们认为这类改革使亚洲国家在制造业中的潜在比较优势得以显现;另一支文献则将亚洲的成功归因于政府干预。首先,本文将中国大陆比较优势的演化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对比;随后,分析了东亚、东南亚国家行业比较优势和资本积累的短期关系。本文发现,国家层面的资本积累和特定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存在很强的关联,两者的关系近似于"倒U形"。中国大陆趋向于在一个比其他经济体的人均资本都低的水平上达到比较优势的顶峰。最后,笔者讨论了本文的发现对于解释有关"亚洲制造业出口,
简介:外资企业能否健康成长,对稳定出口具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外资企业能够免受融资约束之苦,但实际情况如何?本文基于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构建循环结构联立方程模型,探究外资企业融资约束、出口和创新间的关系。针对外资企业的特征,采用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两个指标衡量其所受的融资约束,结果发现:民企所受的银行信贷和商业信贷约束最严重,外企次之,国企最小;从银行信贷指标衡量,外资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和出口、创新三者间存在自我加强的循环效应;从商业信贷指标看,融资约束缓解能促进外资企业的出口和创新,出口能促进商业信贷的缓解,但创新对商业信贷的缓解作用很小。因此,缓解外资企业的融资约束,当务之急是完善不同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制度保证,同时,适度控制外资企业的商业风险。
简介:基于总出口价值分解模型,解读各价值模块的经济含义,并从静态结构、动态变化角度,分析代表性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特征、嵌入GVC的方式及变化。发现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依靠知识科技竞争力优势嵌入GVC上游环节,但金融危机后,随着美国RDV比重逐渐下降和美、德NEI缓慢上升,意味着发达国家嵌入GVC位置处于下降通道;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嵌入GVC下游环节,金融危机后中国VAX比重和NEI逐年下滑,但RDV比重小幅上升,说明中国正逐渐实现出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发展动力上正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替代。进一步地,通过比较双边总贸易和增加值贸易进出口差额,分析了五国参与全球出口贸易特征,构画了五国线性全球价值链模型。
简介:乌兹别克斯坦首届国际果蔬产品博览会7月12日在塔什干举行。该博览会由乌农业产品出口公司负责组织,旨在帮助果蔬产品领域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推介产品,更好地融入乌现有食品出口体系。目前,果蔬产品行业已经成为乌发展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行业之一。乌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明显,所产水果、蔬菜品质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根据不完全统计,乌每年农产品出口已超过50亿美元。按照乌2016年农产品出口计划,全年计划向国际市场出口150万吨果蔬产品,其中包括77.01万吨蔬菜、24.38万吨鲜果、21.89万吨葡萄、24.48万吨瓜类,出口将增长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