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如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努力的大方向,性别和谐也是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更需要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两性关系和谐发展。2016年4月,郑州市推出国内首例“女性公交车”政策,无疑是公共政策的一大创新,然而,此次政策创新却引发争议,民众就此各说纷纭,该政策涉及到女性关怀和全民性别意识建立的问题,是终结还是推广到全国,值得我们深究。本文拟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女性公交车政策创新进行探讨。
简介: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了乡-城和城-城女性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女性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较弱,城-城女性流动人口尤为如此。流动特征、就业特征和人口学特征变量对乡-城和城-城女性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影响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女性流动人口尚未形成明显的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意愿;打算回流者主要是职业声望较低和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乡-城女性流动人口更是如此。这表明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推动农村城镇化”等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尚未明显提升中西部地区女性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政府需要增强女性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引导其合理有序流动,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从而推进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
简介:大多研究发现,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负相关,其中自选择效应和测度问题被视为二者负向关系的主要致因。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女性样本,实证分析了婚前同居和中国女性婚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自选择效应和测度问题在其中作用的相对大小。研究结果显示:总的来说,中国女性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负相关;随着同居在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女性中的蔓延,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的负向关系消失;自选择效应基本主导了中国女性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之间的负向关系;虽然测度问题也推动了中国女性的婚前同居与婚姻稳定性关系的负向变化,但与自选择效应相比,测度问题的影响要小得多。
简介:农村家庭女性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分,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能否促进女性参与就业成为了一个经验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2013)数据并使用倾向值匹配法(PSM)分析了农地转出行为对家庭女性在本地非农时间和外出从业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转出行为将使家庭女性在本地非农时间增加,但对外出从业时间影响不显著.使用多值分层匹配法(SSM)分析发现,农地转出行为在总体上对家庭女性就业时间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异质性,但在农地转出倾向各层级内部,这一影响却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对农地转出行为影响家庭女性就业时间的个体处理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外出工作经历、家庭负担系数、家庭人口个数等特征差异是造成个体处理效应异质性的主要根源.
简介:在构建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2004—2013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通过农户家庭生产要素投入模型分析了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和女性化对家庭生产要素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老龄化和兼业化对土地要素投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女性化则有显著正向影响;老龄化、兼业化和女性化对农业雇工投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老龄化和女性化对农业机械要素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兼业化的负向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老龄化和兼业化对生产资料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女性化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目前来看,老龄化、兼业化和女性化对家庭生产要素投入并不一定造成实质性障碍,不必过于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