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色彩基础作为设计课程的三大基础课之一,体现了色彩的使用在艺术设计各个阶段都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院派建筑则是受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所产生的折衷主义建筑和复古主义建筑,以其独树一帜并颇具艺术性的建筑风格在建筑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学院派建筑相较于一般建筑在色彩应用上更讲究节奏感和协调性,为了充分展现学院派建筑独特的艺术感与审美趣味,以表达建筑设计师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理解的设计思想。关键词色彩建筑自然环境学院派一、设计中的色彩基础什么叫色彩?色彩是如何被感知的?光是感知色彩的条件之一,健康的眼睛是感知色彩的条件之二,缺一不可。详细地说,当物象受光线照射后,其信息通过瞳孔进入视网膜,经过视神经细胞分析,转化为神经冲动,由视神经传达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才产生色彩感觉。色彩本身有着三个基本要素,明度、色相、饱和度,这三个要素构成了色彩的属性和倾向,我们在设计中也会将其作为定色的重要参考标准。视觉的感知作用,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色彩可以通过眼睛来直接影响受众的情绪与情感,也会对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层面的变化与波动,包括想象与回忆等,通过这些影响来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通过对于色彩三要素的调整,产生不同的颜色搭配,在精神层面给予人不同的效果,也是设计师的考量范畴。设计中色调的选择对受众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色调的功能指色彩对视觉与心理的作用。在个人审美方面,色彩则更体现出独有的引导作用。色彩具有十分浓厚的个人特征,可以说每个人喜欢的颜色都多多少少有着一定的差别,这与个人的性格与审美等因素都有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选择往往会被颜色的倾向而左右,人们在做选择时会有意识的向自己偏爱的颜色倾斜。因此设计师所选择的色彩也会对受众产生指引作用,能够运用色彩对人的影响,在展现最佳视觉效果的同时,引导受众与作品发生情感交流。二、艺术下的学院派建筑学院派建筑发展至今愈发成熟,随着新材料与新技术的诞生,新型建筑的结构越来越稳定,因此建筑形式的自由性也大大提高,许多造型奇特的建筑建造完成,为注重形式与艺术感的学院派建筑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学院派建筑注重追求艺术性,在现代设计大环境下,也越来越看重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需要从环境出发,与自然融合。大量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讲究设计服务于自然,真正做到道家所讲的“天人合一”。而在这些建筑设计师中,学院派设计师占了绝大部分。建筑是一个内涵的体系,自古以来建筑就被视为是一种文化象征,其创作更是重视在“意”的层面的表达,将精神层面的“意”,与物理层面的建筑造型构成完整统一的关系,通过造型、材质、色彩之间的呼应,为建筑打上强烈的时代烙印。反复的韵律感,鲜明的造型,富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文理图样,功能性的窗洞,极具形式感的屋顶和出檐,以及视觉中心地带的表现形式构成了建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环境相呼应。三、学院派建筑色彩基于色彩对受众的心理作用,建筑设计师从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色彩的变化表达建筑的特征,进而使受众对不同色调的建筑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以产生对建筑不同的理解和释义。因此,在表现建筑的内容与性质方面,色彩的运用和表现是最为便捷的途径。设计心理学教会我们人所看到的色彩会对受众的心理情绪产生影响。暖色调的建筑立面可以增强人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多变的造型和色彩丰富的建筑立面都可以通过暖色调来缩小建筑与人之间的距离。暖色调相比于城市中常见的灰冷色调更加醒目,在色彩上给人的视觉感受会更独特,从而达成建筑的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统一。通过设计师对色彩的理解和建筑的性质需求不同,对暖色的应用手法也会有不同。使用单一颜色进行色彩搭配,会让建筑形象更加统一完整,鲜明的暖色,使建筑的各部位更突出。对色彩应用的愈发成熟,设计师通过冷暖色调的配合使用,在建筑立面上形成冷暖对比。从人们的审美习惯上来讲,可以在心理上给受众达成一种平衡,进而由建筑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空间。材料作为建筑语言的一种,在其色彩的选择应用上也会对产生一种极佳的诠释。材料的质感是对色彩效果的一种加成,自然材料与工业材料所产生的不同质感,与颜色的巧妙搭配,可以更加突出建筑本身的气质与特性。材料的语言丰富了色彩的语言,增加了建筑色彩的层次。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立面色彩的运用,其根源在于建筑可以使受众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对色彩的适应过程中,人们的心情会根据视觉所感受到的色彩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受众的自身的心理状态在环境色作用影响下的反应也有很大的作用。以白色调为例,白色可以强化建筑的形象和气质,经常被用作办公建筑的立面建设,体现出统一整体的形象。一般来说,建筑立面的造型设计应当要趋于简洁,但在当代建筑设计对于艺术和空间效果的潮流影响之下,建筑设计要在保有造型特征的同时又要有广阔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设计师将色彩的运用与里面构图和装饰达成一种和谐的统一,通过各种组合使建筑立面产生更丰富的层次和多样性。四、结语色彩作为设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手法的使用为建筑设计注入了灵气,以达到更高的审美层次。建筑的造型与色彩的搭配,加上自然光影的效果,是建筑的立面变成一块巨大的画布,建筑的结构如同绘画时的笔触,色彩犹如画家调配出各色的颜料。一座优秀的建筑,就如同一幅美丽的画作,是作者情绪的展现,是对艺术与美的诠释,给人与环境带来的远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或一座楼房,而是对地区环境的性格和文化的表达。参考文献1邵松主编.建筑立面细部创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54-87.2李红娣.彼得·库克M.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XIV,78-87.3陈小清.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814-16.
简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改革的新方向。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网络的代表,其强大的照相功能为新闻摄影提供了设备支持。本文认为,新媒体环境下,手机摄影在报刊新闻图片增色添彩的同时,能更好地为突发新闻事件服务。关键词手机摄影新闻摄影突发新闻一、手机在新闻摄影应用中的优势手机是移动通信技术和嵌入式电子开发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当前,手机不仅能实现传统意义上的文字无线网络传输、图片一对多发送,还能实现基于手机客户端和Android等操作系统的智能化应用。另外,随着我国机动通信网络建设,手机网络覆盖率大大提升,手机已经成为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微型电脑。由此,可以总结出以下优势。1、手机摄影便利性极强庞大的用户群以及日益增强的手机功能,为方便拍摄提供可行性。遇到突发事件时,现场的手机用户能及时抓拍到影像资料,并能将照片通过网络发送出去,成为掌握事件第一手信息的群体。新闻具有一定的实时性和现场性,在一般性的新闻发生后,大部分情况是社会人士向新闻部门提供线索,新闻部门根据情报派出一线记者。而对于突发事件或随机事件,往往在记者到达现场后,新闻现场已经结束。而基于手机的大众摄影摄像,可以为目击者提供新闻报道信息的实时捕捉,实现新闻材料的多来源化及信源多样化。在新闻节目中,我们也看到了大量手机用户拍摄的图片或视频作为新闻播报素材。2、手机摄影传播多元化Web2.0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用户贡献内容,微信、微博、视频分享网站、APP等,为手机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用户就可以生产信息,分享信息。与手机相比,照相机明显受到了很大局限,如不能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尽管现在许多相机设有wifi功能,能够实现与手机或电脑连接,然后再传输到信息承载平台,相比之下,手机的方便与快捷性更明显。二、突发事件中手机新闻摄影的应用分析1、获得更加真实的新闻素材在新闻事件中,单反相机会破坏现场气氛,被拍摄对象发现有人在拍摄时,其行为难免会受到干扰,这导致拍摄的作品缺少真实性。很多突发事件的采访相对具有隐秘性,相较于专业相机来说,手机拍摄更安全。例如需要曝光新闻中的一些内幕,单反相机的体积大,拍照目的性强,在此种情况之下,摄影记者很难取得想要的资料,而利用手机进行拍摄不容易被发现,因此能够取得更真实、更具代表性的新闻资料。2016年6月新消息报记者暗访宁夏附属医院周边的医托,根据爆料人称这些医托将患者带离医院而进入非法小诊所就诊。暗访记者以患者的身份拍摄了大量有用的素材。在采访中,医托的警惕性很高,对那些被引进诊所的患者,随时都会出现意料外的情况,如一个患者在发觉情况不对后,出现情绪异常,与非法诊所人员发生冲突,这种珍贵的新闻素材,急需手机这样的采访工具。2、获得更具时效性的图片当下,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先拍到照片的人往往是拿着手机的过路人,而不是专业摄影记者”。在传统新闻摄影中,新闻事件配图多为专业新闻记者利用专业相机拍摄的照片,受众只能作为受众,不可能成为新闻图片的记录者和发布者。如今,越来越多的手机新闻摄影作品出现在各大媒体中,人们提供的新闻摄影素材来源广泛。“双向传播”模式改变了以往市民只能作为受众的局面,使普通市民参与到新闻事件的发布中,实现了受众与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共赢的效果。“手机摄影记者”为新闻事件报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新闻报道内容更丰富,更具有说服力。在过去,一般只有专业的摄影者才会拍照片,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从报社的摄影记者得知消息,到带着照相机赶到事发现场,摄影记者可能错过了最佳的拍摄时间。文字记者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以及当事人的讲述还原新闻现场,而新闻现场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摄影记者一旦错过时机就无法弥补,从而在无形中就造成了很大的损失。2013年7月,一辆观光车在上海陆家嘴地区自燃,媒体上出现的第一张照片是用手机拍摄的。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发生6.6级地震,一个小时过后,“甘肃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这一突发事件消息就出现在新华社通稿库中,这条图片新闻是新华社的签约摄影师沈彤用手机拍摄的,虽然画面质量一般,但因为用手机拍摄后直接联系新华社编辑部,具有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和新闻价值,成为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条官方新闻。3、是新闻素材重要的传播方式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中要能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必须借助广泛的网络覆盖得以实现。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相辅相成,现代化的智能手机实现照片的高效快速传播。手机和网络的这些特点都为突发事件的拍摄和传播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摄影记者如果来不及赶到现场,在场的人用手机就可以拍摄事发时的照片,为现场留下影像资料。如果现场有媒体的通讯员,他们拍完照片后用彩信、微信等方式能够直接把照片发到媒体编辑部。通讯社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稿都以秒来计算,单反相机虽有强大的功能,但面对突发事件,手机摄影的巨大传播力让其望尘莫及。四、结束语我国手机用户已近13亿,数码摄影迎来了全民摄影的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其实摄影本就是一种用来记录的工具,它只有功能而不会有属性,只有用记录的方式去阐述的时候,新闻照片才会越来越耐看。手机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记录方式,它消解了相机在某种情况下带来的紧张感,将报刊新闻摄影中的记录功能提高到了一个更逼真的水平。任何一个工具对应的都是心灵,在心手合一中,手机直指人心,用心记录生活更加成为新媒体环境下报刊新闻摄影发展的潮流和趋势。1杨洁贤.广东电视台高标清同播节目编播系统概述J.电视技术,2014(18)62-64.2刘月红.电视节目现场编辑与直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3宋楚乔.从视频门户网站看电视剧网络编播的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5(3)104-105.4宋雨泽.强化基层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能力的建议J.大东方,2016(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