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市场价格基准是判定政府购销行为是否存在补贴利益的标准,从怎样的市场中、选择谁的价格,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从微观层面而言,基准价格的定价主体,必须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其行为目的,基准价格不应存在任何有悖于"经济人假设"的事实。政府价格与关联交易中的私人价格都不宜作为基准价格,但国有企业价格原则上应纳入基准价格的备选范围。从宏观角度来看,基准市场的竞争秩序,既不能被政府干预所扭曲,也不能受私人垄断或私人限制竞争行为的抑制。若个案中不能找到符合上述两方面标准的市场价格基准,调查机关可以通过分析政府购销定价的商业合理性,来判定其行为是否存在补贴利益。
简介: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民间艺术品收藏活动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部分专家学者认为,这是继中国历史上北宋、明清和民国以来的第四次收藏高潮。从上个世纪末遍布全国各地的鬼市、古玩市场、古董店、拍卖公司风声水起,成为最赚钱、最暴利的行业。不少梦想发家致富的人在家里找、市场淘、夜里挖,甚至造假贩假。投机与暴富心态促使了中国艺术品的畸形发展,出现了诸多怪相:以假充真,希望能把仿品卖给不懂行的买家,有时候真能碰上古玩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赚个盘满钵满,如果卖不出去,卖家就索性自拍自举,拿到拍卖证书,造成“流传有绪”的假象,积累下次拍卖成“真”的基础;把当代画家书画作品像炒金银股票一般炒来炒去倒几手,制造出越来越天价的“市面成交价格”;甚至有的利用书画艺术品拍卖进行洗钱,将灰色收入变成“合法所得”;更有甚者甚至利用拍卖场进行行贿;火爆的艺术品市场,带来了艺术品鉴定专家的紧缺,于是体制内的个别鉴定专家因经济利益驱使,把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社会上涌现出一些冒牌专家,看钱说话;画家本人和亲属也出来鉴定,画家的委托经济人也在鉴定等,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的利益集团。
简介:20年来,特别是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的价格改革以市场为取向,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价格体制,建立了以市场为主体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海南价格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1984年),基本上在旧的传统体制框架内进行,其改革思路是"调放结合,以调为主",改革的方式主要是有计划地调整价格结构,同时配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为重点展开。这阶段对价格管理体制作小步探索性改革,主要是下放了部分价格管理权限,放开的价格限于小商品、三类农副产品和计划外产品。第二阶段(1984年-1993年),基本上冲破了旧的传统价格管理体制,价格改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主要改革方式,以改革旧的价格管理体制和转换价格形成机制为改革重点,从"以调为主"发展到"调放结合,以放为主"、分期分批地放开了大批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使这些商品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