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时光荏苒,这已经是我主编的第三辑《人大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了,而此时,也是我即将毕业离开人大法学院、离开《评论》主编岗位的时候了。在《评论》编辑部的日子是紧张而充实的,不但让我通过稿件的审阅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也让我结交了编辑部一批志同道合的挚友。目前各大高校的法学院纷纷出版自己的评论文集,一时间让法律评论这一领域的竞争压力陡增,尤其是对于《评论》这种由学生主办的出版物而言更是如此。为此,我时常思考,《评论》如何在这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品质和活力,如
简介:<正>1997年方流芳教授访问哈佛大学法学院以后,总结、介绍了《哈佛法律评论》的发展历程和引起的相关争议,终于问道:"中国法律界能够接受学生主办的法律刊物吗?"答案是:扭曲的国情否定这种可能性。多年后回首再看这篇文章,方教授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上预先道出学生办刊物的种种困难,仍然能够激荡出学生编辑的满眼热泪——只因他们爱得如此深沉,又走得如此艰辛!仅仅是靠学生自己编辑的《北大法律评论》,走过了6个年头。或许正如很多老师所说的那样,存在就是一种胜利。但我们对于《北大法律评论》的期望,其实远不止于"存在"。我们一直坚信,《北大法律评论》会走很多很多年头,直到我们不再
简介:<正>《北大法律评论》成立迄今,得到学术界持久的关注与支持,冯象先生也是其中之一。本辑刊发了冯先生致《评论》的第二封信,我们将它视作对《评论》的激励而心怀感激。值得一提的是来信中一个颇有震撼力的建议——永不核心期刊。如果没有误解冯象先生的本意,我们可以将"永不核心期刊"解读为:对权力意欲束缚自由的反抗,也即追求真理和正义。如果说"核心期刊"作为一种学术行政管理体制的代名词,或有终结之日;"永不核心期刊"所象征的理念则将经时不衰。而《评论》历任编辑委员会长久以来为之殚精竭虑者,正是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勇气与决心背后,需要怎样的智慧?
简介:2017年,《人大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再次入选CSSCI来源集刊目录,这是每一位人大法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更得益于各位作者、读者的悉心关照和大力支持。入选CSSCI目录既是对我们过去工作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工作的勉励与鞭策,未来《评论》将继续以稿件质量为第一要求,严格
简介:<正>1998年,《北大法律评论》的缔造者们试图构造出两种相异相承的学术载体,即"自觉地对理论建构的研究对象和日常经验的社会现实有所区分,使学术语言与日常语言得以区分,并使两者形成有机的互动",于是,"论文"与"评论"成为《北大法律评论》两个最主要且分别承载了不同内容与使命的栏目。"论文的贡献在于理论的点滴积累,它要求我们将所研究的问题建立在此前已有的学术成果与学术脉络上,通过概念或范式的演进逐步形成学术研究的传统。评论的贡献在于思想上的突破与创新,它的灵感可能直接来源于生活现实,它的论证也许不够严密,概念使用也许不够规范,但它的深刻、它的洞见、它的文采足以展现思想的魅力。""因此,论文与评论的区分不在于研究的对象而在于表达的风格,论文正是对评论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概念加以形式化,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