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基层知识型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如何?其达成共识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解决分歧的方式是什么?共识过程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已有框架模型均不能进行解释。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五年规划为研究切入点,以县级为研究单位,试图回答以上问题。研究认为:知识型政策包含事实性和观点性两种类型知识;在决策过程中,分歧是事实性知识和观点性知识共识的内在动力,推动政策参与者(包括编制层、决策层、咨询层成员)通过调研、讨论等形式学习知识、转变观念,促进形成相对准确的共识;政策参与者开展专题调研有利于解决事实性知识分歧,决策者(主要包括决策层成员)掌握整体事实性知识和丰富决策经验有利于解决观点性知识分歧;事实性知识共识过程是接近线性的,而观点性知识共识过程是非线性的。相关理论将为如何有效达成知识型政策决策共识提供指导。
简介: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为了探讨资源型村庄的有效治理模式,本文从十九大提出的中国乡村振兴时代背景出发,建立了一个"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使用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建设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模式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振兴繁荣。
简介:寺田浩明对中国传统法进行总结,提出了“非规则型法”的概念。这一概念与西方“规则型法”相对,从法内部视角出发,揭示出中国司法的普遍主义理念,归纳了中国法的整体共性。基于“非规则型法”的类型化指向反观西方,其规则型法的适用也存在不少“非规则型”的要素,可见其概念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从求异和求同两种思维取向下进一步追问,则中国法“重刑轻民”、法律共同体缺失、特定“信念、神话或意识形态”作为法正统性基础的成因,以及西方的疑难案件处理方式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非规则型法”概念固然存在以西方为标准参照、“非此即彼”的两分局限,但仍充分展示了在多元立场下重新认知非西方法律传统的积极努力和探索方向。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及其效果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2013年1月为时间分割点,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此比较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新常态下,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比较分析中,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再贷款调控的有效性有所降低,而公开市场业务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调控的有效性不变;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比较分析中,利率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调控的有效性有所提高。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已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及其效果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2013年1月为时间分割点,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比较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新常态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比较分析中,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再贷款调控的有效性有所降低,而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微调、预调的主要工具,其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调控的有效性不变;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比较分析中,利率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调控的有效性有所提高,在新常态下利率调控对稳定物价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通过分析国外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并结合实证结果,从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下侧重于价格型工具的运用、优化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优化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品种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