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要求并存的国际自由贸易体制下,单边环境贸易措施的出现符合GATT和WTO规则的框架要求,但因制定的单方性、效力的域外性和规则的模糊性特点又存在被滥用的可能。综合考虑单边环境贸易措施的发展情况我们应当树立国际贸易交往中的环保理念;积极促使双边或多边环境贸易协议的达成;加强环境与贸易关系领域的环境法制建设;积极运用包括WTO在内的国际法律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简介:《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是对知识产权的递增保护,它的实施将给中国加工贸易带来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加工贸易企业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自有品牌少的困境。同时,在做贴牌OEM的过程中,涉外商标诉讼案件也在不断增加。面对日益严峻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势,中国加工贸易企业需积极应对《反假冒贸易协定》的挑战:一是提高对委托方商标的甄别能力,警惕贴牌中的"被动侵权"陷阱;二是加大自有品牌投入,打造差异化的品牌战略;三是处理好自有品牌与OEM之间的微妙关系。
简介:本文总结并评论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审查国会贸易权力的系列判决中使用的司法标准。本文发现,以1937年为界,该判决脉络清晰地呈现出"州际贸易性质"和"实质性影响"先后两种审查标准,这两种标准是对州际贸易条款完全不同的解读。虽然"实质性影响"标准遭遇一些批评,但笔者基于两个原因认可联邦最高法院的转向。一是同联邦最高法院一样,笔者认为面对经济大萧条与政治机构的强烈反应,不得不确信当时的社会现实迫切需要联邦政府的调控,不能满足这种迫切需要的标准应当让步;二是州际贸易条款的确为最高法院的转向提供了空间,"实质性影响"标准是贸易条款无法剥离的含义,而且未从根本上违背联邦主义原则。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一项"应然性"启示是,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问题上,我们不应该死守一条想象中的僵化的界线,而应该尊重立法实验的结果。
简介:在WTO法框架下,进口产品享受国民待遇的前提之一是与相关国产品的同类性。本文分析了GATT第3条有关同类产品的法理以及涉及文化产品的两个案例("加拿大期刊案"和"中国出版物和视听产品案"),指出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在判定产品同类性方面忽视了对文化因素的考量,以及中国在"出版物和视听产品案"中的同类性问题上抗辩不足。鉴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协调自由贸易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及中国发展国际文化贸易的现实需要,作者建议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考虑文化因素在确定产品同类性中的作用:一是考察文化因素与判定同类性的传统标准之一,即"消费者品味和习惯"之间的联系;二是重新思考"目的和效果"理论的价值,因该理论能够对争端裁决者考虑贸易措施背后的文化政策目标提供适当的灵活性。
简介:公立高等学校法人制度不仅以最基本的法律价值为其一般价值基础,因而应当是一项促进秩序生成,保障自由权利,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制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以高等学校的基本组织属性为其特定价值基础,应当是一项契合高等学校的自主性和公共性的法律制度。从自主性与公共性之间的互动模式来看,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内部价值冲突的整合模式,主要存在自主性本位整合模式、公共性本位整合模式以及自主性和公共性冲突整合模式三种。高等学校法人制度应当采取第三种整合模式,即应当同时兼顾高等学校的自主性与公共性,维持二者之间的必要张力,在冲突中实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