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不可否认,国债资金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在国债资金的申请及使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国债资金的效用。因此,我们从思想、制度、财务管理三个方面就加强地方国债资金监管的有效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提出了建议。
简介:【热点材料】2011年8月2日.美国众议院与参议院分别在周一周二通过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议案.8月3日.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获两院投票通过的提高债务上限议案.避免债务违约冲击本已疲弱的美国经济。8月6日上午.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调降到AA+,评级展望负面.这在近百年来尚属首次。
简介:3.2 名义税收制度会影响物价连动国债的市场吸引力物价连动国债的功能之一是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物价连动国债的购买者仍将承担一部分通货膨胀风险, 关键词 通胀保护国债(TIPS) 物价连动国债 年金投资 物价连动债券
简介: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中,逐渐转向更多依赖国债市场建立货币发行和利率传导机制,或为未来方向;此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衔接配合?
简介:3.2 名义税收制度会影响物价连动国债的市场吸引力物价连动国债的功能之一是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物价连动国债的购买者仍将承担一部分通货膨胀风险,时滞现象将影响物价连动国债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
简介:近期疲弱的中国债市的惟一亮点就是内地与香港推出的“债券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试行“债券通”。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以两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方式实现内地与香港“债券通”,并确立了先“北向通”(境外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市)、后“南向通”(境内投资者投资香港债市)的实施路线。
简介:当前我国的债转股法律制度,在制度设计和相关立法上存在一定缺陷.通过对债转股中债权出资、债转股法人治理结构设计、转股企业选择的定位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机制的讨论,对完善我国债转股法律制度作出了积极的思考.
简介:二、宏观经济模型 我们来分析一个经济增长和内生金融发展的简单模型, (7) r ,z 
简介:这样对私人投资提供资金的金融票据的发展、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外在性,这样对私人投资提供资金的金融票据的发展、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外在性,我国虽然近两年超常规发展了不少机构
简介:二、宏观经济模型我们来分析一个经济增长和内生金融发展的简单模型, (7)r ,z 
简介:这样对私人投资提供资金的金融票据的发展、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外在性,我国虽然近两年超常规发展了不少机构,用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发展私有化投资基金
简介:现在,人们的投资方式多种多样,有股票、收藏品、房产、债券、储蓄等.其中,国债凶其具有零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是公认的投资组合中必选的品种.目前同家发行的同债品种较多,其中凭证式和电子式国债因其购买方式与普通存款相似,手续简单明了,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简介:拓展国债市场,这种国债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后,为此要创新和发展中国国债
简介:由于国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流动性,低成本、高效率的国债发行市场和高流动性、高安全性的国债流通市场,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
简介:拟合我国国债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第二章对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拟合,我国于1996年6月14日首次发行了十年期附息国债(000696)
简介:美国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主要包括美国政府债券、地方性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和企业债券,占美国国债可流通余额的52.15%,我国债券市场可流通债券余额达到7万亿元
简介:政府在最后确定国债项目时,可以考虑一些国债项目由地方自主安排, 三、建议 1.控制国债发行规模要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简介:国债发行利率并非由市场决定,一、国债与企业债券的发行比较,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经历了几个阶段
简介:财政赤字0.838>国债还本付息0.830>财政收入0.751>财政支出0.745>居民储蓄0.730>国债余额0.728>国内生产总值0.617,财政赤字和国债还本付息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国债还本付息和财政支出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
简介:完善我国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为完善我国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我国债券交易主要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市场为主
对加强地方国债专项资金监管的思考
聚焦美国债务问题
论物价连动国债1
货币政策如何锚定国债
论物价连动国债2
“债券通”如何考验中国债市
中国债转股法律问题探析
关于国债利用的思考2
关于国债利用的思考1
关于国债利用的思考(2)
关于国债利用的思考(1)
相同利率国债收益不相同
试论中国国债的创新与发展(2)
试论中国国债的创新与发展(1)
中国国债市场的假设与其检验
借鉴美国债券市场经验1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2)
我国国债与企业债券的比较(1)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分析(1)
借鉴美国债券市场经验2